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報告既總結了五年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歸納了存在的問題,其中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
鄉村學校是鄉村文化的建設高地,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基礎,加快鄉村教育發展是實施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抓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是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鄉村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新的歷史方位。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同時疊加人們接受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以及農村學校與縣城學校相比發展不充分的現狀等因素,農村學校的學生數量迅速下降,辦學規模迅速萎縮。當下,建立和完善鄉村教育體系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鄉村教育體系,就是在中心集鎮、較大自然村莊或居民點、邊遠村落,分別建立中心學校、村小、教學點,形成與“集鎮—較大村莊(居民點)—邊遠村落”居住分布形態相一致和社會經濟輻射梯度相一致的教育體系。以集鎮中心校為核心實施集團化辦學,實施同一法人、同一管理組織和要求、同一用人制度,在“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鄉村教育體系內實現一體化體制,形成更強的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達到更有效地利用有限教育資源的目的。
建立、完善、鞏固“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鄉村教育體系,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中心集鎮是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的居民集中區,也是鎮政府所在地,是鄉村區域中心地,適宜中心學校選址布局。而在比較大的村莊或遷建居民點適宜選址布局村小,而對于分散且規模小的自然村落,可以布局教學點。教學點的設置要充分考慮農村弱勢群體需求,不可一撤了之。對于必須設置的教學點一定要辦好,滿足鄉村人民的需要。對于人口規模更大的集鎮,在縣域內統籌布局農村高中,構建“農村高中—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教育體系。
“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鄉村教育體系是建立農村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村小和教學點,辦強中心校,為鄉村人民提供優質教育,是振興鄉村不可或缺的內容,要讓鄉村學校真正成為鄉村文明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上表現為人民對優質教育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不充分、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鄉村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鄉村人民對鄉村教育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與現有鄉村優質教育供給不足,與城市相比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當下,城鄉教育一體化最主要的任務是解決鄉村教育質量問題,解決上好學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是治本之策。”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不是工作的應景權宜之計,而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滿足人民需求,不僅是政府領導干部、教育主管部門任內工作,也是長久性、基礎性的工程,需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件接著一件干”“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更是我們“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的當為之作。
第一,“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集團化辦學,實現工作管理、評價考核、教師待遇、業務培訓一體化,辦學條件、空間布局整體化。實施“集鎮中心校—村小—教學點”集團化辦學的重要內涵是,實行一個法人代表,一體化地調配工作崗位,同一考核辦法評價教研活動和專業培訓機制,統一安排辦學經費。與學區化管理方式相比,它徹底變為一個學校管理模式,對新入職教師在中心校“跟崗”培訓式工作,一年后在集團內流動。中心校、村小、教學點在集鎮區域內整體布局,并根據實際需要配建各類辦學條件。
第二,“縣城學校—集鎮中心校”高位對接,強化縣城帶動體系。縣城對域內各集鎮具有社會、經濟、政治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縣城優質初中、小學與一定數量、空間相近集鎮的中心校結對子,激活教育的輻射帶動作用。高位對接的核心是在校長和教師交流、教師培訓、教學活動等方面建立機制和保障制度,如組織建立、考核辦法、經費支持、評估督導等。它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與社會經濟政治相協調,實現高位對接,充分發揮縣城優質學校的帶動作用。
第三,“市區學校—縣城學校—集鎮中心校”常態交流,強化市縣幫扶體系。中心城市具有一大批優質學校,理應對全市所屬縣域中小學產生輻射影響。受空間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它不可能像縣城學校一樣實現“高位對接”,因此建立常態交流機制是可行之道。常態交流機制首先是“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結對,并給予經費保障,其次是責任到區屬學校校長、教師,再次是定期到縣、集鎮舉辦學校管理、教學教研交流活動,最后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督導評估。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之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必須振興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的關鍵是鄉村教師可持續高質量地發展。一方面,能滿足教師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能滿足教師對職業發展、專業發展的需要。新時代振興鄉村教育,必須解決教師以上兩個方面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二者不可偏廢。
首先,滿足教師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鄉村教師必須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在法治、公平、正義、民主、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也要接近縣城水平。只有在這種狀況下,教師才可能實現人自身的再生產,安心鄉村教育,盡心服務,努力工作,潛心發展專業水平。
其次,滿足教師對職業、專業發展的需要。鄉村教師同樣有追求職業幸福感和專業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鄉村培養農民子弟成人成才,桃李滿鄉村,得到當地村民的尊重,是他們職業獲得的最大幸福感。以鄉村振興為宗旨,持續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待遇投入,提供充足的專業培訓,要實實在在地滿足鄉村教師發展需要。
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政府要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前瞻性,牢固樹立一種意識,即優先發展教育第一要務是優先發展鄉村教育;優先發展鄉村教育第一要務是優先滿足鄉村教師發展的需要。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現場推進會上所講,實施鄉村教育底部攻堅就是補教育的短板,要補好短板必須切實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才能實現提高學校育人水平的目標。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孫建輝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