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龍
【摘 要】目的:觀察及分析予以老年腹股溝斜疝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療效情況。方法:選取在我院實施治療的96例老年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應用傳統疝修補術的參照組,以及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研究組,對于兩組患者的相關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顯示相較于參照組而言,研究組的優勢更加明顯,P<0.05。結論:對于老年腹股溝斜疝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案,可以獲得到理想的成效。
【關鍵詞】無張力疝修補術;老年患者;腹股溝斜疝;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2
在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中,腹股溝斜疝屬于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則會導致疾病進一步的蔓延,引發嵌頓性疝氣,進而導致急性腸梗阻,甚至嚴重的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所以,采取積極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率尤為關鍵。本研究對于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斜疝的效果進行觀察,報告內容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是96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腹股溝斜疝患者,時間范圍是在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便秘、前列腺增生和胃潰瘍等情況,根據腹股溝斜疝的分型,包括Ⅱ型、Ⅲ型、Ⅳ型分別是26例、45例、25例。將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各具備48例的研究組和參照組。其中,研究組具有25例男性和23例女性,年齡范圍是在60歲至82歲之間,平均是(70.8±6.0)歲;參照組具有28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齡范圍是在62歲至84歲之間,平均是(72.6±5.8)歲。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結果顯示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予以參照組的患者傳統疝修補術治療方案,依照患者的病情狀態,應用前壁修補術或后壁修補術治療。
1.2.2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對于研究組的患者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方案。連續硬膜外麻醉,行常規的腹股溝斜疝手術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對于內部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充分的暴露出腹橫腱膜和內環部位。手術切口行4cm左右,精索上下分離。將提睪肌切開,于精索上面尋找疝囊,并且鈍性剝離疝囊,讓疝囊分離開頸部位置。實施高位結扎疝囊,通過內環口把疝囊在腹腔的內部位置進行翻進。之后,以疝環填充物嚴密的按照標準程序實施填充,把成型補片縫合以及在腹股溝管后壁位置進行固定。最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將切口進行關閉,術畢。所有患者實施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于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進行觀察,評價的標準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幾種。并且對于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進行對比。另外,觀察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皮下積液等。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的統計學分析軟件為SPSS21.0。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平均數()的方式進行表達,使用t進行組間對比;計數資料使用自然數(n)和百分比(%)的方式進行表達,使用卡方進行組間對比。當P<0.05時,為具有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對比
如下表1所統計,研究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明顯的優勢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對比 如下表2所統計,通過對比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結果顯示研究組均具備明顯的優勢,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如下表3所統計,相較于參照組而言,研究組的并發癥率更低,P<0.05。
3 討論
老年腹股溝斜疝疾病具有復雜的發病機制,如果不及時的采取有效治療方案,會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鑒于此疾病發病原理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特征,在治療時,主要的目標就是增強前壁、后壁或修補解剖缺陷,徹底的治療腹股溝斜疝[3]。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將傳統手術舉措中的一些弊端問題進行良好的改善。無張力疝修補術涵蓋了補片修補術
、疝環充填修補術、三位一體修補術、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幾種形式。此手術舉措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創傷,減少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而且降低術后并發癥率,推動患者的盡快康復。因此,可以作為首選治療老年腹股溝斜疝的方案。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腹股溝斜疝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案,可以獲得到理想的成效,并且安全可靠性較高。因此,值得大量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一川.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120例腹股溝斜疝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13):2033-2035.
靳和平.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斜疝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32):69-70.
郁岳松.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斜疝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