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麗 苗艷玲 徐寧
【摘 要】目的:研究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與內鏡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其全部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內鏡治療,總結分析其病理特征和療效。結果:經統計,本組100例患者檢出164枚息肉。病理類型為:腺瘤性息肉5例(5.0%)、胃底腺息肉9例(9.0%)、增生性息肉52例(52.0%)、炎性息肉34例(34.0%)。其中,與胃竇部息肉相比,胃體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與直徑0.5-2.0cm、>2.0cm相比,≤0.5cm直徑的胃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與年齡≤41歲、41-60歲者相比,>60歲者胃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本組100例患者經一次性內鏡切除息肉,且術后無任何相關并發癥(感染、穿孔等)。隨訪1年有8例患者病情復發,復發率為8%(8/100)。結論: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表現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發生率較高,多發于胃體,且具有較小直徑,一般老年患者具有較高發病率,而經內鏡治療后可達顯著療效,且無任何并發癥。
【關鍵詞】胃息肉;病理特征;內鏡治療;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1
在臨床上,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表面具有乳頭狀組織突起,其較小體積時缺乏顯著的癥狀,一般在行胃鏡檢查以及胃腸鋇餐造影時發現,因而具有較大的診斷難度,且一些患者可能發展為癌變[1-2]。因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其全部的臨床資料,即對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與內鏡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其全部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64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年齡為(62.33±15.12)歲。本組100例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病理檢查等確診,且所有患者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上腹部脹痛、噯氣等癥狀;患者能與人正常溝通,且無嚴重精神疾病、重要器官嚴重疾病、其他胃部疾病等。
1.2 方法
入院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并對胃息肉形態、大小、部位、數量進行統計,同時行病理活檢病灶組織,并實施病理分型。胃息肉個數>3個者,病理檢查采用最有代表性息肉進行。檢查期間需注意觀察和記錄,并全面評估患者的年齡、發生胃息肉的部位以及大小等。在內鏡下采用活檢鉗將直徑≤0.5cm的息肉切除;采用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較為扁平、無蒂,且直徑>0.5cm的胃息肉;采用高頻電凝電切術和黏膜切除術治療有蒂息肉;切除后對患者實施負壓吸引,內鏡則在其各項體征穩定后取出。術后常規禁食1d,之后按照其恢復狀態提供流質飲食。
1.3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患者息肉病理類型、息肉直徑大小、發病年齡、內鏡治療效果等,同時對患者進行術后隨訪1年,觀察分析其并發癥情況以及患者復發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在處理數據過程中,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經P值判定,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理檢查結果
經統計,本組100例患者檢出164枚息肉。病理類型為:腺瘤性息肉5例(5.0%)、胃底腺息肉9例(9.0%)、增生性息肉52例(52.0%)、炎性息肉34例(34.0%)。
2.2 年齡范圍與胃息肉發生的關系
與年齡≤41歲、41-60歲者相比,>60歲者胃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見表1。
2.3 胃息肉分布部位
與胃竇部息肉相比,胃體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
2.4 胃息肉大小分布
與直徑0.5-2.0cm相比,≤0.5cm直徑的胃息肉發生率較高,且差異對比P<0.05。見表3。
2.5 內鏡治療效果
本組100例患者中,在內鏡下行氬離子凝固術28例(28.0%)、行活檢鉗鉗除13例(13.0%)、行高頻電凝電切40例(40.0%)、行黏膜切除術19例(19.0%)。所有患者經一次性內鏡切除息肉,且術后無任何相關并發癥(感染、穿孔等)。隨訪1年有8例患者病情復發,復發率為8%(8/100)。
3 討論
在臨床上,胃息肉屬于胃部常見良性腫瘤,且患者一旦發病,則其會出現上腹部脹痛、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一些患者還會出現吞咽困難、幽門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該病癥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隨著息肉生長,則其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因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嚴重威脅[3]。本文的研究中,經統計,本組100例患者檢出164枚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具有較高發生率。且經胃鏡檢查顯示表面光滑,頂端淺潰瘍,多為半球形。而經顯微鏡檢查顯示存在扭曲、變長的腺體隱窩。增生腺體核分裂少見,且上皮細胞呈單層,惡變可能性較小,存在少量炎細胞浸潤[4]。本文研究還顯示,胃體、直徑≤0.5cm、患者年齡>60歲者等胃息肉發生率較高。這表明老年患者發生胃息肉幾率較高,且多發于胃體、直徑多為0.5cm及以下。所有患者經一次性內鏡切除息肉,且術后無任何相關并發癥(感染、穿孔等)。隨訪1年有8例患者病情復發,復發率為8%。該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5]報道一致,這表明采用內鏡治療胃息肉的療效非常顯著,且能顯著改善患者病情,并減少其復發率。
綜上所述,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表現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發生率較高,多發于胃體,且具有較小直徑,一般老年患者具有較高發病率,而經內鏡治療后可達顯著療效,且無任何并發癥。
參考文獻
李曉芳,徐俊榮,牛健.不同類型胃息肉臨床病理特征及術后復發危險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10):1156-1160.
管星慶.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內鏡治療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03):71-72.
朱海珍,陳志芬.2178例胃息肉的臨床病理特征[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7(01):145-148.
陳立敏,楊國常,李穎欣,孫燕,袁王喜,張玉波.胃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內鏡治療效果[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20(03):199-201+205.
馮智,胡爾西旦·那斯爾,古麗巴哈爾·司馬義.內鏡治療111例胃息肉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J].胃腸病學,2013,18(12):75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