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革命傳統文化獨樹一幟,它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積淀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引領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在近代中國革命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凝結著人類對和平和正義的無限追求,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正義感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使命感。在歷史教學中有機滲透革命傳統文化教育,亦是歷史學科的價值所在。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抗日戰爭》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革命傳統文化教育,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于抗日戰爭的起點,長期以來史學界存在爭議,堅持“八年抗戰說”的和堅持“十四年抗戰說”的,各執一詞不相上下。2017年1月10日教育部發文,在中小學地方課程相關學科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這一概念,原來的“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這一舉措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度,意義非常重大。
“十四年抗戰”一說的歷史依據來自于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東北、華北、上海等地軍民的局部抗日斗爭。例如,在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的情況下,東北抗日聯軍以及更早的東北抗日義勇軍仍然堅持斗爭數年時間,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有力地牽制了侵略者瘋狂的擴張步伐。“十四年抗戰”的概念肯定了之前六年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把它和1937年開始的全國抗戰連接起來,有利于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以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為標志,日軍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國難當頭激發了中華人民民族意識的全面覺醒,國共兩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吹響了全民族抗戰的號角,正如蔣介石的廬山講話所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茍安,便會陷民族于萬劫不復之地。”從長城抗戰、淞滬抗戰、血戰臺兒莊到百團大戰等,中華民族在外來侵略勢力面前展示出了獨特的抗戰精神。2015年,在全黨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解讀了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七十多年過去了,“國恥永不忘,民族當自強”,我們不僅要時刻警惕國家與人民的安全問題,也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抗戰精神有把全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神奇力量,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延續的不竭動力,這種精神必須大力弘揚、代代相傳,所有的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將之作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抗日戰爭中,廣大中國人民在侵略者瘋狂的欺凌屠戮面前的同仇敵愾、英勇不屈,表現出了身為中華民族一員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不惜犧牲一切,充分表現出了積極主動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至情至義的民族大愛,我們稱之為家國情懷。
在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鄉土課程資源,讓學生到江陰市博物館查閱資料,用身邊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學生了解到“江陰八十一日”抗清斗爭,其壯烈程度遠甚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近代歷史上有華士村民與太平軍一起勇斗八百洋槍隊;抗日戰爭中陳毅同志領導新四軍在江陰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渡江戰役中江陰要塞炮臺起義等。他們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筆者所任教的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的校友蘇光華烈士(1914—1940年),時任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飛行員,屢建戰功,升為空軍八大隊上尉,二級參謀主任。1940年12月,他在保衛成都激烈的空戰中,身負重傷光榮犧牲,年僅27歲。蘇光華出征前在醫院與妻子告別,只來得及握了一下剛出世的女兒的小手,就奔赴戰場,哪知一走即是永別。她的女兒蘇琬(蘇琬老師是南菁高中的退休教師)為紀念父親,也為教育后代,在母校特設立蘇光華獎學金。學校將蘇琬老師請到學校,在開學典禮上講述蘇光華的抗日事跡,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們真切地認識到,只有胸懷天下,以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進步為己任,才能擔當起國家之希望,成為民族之棟梁。
21世紀初,西方社會學家提出了“文化創傷”這一概念,即當社會群體在經歷了極其可怕的事件后,在群體意識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并且這些記憶痕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舊持續地對整個群體產生著傷害影響,同時群體成員會因為這共同的苦難經歷產生共同的身份認同。翻開我們的歷史課本,日本的侵略者罪行歷歷在目: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在本課教學中,我大量引用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播放南京大屠殺的視頻材料,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避免戰爭,如何讓人類的和平多一些、戰爭少一些等問題,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深刻的價值叩問。南京大屠殺是文化創傷的典型事件,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文化創傷教育,是防止遺忘、增進民族情感的有效手段。
抗日戰爭是進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的典型事件。在漫長而艱難的抗戰歲月里,我們最終克服了對民族前途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迎來了最終的勝利,這極大地振奮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艱苦歲月里形成的舍身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統一抗戰的團結精神等,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下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們認識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上沒有一支軍隊可以征服偉大的中華民族。這些寶貴的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是寶貴的民族基因,應該代代傳承。
《抗日戰爭》一課教學的價值立意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回顧歷史。向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致敬,繼承并發揚先輩的革命傳統。第二,牢記歷史。列寧曾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讓我們的學生清楚地知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有希望則國家有希望,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重任在肩,我們當仁不讓。第三,展望未來。當今世界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但是不可否認,戰爭、疾病、饑惡、貧困、毒品、恐怖主義等依然存在。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人民一起結成反法西斯同盟,成功地打敗了法西斯勢力。這啟示著我們:合則存,和則久,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從田.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2017-2-6.
[2]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
[3]齊立旺.文化創傷教育的三個基本論爭[J].全球教育展望.2017(9).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