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腦血管病意外以后,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由遲緩期進入痙攣期,痙攣期經過正確康復治療可順利進入恢復期,但由于病人群體的多樣化、病情進展的特殊化,很多病人長期處于痙攣期,存在異常運動模式,高級中樞對隨意運動功能的控制能力喪失[1]。日久則關節攣縮,導致殘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痙攣是牽張反射失調的一種表現, 具體為肌張力增高,過度依賴牽張運動,它也是上運動神經元嚴重損傷后最常見的表現[2]。本研究觀察合谷傳經治療腦卒中后偏癱上肢痙攣并與常規針刺治療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10月至2017年3月鄭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診斷標準[4],并經臨床CT或MRI確診。其中上肢痙攣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中痙攣診斷要點制定[5]。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診斷標準;患者神志清楚,能積極配合檢查與治療,無重大疾病;病程在4個月內;痙攣評級在Ⅰ級及以上。排除標準:不能堅持治療或無法隨訪者;體質重度虛弱;嚴重精神障礙者;有嚴重并發癥如心功能不或急性心梗、腎衰、肝衰及嚴重肺部感染等;近期曾接受相關治療,可能影響療效觀察者。
1.4 剔除和中止標準 與診斷標準不相符、進行數據處理前違背研究方案、改用其他診療方案、嚴重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其他主觀客觀原因必須停止治療者。
1.5 方法 兩組給予基本的抗痙攣康復運動訓練,主要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關節松動訓練、氣壓治療、上肢良肢位的擺放、肌肉牽伸訓練。對照組予常規針刺治療(參照石學敏主編《針灸學》取穴),取肩髃、肩髎、肩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穴,用0.35mm×40mm針灸針,直刺得氣后,捻轉行針,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觀察組:合谷穴進針后向三間穴方向斜刺,捻轉行針,同時醫者用押手活動患肢尺側四指,直至患者出現放電感,使針刺感傳至患肢四指松軟即操作結束。余穴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對照組。留針20min,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采用表面肌電檢測儀(韓國.NCC牌)治療前后均對上肢容易出現痙攣的主要肌肉肱二頭肌肌腹進行表面肌電測定。儀器的正負級貼片置于肌腹部,黑色輔助電極片置于肱骨外上髁骨性突出物上。每次檢測均囑患者肌肉收縮、放松3次,3次后測量數值,并取平均值。
1.7 療效判定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制定。痊愈:功能恢復90%~100%;顯效:功能恢復50%~89%;有效:功能恢復20%~49%;無效:功能喪失恢復20%以下。

2.1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分級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痙攣等級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877,P=0.004;Z=-1.976,P=0.0048);觀察組治療后肌張力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386,P<0.017),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肌張力分級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基線、峰值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痙攣基線均有所降低,痙攣程度改善,肌肉收縮峰值均有所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肌張力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治療前后痙攣基線、肌肉收縮峰值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7%,高于對照組的80%(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中均未發現暈針、過敏現象等不良反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中風”范疇,《素問調經論》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諸病源候論》載:“風邪在經絡搏于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全身手足不隨也”,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上肢屈肌痙攣,而上肢伸肌則相對弛緩,證當屬經筋病中陰急陽緩之證。經筋與西醫解剖學相對照,目前普遍認為相當于肌肉、肌腱和韌帶[6]。“宗筋主束骨利關節”,故筆者選用合谷穴這一宗筋集中之處,循經松弛拘攣狀態的經筋,促進經筋恢復正常的弛張有度。有研究[7]表明,針刺捻轉或提插可以刺激肌梭感受器,產生走竄針感,將針刺信息傳入脊髓引起牽張反射,使癱瘓肌肉產生自主性收縮,興奮癱瘓肌肉,而癱瘓肌肉肌力興奮后,就會與拮抗肌達成新的平衡。本病病因在于外邪首先侵犯經絡,而后傳入臟腑,或情緒內傷,引起經絡運行不暢,氣血阻滯,筋脈失養,陰陽失調,常表現為上肢疼痛、腫脹、麻木、拘攣、乏力等。本研究中,兩組方法都可以降低患者肌張力,降低痙攣基線,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肌肉收縮峰值的大小,直接影響患者肌肉力量的大小[8],是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
經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至又稱為得氣,是針刺后的個人感應,俗稱“酸、脹、麻、沉、竄”,還有觸電、蟻行、水波、氣流、灼痛、刺痛、跳動,也是本療法循經治療的理論依據[9]。肩髃、肩髎及肩貞三穴常被稱為“肩三針”,能有效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改善代謝[10];天宗為手太陽小腸經巡行于肩胛部穴位,能有效改善肩背部疼痛,從而促進上肢經絡的疏通,改善上肢循環。谷傳經通過刺激上肢神經,進而增加組織代謝,增加營養,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激活自動修復能力。進而改善臨床癥狀[11]。對于合谷穴的應用,常規針刺手法一般只出現酸脹感,合谷傳經法則明顯出現走竄的針刺感應,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在針刺治療疾病過程中,明確的針刺感應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表面肌電評定是近些年康復與肌電檢查相結合的新發展[12],對于表面肌電的評定,康復治療中可參考的范圍很廣泛,有直觀性、可預見性、操作方便的特點。本臨床觀察通過小樣本數據顯示合谷傳經聯合常規針刺在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方面有確切的療效,但對于總體療效和上肢手功能改善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徐國崇,李俐俐.偏癱康復的理論與實踐(續三)──偏癱康復的理論基礎[J].現代康復,2001(11):10-16.
[2]王斌.肘屈肌群痙攣和僵硬速率相關的病理生理學定量分析[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3(2):57-59,6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 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7):559.
[5]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12
[6]李志道,陳波.從中西醫對照研究略談對經絡本質的認識[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1) :13 - 15.
[7]竇祖林.痙攣-評估與治療[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41.
[8]余光書,林焱斌.肌力與骨量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21(4):514-518.
[9]高玉杰,左甲.“氣至而有效”之“氣至”《靈樞》本義[J].光明中醫,2016,31(9):1220-1221.
[10]鐘駿楓,張衛.針灸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4):88-90.
[11]陸建虎.卒中后肩痛的機理研究和康復治療進展[J].中醫學報,2012,27(168) :624-626.
[12]穆景頌,倪朝民.表面肌電圖在腦卒中康復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09,24(1):55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