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麗
【摘 要】目的:研究在檢查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是否病變的過程中應用超聲的診斷結果和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接受乳腺檢查并確證為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已發生病變的患者80例,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和總結,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CT檢查,研究組采用超聲檢查。結果:對照組采用CT的方法檢查出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28例,研究組采用超聲的方法檢查出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36例,由此可見,超聲對于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明顯高于CT對于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的檢出率(P<0.05)。結論:在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診斷方面,超聲相比于CT能給出更多的患者信息,能夠為患者后期的治療方向提供參考,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導管內乳頭狀病變;乳腺;超聲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1
在女性疾病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可是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發現病情時已經到了中晚期,此時病情發生惡化轉移,死亡率倍增。所以,治療的關鍵在于早發現、及時確診、提早進行治療[1]。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醫療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超聲技術也不斷提高,這對于乳腺疾病的檢查有著重大意義。為研究在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診斷的過程中應用超聲的診斷結果和診斷價值,選取了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接受乳腺檢查并確證為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已發生病變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接受乳腺檢查并確證為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已發生病變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28例,年齡29-47歲,平均年齡為(38.2±3.6)歲。研究組40例,其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30例,年齡31-48歲,平均年齡(41.7±2.9)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病情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同時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讓患者保持平躺的姿勢在床上進行掃描,掃描參數應為:管電流為250-300As,管電壓為120-150kv,層厚為4mm,螺距為1.437,層間距為0.7mm,重建間隔為0.4mm,在檢查前向患者靜脈注射非離子堿性造影劑55-100ml,注射速度為3.1ml/s,大約25s之后開始對患者進行檢查,然后重建1mm的薄層,在最后CT將采集到的信息發到工作站,對其進行平面重建、多曲面重建等多方位的重建顯示[2]。
1.2.2 研究組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用超聲檢查,在患者接受了CT檢查后的24h后,再使用超聲對患者進行檢查。患者需要將前胸和上腹部暴露,采取平臥位或左側臥位,在床上進行掃描,醫生待患者姿勢正確后,調整探頭,調節儀器的灰階和增益,然后將探頭置于患者的四個主要部位,便于其顯示大血管和心臟的基本切面[3]。在檢查時,檢查的聲波需要與血流方向最大可能的平行,避免影響數據的準確性,防止誤診和漏診,從而導致患者進行二次檢查。最后超聲將采集到的信息發送到工作站進行分析,觀察影像中乳腺內是否存在病灶,腫塊大小有無變化。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記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研究組檢查結果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如下表1。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乳頭溢液是引起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的常見原因,也同樣是乳腺類疾病的常見癥狀[4]。乳頭溢液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分為生理性溢液和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的表現為患者對乳頭進行擠壓等操作,乳腺周圍沒有明顯的疾病性液體流出,其液體為淡黃色,漿體雜質少;病理性溢液的表現為患者在非妊娠期有漿液、乳汁、血液、膿等液體從乳頭流出,且液體雜質較多,液體不清亮;患有乳腺炎癥、乳腺導管擴張癥、乳腺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或乳腺增生性病變等疾病都易引起乳頭溢液[5]。近幾年來,女性患乳腺類疾病比例不斷升高,從而醫療技術也受到社會及醫療界的關注,我國醫療技術水平領先于世界,其中檢查乳腺類疾病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包括CT檢查、核磁檢查和超聲檢查。現在,超聲檢查已出現在大眾視野,并且被使用率持續增長,其超聲檢測的優點是:對于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可以在任意生理時期進行檢查,對患者達到了無放射性損害、無痛苦的效果,此外,超聲檢查設備輕便、操作安全度較高、檢驗程度高、穿透能力大、測信息全面,能使患者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準確,超聲檢查對于軟組織具有良好的辨別能力,即使是發育不良的小乳房、乳房的邊緣以及胸壁腫塊等,超聲波都可以將其相關信息顯示出來。正因如此,超聲在檢測胸腺疾病中應用越來越廣泛[6]。
綜上所述,在乳腺導管內良性乳頭狀病變診斷方面,超聲相比于CT能給出更多的患者信息,能夠為患者后期的治療方向提供參考,臨床應用價值高,應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文彥, 王翔, 王昕,等.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臨床病理及預后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6, 23(15):996-999.
王心怡, 張楠, 秦王燕,等. 乳腺導管原位癌及浸潤癌超聲表現與病理相關性新探[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17,04(6):498-500.
陳妙良, 陳建國, 魏珊珊,等. 基于開端同軸射頻組織介電特性測量技術的乳腺癌及癌周組織鑒別檢測實驗研究[J].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16,26(5):958-962.
呂偉華, 高雅麗, 陳明雅,等. 人乳頭狀瘤感染與宮頸癌病變關系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9):2117-2119.
楊東曉, 田曉娜, 李紅娟,等. 宮頸鱗癌患者病變組織中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狀況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6):3788-3790.
楊培勝, 喬玉文, 黃淑華,等. 乳腺導管良性、高危、惡性乳頭狀病變的超聲特征[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6, 32(5):8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