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 要】目的:探討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病人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圍術期護理要點。方法:用雙盲法將2016.03.02日-2017.08.02日在本院接受膝關節下縫合術治療的100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病人分成50例/組,一組進行基礎護理(對照組),另一組強化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護理(觀察組)。對比兩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結果:術后三個月,觀察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88.00%)大于對照組(70.00%)(p值<0.05)。結論:圍術期積極幫助病人完成訓練計劃,有利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病人在關節鏡下縫合術后早期恢復各項功能。
【關鍵詞】半月板損傷;關節鏡下縫合術;圍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32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人體的膝關節半月板功能較多,如潤滑、承重等[1],與日常行走能力與勞作能力息息相關,發生損傷后,一般采用手術方式治療,關節鏡下縫合術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癥狀,但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與圍術期的護理質量也有很大關聯。本文目的:探討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縫合術病人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圍術期護理要點,見正文詳細描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從在本院接受關節鏡下縫合術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病人中選出100例,時間為2016.03.02日-2017.08.02日,用雙盲法分成2個研究小組(50例/組)。
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3-61歲,平均(41.56±5.52)歲。
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2-62歲,平均(41.42±5.10)歲。
文中兩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基本資料存在微小差別,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基礎護理。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工作,詳細介紹關節鏡縫合術對疾病恢復的作用,囑咐病人要積極配合各項操作。
[觀察組]:在基礎護理之外,做好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針對性護理。術前訓練病人床上排便能力,以緩慢的速度上抬雙下肢(紅色字體部分改為比較專業的醫學術語),一天三次,一次十分鐘左右,合理控制血糖與血壓,女性病人在非經期實施手術,做好術前的備皮與禁食工作。手術結束后,六小時內取去枕平臥位,在患肢下墊上軟枕,角度控制在30°以內,外展15°左右,囑咐病人放松膝關節,將冰袋置于膝關節雙側,一天三次,一次半小時,有消腫、減痛和預防切口出血、滲液等作用,密切關注引流液的量、顏色等,兩天后拔管,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增加維生素、蛋白質、熱量含量較高的食物。對踝關節加以按摩,訓練足趾、踝關節的收縮、伸屈功能(紅色字體部分改為比較專業的醫學術語),一天十組,一組五分鐘,術后一天,訓練股四頭肌功能(紅色字體部分改為比較專業的醫學術語),術后第二天,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術后第三天,增加屈膝訓練,術后第四天,下地行走,術后第五天,完成負重訓練,訓練全程在專業的指導下完成,出院時,建議病人可適當完成輕體力活動,配合游泳、散步、騎腳踏車等運動逐漸恢復關節功能。
1.3 觀察指標、判定標準
三個月后,對比兩組病人膝關節功能優良率[2]。膝關節活動度在100°以上表示優,在50°以下、50-79°、80-100°分別代表差、可、良。
1.4 統計學處理
文中計數資料(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用“%”的形式表示,卡方值檢驗。將所有數據投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對比數據差別明顯用p<0.05表示。
2 結果
如表1,觀察組三個月后膝關節功能優良率(88.00%)高于對照組,p值<0.05。
3 討論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屬于發病率較高的一類膝關節疾病,會引發多種癥狀,如疼痛、行走功能受限等[3],需要盡早手術。關節鏡下縫合術效果可靠,具有傷口小、并發癥少、術后容易恢復等優勢,但是圍術期護理也影響著術后的恢復程度,因此,護理干預不可少。
在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等基礎護理之外,結合關節功能恢復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如術前交替活動雙下肢,術后循序漸進的開展訓練計劃,在飲食方面加強注意等,同時出院后注意個人的日常行為,配合游泳等娛樂活動,保持良好的生活態度,定期回院復診,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結果部分數據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三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更高,為88.00%,p值<0.05。
總之,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病人接受關節鏡下縫合術的圍術期,予以康復護理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夏回容.強化股四頭肌鍛煉在半月板損傷關節鏡術后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67-69.
王娜.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22):168-169.
喬花.膝關節鏡手術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干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