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桂香
【摘 要】目的:分析手術患者的壓瘡發生風險,并總結有效護理措施。方法:選擇擇期手術患者460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30例,應用Braden評分法。在術前對手術時間≥2h的手術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對分值<17分的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結果: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相比對照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患者壓瘡風險預控系統的建立,強化了護士對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的風險意識,提高了其對急性壓瘡的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降低了急性壓瘡的發生率,提高了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手術患者;壓瘡風險;預控系統
【中圖分類號】R47l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2
引言: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快速發展,復雜手術、特殊體位手術和高齡手術患者日益增多,手術患者急性壓瘡時有發生。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方便快捷的特點,幫助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現有和潛在的壓瘡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評估、評價和處理,提高手術室護士對急性壓瘡風險預控能力,是醫院管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我院手術室推出以重細節、重過程、重基礎、重具體、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為最基本特征的精益管理理念,關注對手術患者細節護理實效,為實現對手術患者急性壓瘡風險預控,降低急性壓瘡發生率,醫院護理部在計算機中心的協助下,建立了手術患者急性壓瘡風險預控系統,自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實施擇期手術的230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126例,女104例,年齡23~84歲,平均年齡(57.0±9.8)歲。另選擇2015年7月~2016年3月擇期手術患者230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124例,女106例,年齡23~82歲,平均年齡(57.0±9.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評分方法 對擇期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采用Braden評分對手術患者壓瘡風險進行評估,總評分范圍為6~23分。15~18分提示輕度危險;13~14分提示中度危險;10~12分提示高度危險;<9分提示極度危險。
1.2.2 制定手術壓瘡干預措施 (1)術前做好評估工作。手術前一天,手術室護士對患者進行術前隨訪,依據Waterlow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當患者評分≥15分時,隨訪護士會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說明患者有發生急性壓瘡的高度風險,在術中?術后需要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希望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支持;當評分在15~19分之間,示有發生急性壓瘡的高度風險,除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外,進行科內壓瘡監控;當評分≥20分時,系統將進行預警,提示評估護士該患者有發生急性壓瘡的極高風險,除對該患者落實各項防范措施,須網上填報壓瘡監控報告單,報告單經手術室護士長審核通過后發送至科護士長及護理部,完成手術患者壓瘡監控報告單的網上審閱及逐級網報,該患者便進入醫院護理風險管理壓瘡高危監控系統中?(2)術中落實干預措施。術前壓瘡風險評分<15分的患者,發生急性壓瘡的風險較低,按常規操作流程,執行體位擺放?術前壓瘡風險評分為15~19分的患者,示有發生急性壓瘡的高度風險,進行科內壓瘡監控,在體位放置完成后,進一步檢查患者肢體是否處于功能位,了解患者身體每個受力點的情況,正確使用合適的防護工具,使用加厚手術床墊或彈性泡沫墊,在骨隆突及高風險部位貼敷特殊敷料,分散身體受壓部位的壓力,適當使用襯墊物或支撐物?術前壓瘡風險評分≥20分,示有發生急性壓瘡的極高風險,在采取以上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的同時,巡回護士在整個手術進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血液循環?肢體皮膚顏色情況,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與主刀醫生及時溝通,可每2h交替調節手術床左傾或右傾?頭低腳高或頭高腳低10°~15°,肢體受壓部位適當抬離手術床面以解除局部壓力,從而促進受壓局部血液循環,同時要做好術中患者的保暖工作,給予加溫毯、沖洗液加溫等措施,防止術中低體溫發生,增強患者皮膚的抵抗力,預防術中急性壓瘡的發生,并網上填報壓瘡監控報告單。(3)術后與恢復室?SICU或病房護士做好交接。手術結束后,及時恢復平臥位,巡回護士與洗手護士共同仔細評估所有受壓部位皮膚情況,及時做好記錄?使用水膠體敷料貼或眼部專用貼膜的患者,恢復平臥位后待局部血液循環恢復后,再慢慢揭除,動作輕柔,避免用力過猛使皮膚破損?與恢復室護士做好交接,做好保暖工作;返回SICU?病房時,與SICU?病房護士做好交接,除常規交接外,還須交接患者術前壓瘡風險評估分值,術后受壓部位皮膚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經統計采用Braden壓瘡風險評估對手術患者術前進行評估,并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其效果優于對照組(c2=4.58,P<0.05),見表1。
2.2 壓瘡風險評估得分情況觀察組患者壓瘡風險評估得分情況見表2。
3 討論
在壓瘡風險評估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中有36例存在輕度風險,68例存在中度風險,80例存在高度風險,16例存在極度風險,同時在輕、中、高度風險的患者中經過護理均未發生壓瘡情況,而極度風險患者中發生1例壓瘡。國內外專家在壓瘡的認識上趨向一致,壓瘡是可以預防的。這需要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手術壓瘡的發生機制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了解,同時可通過正確的方式對壓瘡發生風險進行有效評估,以患者的個體差異性為依據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以及壓瘡預防方案,加強術中觀察及護理措施的落實,提高護士的工作責任心,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黃潤,陳海斌,李思.手術室壓瘡風險因素評估量表在預防手術患者壓瘡中的運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1):191-192.
嚴琴,劉明紅,張錦.改良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在骨科手術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8):67+69.
羅彩鳳,賈靜,柏素萍,唐為定,魏婧.圍手術期患者壓瘡評估及評估工具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04):40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