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的患者的睡眠質量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催眠藥物評分(1.63±0.12)、入睡時間評分(1.79±0.18)、睡眠時間評分(1.63±0.21)和睡眠質量評分(1.76±0.21)均低于對照組的(2.19±0.27)分、(2.31±0.25)分、(2.32±0.27)分和(2.35±0.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睡眠障礙;老年精神病;人性化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37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2
臨床實踐表明,老年精神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長期失眠會致使機體腦功能紊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會誘發嚴重原始性精神病癥狀,影響患者健康恢復[1]。為了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探索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本文就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進行了研究,現作出下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患者86例作為本項目實驗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第3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的精神病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0~85歲,平均(67.35±3.86)歲。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61~84歲,平均(67.62±3.59)歲。兩組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督促用藥、生活指導、病情觀察等內容。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心理干預:根據患者實際病況和睡眠狀況,結合其臨床資料,充分了解影響患者的相關因素[1],對患者睡眠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護士在與患者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必須耐心傾聽患者內心傾訴,盡最大努力滿足患者心理需求,做到換位思考、尊重患者,與其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給予其所需的鼓勵和支持,盡力疏導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同時針對存在孤獨感的患者,必須重視患者家屬支持工作,促使家屬予以患者所需的陪伴和安撫,使患者真切感受到家人對自身的關愛,并制定相應的個性化干預方案,提高護理針對性。
(2)健康教育:通過多媒體、座談會、宣傳冊發放、護士講解等方式,為患者普及睡眠衛生教育的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對睡眠認知中存在的偏差[2],消除患者焦慮、抑郁心理,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同時對患者存在的不良衛生習慣進行積極干預,比如,禁止患者睡前觀看恐怖片、午睡時間過長、糾正患者偏好咖啡、濃茶、煙、酒等等行為,提高患者健康意識。還可通過制定統一的作息時間表,建立患者睡眠-覺醒規律,保證作息平衡。
(3)人性化護理:護士在實施干預中必須由傳統的“疾病護理”向“以人為核心”[3]方向轉變,做到以患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熱情服務患者,規范自身行為和儀容儀表,使患者真切感受到近乎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全面提高護理品質。例如,在環境護理方面,需為患者提供干凈、舒適的居住環境,確保溫度、濕度適宜,及時更換床單、被褥,對于長期臥床病患者,必須及時給予患者翻身協助,幫助患者更換體位,常用體位包括仰臥位、側臥位等,2h/次,提高患者舒適度。在飲食方面可結合患者喜好,確保患者營養攝入充足的同時,為其制定符合飲食口味的進食方案。
1.3 觀察指標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1]評價患者睡眠質量,評價項目包括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單項目評分0~3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質量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以t檢驗計量資料(±s),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催眠藥物評分(1.63±0.12)、入睡時間評分(1.79±0.18)、睡眠時間評分(1.63±0.21)和睡眠質量評分(1.76±0.21)均低于對照組的(2.19±0.27)分、(2.31±0.25)分、(2.32±0.27)分和(2.35±0.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據相關報道顯示,睡眠障礙患者死亡率較正常睡眠群體高出180%,對于睡眠時間<4h的群體而言,其極易發生睡眠障礙,一旦患者連續73h均處于失眠狀態,則會誘發精神失常,威脅患者身心健康[1]。有學者研究發現,老年精神病患者受自身精神和心理狀態等因素影響,極易伴發睡眠障礙,從而加重病情,而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2]。近年來,人性化護理模式在臨床醫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強調以患者為核心,根據其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干預工作,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心理和生需求,在臨床應用中效果顯著[3]。與上述分析一致,經本文實踐發現,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患者人性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催眠藥物用量,縮短患者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睡眠品質,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恢復,因此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吳輝霞. 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8):53.
趙青楓. 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患者臨床資料分析[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3,19(2):166.
楊建桃,張桂玲. 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礙人性化護理干預[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