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濤 唐洪渠 陳小春 楊凱鈞
【摘 要】目的:探討胸膜下麻醉技術在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中預防并發癥的意義。方法:選取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所收治的在我院進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的20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把204例患者分為兩組,A組66例患者,B組13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利用18G同軸活檢穿刺針及配套全自動活檢槍進行穿刺活檢。每組患者麻醉方式有所不同,把在穿刺過程中采用常規胸壁麻醉方式的患者定義為A組,把在穿刺過程采用常規胸壁麻醉并加以胸膜下麻醉技術的患者定義為B組,對兩組患者在穿刺過程中并發癥的產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經過肺穿刺活檢術后對比,A組患者發生氣胸13例,肋間動脈損傷1例,產生并發癥是總研究人數的21%,B組患者發生氣胸10例,肋間動脈損傷0例,產生并發癥是總研究人數的7%。結論:在對患者進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時,加以胸膜下麻醉技術,可以明顯減少氣胸及肋間動脈損傷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關鍵詞】CT;胸膜下麻醉技術;CT引導下的肺穿刺活檢
【中圖分類號】R256.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至今,已經近30年。隨著CT設備、活檢設備的更新及穿刺技術的完善,CT引導下的肺穿刺活檢術在肺部腫瘤以及肺部內部病變的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由于病變位置多樣性,纖維支氣管鏡或痰涂片等常規方法有時很難取得陽性結果,進而不能明確病變。其他方法如胸腔鏡檢查及開胸探查等,由于損傷大,并且操作復雜,一般不用于常規檢查,只有獲得病理組織,才是診斷金標準。目前CT導引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因定位準確,損傷小,操作簡單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如何在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中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所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的患者,被納入本次研究的204例患者中有男性145例,女性59例,204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2.5±12.2歲,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9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1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穿刺陽性率以及其他和本次研究無關因素上的差異在統計學上不具有意義。
1.2 方法 穿刺前需常規檢查患者凝血時間、出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行胸部CT掃描觀察病灶位置,大小,初步確定病人穿刺時體位,如仰臥位、側臥位或俯臥位。術前向患者詳細說明手術過程、交代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簽訂肺穿刺活檢知情同意書。本次所有患者在進行肺穿刺活檢過程中所采用的CT機的型號為西門子炫速雙源CT機,此CT機的掃描層距可以控制在1-5mm左右,層厚也在1-5mm左右,在用此層距和層厚對患者進行掃描后可以對層距以及層厚進行調整,從而獲取患者病灶處更加詳細的信息[1]。在對患者進行基本掃描之后,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胸壁麻醉及常規胸壁麻醉后加胸膜下麻醉方式進行穿刺,從而為對比穿刺并發癥提供依據。A組病人:術前測量好進針深度,利用定位柵確定穿刺點,消毒、鋪孔巾后,常規胸壁麻醉,利用同軸活檢穿刺針準確刺入病灶,利用穿刺活檢槍取材,福爾馬林固定病理標本。B組病人:術前測量好進針深度,利用定位柵確定穿刺點,消毒、鋪孔巾后,常規胸壁麻醉,持同軸活檢穿刺針刺入胸壁,當同軸活檢穿刺針尖達到壁層胸膜時,退出針芯,持5ml注射器利用同軸外套管注入2ml左右利多卡因,然后重新放入針芯,繼續穿刺,直到穿刺針達到指定位置,利用穿刺槍取材,福爾馬林固定病理標本。在穿刺活檢完成之后,還要對患者再次進行CT掃描,從而確定患者是否出現并發癥[2]。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的獲得以及分析所采取的軟件均為SPSS18.0,所有的數據在統計學上均具有一定的意義,兩組患者在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
2 結果
經過不同麻醉方式肺穿刺活檢術后,A組患者發生氣胸13例,肋間動脈損傷1例,產生并發癥是總研究人數的21%,B組患者發生氣胸10例,肋間動脈損傷0例,產生并發癥是總研究人數的7%。兩組患者在數據上的差異性P<0.05.
3 討論
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是臨床實踐中常見的問題,獲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關鍵。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在獲取病理組織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被認為肺部病灶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3-4]。如何減少并發癥是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的重要環節[5-6],氣胸是最常見的并發癥,雖然肋間動脈損傷發生幾率小,但是一旦發生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胸膜下麻醉技術意義在于穿刺針到達壁層胸膜時注入部分麻藥,在胸膜下形成一個人工囊腔,可以推擠走穿刺路徑的肋間動脈,減少肋間動脈損傷。由于囊腔存在,使肋間動脈活動空間大,當穿刺針扎到肋間動脈時血管會攣縮,同樣可以減少肋間動脈損傷;囊腔中的液體麻藥可以起到封閉針道作用,明顯減少氣胸發生。因此在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中加以胸膜下麻醉,可以明顯減少肋間動脈損傷及氣胸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秦德興,張智慧,程責余,等.胸腔腫瘤非抽吸式穿刺活檢2100例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11(08):3214-3215.
熊曉琦,丁文柏,陳世雄,等.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與活檢針內徑相關性的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5,8(05):369-370.
王瑞娟,王萍,許楊,等.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周圍型肺部病變的診斷價值.臨床軍醫雜志,2013,6(6):604-605
毛世鴻,邵鴻生 . CT引導穿刺活檢術診斷肺部腫塊的臨床應用價值 . 甘肅醫藥, 2010年 29卷 第01期
楊肖華,黃新宇,汪國祥. 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術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分析。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8):658-662.
鄒良能,柯明耀.CT引導下經皮肺活檢在肺部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6,14(5):78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