梁偉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初步成長階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強、文化水平不高、知識儲備含量較少。因此,面對小學數學知識難度逐漸加大的現狀,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結合數學應用題的教學要點,幫助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小學生思維活躍,創設的情境應該具有開放性,開放式的應用題情境創設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豐富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思路
1.突破思維定勢。小學生接觸的事物較少,在應用題解題的時候往往會將問題復雜化,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受到了解題定勢思維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走出定勢思維困局,從而提高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說:“張東家要鋪地磚,正好張東想要幫忙,現在知道每塊正方形地磚的長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紅要鋪滿整間屋子要用120塊地板,現在假設張東家買來了新地磚,但是地磚長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塊地磚呢?”在此道應用題的解答中,小學生常會運用以往固有的思維方式來解題。所以教師在講題時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正確地引導學生使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答應用題。通過聯系生活,解題的方法可以是4×4×120÷(5×5),也可以是120×(4×4÷5÷5)。這樣做不僅優化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還縮短了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
2.對數量關系的變化給予高度重視。在應用題教學中,可以以數量關系為切入點,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幫助小學生了解應用題的含義,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準確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糾正學生粗心大意的毛病,從而使其明確數量關系及關鍵的已知條件,提高解題的準確率。例如,講解例題“學生張東家里養了500只鴨子,鴨子的數量是鴿子的數量的2倍還超出20只,問張東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變化,小明家養的主要家禽就是鴨子和鴿子,在題中已經明確說明鴨子的數量是鴿子數量的2倍還超出20只,教師通過引導,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鴨和鴿子之間的數量變化。這樣問題就變得十分的簡單,解題的思路也會變得更加清晰。總之,小學教師要重視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問題,要深入了解學生整體狀況,引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應用題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三、積極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實例,把實際生活案例與數學課堂的應用題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找到樂趣。例如,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個梨子,課上教師可以引導性地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平常在家里媽媽都會給你們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時,學生就會紛紛說出:“我媽媽會給我拿蘋果、梨、桃子、西瓜。”教師就可以引入應用題:“有一個媽媽,給孩子買了4個梨子,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給孩子,問媽媽還有幾個梨子?”這時學生就會說:“一半就是4÷2=2,那么媽媽還有2個梨子”。這時,教師就可以繼續問:“如果用分數表示的話那是不是就是4/2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分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概念。拿出一個梨子,用刀子將梨子切開,然后拿起一半梨子引導性地問學生:“這個是什么呢?”學生就會答:“一半梨子。”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講解分數知識,指明這一半梨子就是整個梨子的1/2,由此引入分數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概念,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
四、教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傳授解題過程中,許多學生不明白怎樣解題,很多學生習慣于模仿例題和教師的解答方法,遇到練習過的類型能解答,換新類型就無從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很多學生可能無法理解題目的意思,難以表述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因此,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借助于表格、情境圖和漫畫等方法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讓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
五、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步驟
應用題教學中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同時檢查驗算和寫好答案的習慣至關重要,要注意引導學生按正確的解題步驟解答,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強化對的解題方法,找出錯的原因所在。列式計算只解決了“如何解答”的問題,“為何這樣解答”的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檢查驗算的方法,最終發展成學生獨立完成。
六、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
準確解答應用題的首要條件是細致地審題,弄明白題意。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解應用題時,可引導學生找出題所含的直接、間接條件,建立起問題與條件之間的聯系,從而確定數量關系。審題時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再劃線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