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中醫科,廣東 深圳 518116;2.臺北市溫崇凱中醫診所,臺灣 臺北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當前導致患者死亡、致殘的主要疾病,針刺早期介入治療有較好的療效[1]。溫氏針法是臺灣醫家溫崇凱在前人臨床經驗基礎上總結的一種針刺方法。為評估溫氏針法治療AIS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對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神經內科24例AIS住院患者進行了觀察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神經內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經CT確診為AIS,且發病48h以內的AIS患者。由受試者或其法定代表/監護人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4例。兩組性別、年齡、平均發病時間(0~48 h)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作比較,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分析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4版)[2]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經功能缺損(一側面部或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障礙等),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癥狀或體征持續時間不限(當影像學顯示有責任缺血性病灶時),或持續24h以上(當缺乏影像學責任病灶時);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腦CT/MRI排除腦出血。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50~75歲;②發病時間:72h以內;③首次發病:經CT檢查為缺血性腦卒中并排除腦出血;④病情嚴重程度:中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積分在16~30分);⑤伴發疾病與既往史的積分:均小于10分;⑥排除: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
1.4 排除標準 ①資料不全者;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③病程超過2周者;④顱腦外傷、瘤卒中、出血性腦卒中及有腦卒中史并有后遺癥者;⑤此次發病前行血管介入手術治療者;⑥接受溶栓、降纖和抗凝治療者;⑦合并出血轉化的患者;⑧伴嚴重心功能不全、主動脈夾層、高血壓腦病、腫瘤患者;⑨依從性差,不能按要求接受治療,未按規定用藥或用藥不滿療程者;⑩精神病患者。
1.5 剔除和脫落病例標準 ①臨床試驗中,受試者發生了某些合并癥、并發癥和特殊生理變化,不適宜繼續接受治療;②使用了禁止合用的其他治療或藥物,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③發生了不良事件,不適宜繼續接受試驗;④因特殊原因自行退出;⑤治療過程中死亡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予以西醫常規治療。方案如下:治療首日起均采用胞二磷膽堿(吉林百年漢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305) 0.75 g加入0.9% 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14 d;阿司匹林腸溶片(拜阿司匹靈,德國拜耳醫藥保健公司生產,生產批號:BJ16178) 300 mg/天,于發病24 h后連用5 d,以后改為100 mg/天,連用14 d;曲克蘆丁注射液 (重慶華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1104) 300 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江蘇黃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915)5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4 d。觀察組:西醫常規治療聯合頭針及耳針。頭針參照朱明清頭皮針操作方法:①頭部穴位選擇:頭、頸、調神、上焦(雙)、中焦(雙)、肩(雙)、肘(雙)、手(雙)、臀(雙)、大腿(雙)、膝(雙)。②針具的選擇:選用華佗牌(蘇州華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規格(長25 mm,φ25 mm)。③針刺強度:局部按常規方法消毒,針身與頭皮呈30°夾角快速刺入皮下,其中頭、頸穴區為3針(前后正中線及旁開1 cm)平行針刺,其余為前后交叉針刺,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后使針體平臥進針2 cm左右行提插手法,并配合患肢訓練,留針4 h,留針期間不行針。④針刺的時間:隔日針刺1次,7次為1個療程。
耳針參照張耕田耳針操作方法:①耳部穴位選擇:腦、腦干、頸椎、頸肌、心、交感、腎上腺。②針具的選擇:選用華佗牌(蘇州華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3 mm×15 mm。③針刺強度:局部用碘伏消毒,然后用75% 酒精脫碘,針身與頭皮呈15°夾角快速刺入皮下,不行針刺手法,留針4h,留針期間不行針。④針刺的時間:隔日針刺1次,7次為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①顱腦CT測定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 Power 螺旋 CT 機,計算腦梗死體積按pullicino公式:腦梗死體積(cm3)=最大病灶層面×寬×CT掃描陽性層數÷2,計算出兩組治療前后腦梗死灶平均體積并比較(注:計算體積所用的長和寬數據以CT片上所反映的低密度區為依據,包括半暗帶在內);②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3]評估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積分評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以百分數表示。由神經內科專業人員(3人)進行評定,每位患者由1位評定人員負責,并對該人員采取盲法。分別于治療前(患者入選時、發病24 h之內)、中(治療第7 d)、后(治療第14 d)各評定1次;③療效判定:采用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1995)的評定標準,根據神經基本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及病殘程度進行評定[4]。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6%~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7%左右。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3.1 兩組治療前后CT結果比較 由表2可見,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腦梗塞體積明顯縮小,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T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后第7、14 d,觀察組NIHSS積分較對照組顯著減小(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4可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增高(P<0.05),提示溫氏針法治療AIS療效確切。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4 安全性評價 納入觀察48例患者,均進入結果分析,中途無退出者。治療過程中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治療組治療前后心率、血壓無明顯變化。
AIS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60%~80%。急性期一般指發病后2周內,我國住院AIS患者發病后1個月時病死率約為3.3%~5.2%[5],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殘疾率33.4%~44.6%[6],為我國城市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嚴重威脅到公共衛生健康。臨床治療AIS的藥物中只有阿司匹林和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3 h內使用)對改善大腦動脈的阻塞有持久作用[7],但長期用藥費用昂貴,且存在潛在腦出血風險[8]。針灸治療AIS療效肯定,尤其在早期,對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實際意義[9]。
頭針可減輕中風患者神經功能損害程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輕腦水腫,是中醫臨床治療AIS的有效方法[10]。采用磁共振方法研究頭針針刺機制時,發現針刺不同穴位可以激活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功能活動[11]。在頭針治療AIS的研究中,發現頭皮針可以促進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神經生長因子的產生并延長其產生的時限,改善腦缺血狀態下海馬CA3區微血管內皮基質金屬蛋白酶-9的表達,并且隨治療次數的增加,針刺的療效出現累加蓄積效應,這有利于減輕腦缺血急性期的炎性反應,從而減輕腦損傷[12]。在耳針治療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中,發現耳針療法能調節血流速度,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13];并且使實驗大鼠大腦局部缺血區增加血液灌注量促進損傷腦細胞的恢復[14]。
本研究提示溫氏針法能縮小AIS患者的梗塞體積,減輕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臨床療效,且該療法沒有明顯不良反應,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曾憲容,李怡,劉鳴,等.針刺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現狀[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1): 44-46.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 246-257.
[3]T Brott,H P Adams,C P Olinger,et al.Measurement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clinical examination scale[J].1989,20(7):864-870.
[4]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 6):381-383.
[5]CAST: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spirin use in 20,0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CAST (Chinese Acute Stroke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 [J].Lancet,1997,349 (9066): 1641-1649.
[6]郝子龍,劉鳴,李偉,等.成都卒中登記方法及3123例患者基本特征和功能結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12(44):6-8.
[7] Kimura K, Iguchi Y, Shibazaki Y,et al. IV t-pA thrombolysi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J Neurol. 2009,276(1/2): 311-320.
[8] Baigent C, Blackwell L, Collins R, et al. Aspiri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vascular disease: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09,373:1849-1860.
[9]丁恩奇,全婷婷,李桂平.針灸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10):1071-1072,1800.
[10]王金海,杜小正,趙敏,等. 頭穴透刺對缺血性中風病患者平衡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2):40-42.
[11]Hui KathleenKS,Liu Jing,Marina Ovidiu,et al.The integrated response of the human cerebro-cerebellar and limbic systems to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ST 36 as evidenced by fMRI[J].2005,27 (3) :479-496.
[12]張慧敏,韓焱晶,趙萬標,等.頭針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海馬CA3區微血管內皮基質金屬蛋白酶-9影響的動態觀察[J].針刺研究,2011,36(3):193-198.
[13]舒遵華,王國強,黎明全,等.耳針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14,12(34): 1161-1164.
[14]王援朝,徐青燕,戴惠婷,等.耳針治療大鼠實驗性缺血性中風癥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