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青林 魏小菊 王玲
【摘 要】目的:討論不同產科原因對PFD出現的影響,意在為它預防治療供給理論根據。方法:選2016年1月到12月初產的產婦400例,按照生產形式分為陰道生產組223例,剖宮生產組177例。使用PFD(盆底功能障礙病)進行問卷調查,使用通常問卷調查與POP-Q分期法評分領悟產后前期壓力性尿失禁(SUI)與盆腔臟器脫垂(POP)出現狀況以及對應的影響要素;對比與妊娠、生產相關產科要素對盆底功能的作用,調用產科的所有的住院病歷進行統計認識產科對應要素。結果:剖腹產組產后SUI、的出現率為20.30(40/197),順產組為17.73%(36/203),對比兩組SUI的發病率,異同具有統計學作用。在產后出現SUI的另外產科要素中,年齡、生產前BMI、胎兒出生BMI、與順產組對比,不同有統計學作用,并且和SUI的出現具有相關性,但是孕次沒有統計學作用。結論:年齡、順產分娩、分娩前BMI、胎兒出生BMI是產后前期女性出現PFD的有關頻繁要素。
【關鍵詞】產科因素、產后婦女、盆底功能障礙、盆腔臟器脫落
【中圖分類號】R7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1 引言
PFD一般表現是SUI、POP、FI與性功能性障礙等,當中最常見的是SUI與POP,打擾到病人的日常生活的質量。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頻發期是孕期與產后,該階段PFD的出現率和絕經之后PFD的出現的關聯性十分密切。現在對分娩自然與剖宮產妨礙到盆底組織有不同的結論。產科要素的異同像生產次數、孕前的BMI、分娩前的BMI、懷孕時是否一直進行盆底肌鍛煉、懷孕時SUI、會陰裂傷與側切、胎兒的頭圍與體重等是否妨礙盆底功能還一直有爭議。本人根據不同分娩形式與產科要素來探究干擾盆底肌力的原因,為預防與調養其產后PFD做些依據。
2 資料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隨機選2016年1月到12月在某醫院產婦,文化水平較高的足月第一次生產400例,并在分娩后5到7周對其復查,知情愿意以后,選其為研究目標。年齡在25歲到31歲之間,平均孕期(38.85±0.81)周。按照分娩形式分成自然生產組223例,剖腹產組177例。入選條件:(1)一胎懷孕,初生產婦;(2)足月生產;(3)沒有泌尿系與腎臟病的歷史;(4)沒有做盆腔手術的經歷;(5)沒有慢性咳嗽的經歷;(6)尿常規無異常;(7)沒有長時間便秘。排除條件:(1)孕有多胎;(2)有生產經歷;(3)孕前出現尿失禁;(4)長時間有便秘或者是有慢性咳嗽的人。
2.2 方法
2.2.1 問卷調查
產后盆底功能檢查的產婦要開展常規問卷調查,并且是由一位婦產科醫師實行。調查實質有年齡、身高、重量、懷孕與分娩有關狀況,像:分娩形式、嬰兒出生時BMI、孕期與產后SUI出現的情況、會陰受損史、妊娠綜合癥等。既史通常包括便秘、盆腔病史、咳嗽史等。再查詢有關病例,生產前的BMI、懷孕次數等展開統計與記錄。
2.2.2 診斷要求
SUI診斷要求:本文中使用國際相關協會的ICI-Q-SF或按照病人自訴情況,發生漏尿次數最少3次確診為SUI,臨床使用Gullen分度要求。盆腔器官脫垂會診要求:檢測期間要一個安靜環境,檢測者要排空膀胱以后用截石位,對外陰與尿道口殺菌,囑檢測者做Valsalva動作展開POP-Q分級檢測,器官是否脫垂按照POP-Q分度要求診斷。
2.3 方法
使用SPSS17.0展開有關統計學認識。計量資料用x ?±s表示,組間進行對比使用t檢驗,分娩2種形式出現率使用卡方檢測,SUI與POP相關要素,使用回歸分析。
3 結果
3.1 對比分娩形式與助產形式的差異造成壓力性尿失禁出現率
3.1.1 2組SUI出現率對比 孕期出現SUI共50例(24.63%),分娩之后42天自然復原31例,產后SUI還有29例。兩組孕期SUI出現率對照異同沒有統計學作用,順產組產后SUI一直存在的人數大于剖腹產組,異同有統計學作用,詳見表1。
3.1.2 順產組不同的助產形式出現產后SUI的幾率對照 產鉗助產的產婦產后SUI出現率遠低于另外助產手段生產產婦,異同具有統計學作用,詳見表2。
3.2 有關要素和盆底肌力特別、產后SUI的有關性
對產科有關要素能否轉換盆底肌力有關性要素用回歸方程分析,生產前BMI是產后盆底I類與Ⅱ類肌纖維反常的影響作用,剖腹產是Ⅱ類肌纖維反常的維持性要素,而產次與胎兒體重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詳見表3、表4。
再用產科有關要素當作自變量,因變量是能否出現產后SUI,開展多要素分析而得到論斷:產后SUI出現頻繁的是年齡要素,剖腹產是產后SUI的維持要素。詳見表5
4 討論
該討論發現,剖腹產組出現SUI與POP的幾率比順產組低十分多,兩組的發病率有統計學作用。有研究表明初產女性10到20年以后PFD的出現幾率后發現:剖腹產女性出現POP、SUI幾率遠低于順產女性,和該結論一樣。
根據結果表明,胎兒BMI增多、孕期BMI增強是產后出現尿失禁與盆腔內器官出現脫垂的重要要素。懷孕生產是女性最為特別的生理階段,盆腔肌肉要承擔的負擔持續增加;身體中激素水平的增加,加速了盆底中出現韌帶膠原溶化,造成韌帶不緊密;同時在生產期間導致軟組織出現不同水平的慢性傷害,造成盆底維持組織作用減輕,盆底的器官出現功能障礙的幾率增加。
本探究表明年齡、生產前BMI、胎兒BMI都是造成產后PFD出現的頻發原因。PFD治療一般是手術與非手術診治,手術診治一般出發點是增加盆底維持結構,像盆底再建術、子宮切除術一起進行尿道前后壁修補術等。指導其進行盆底肌鍛煉,定期跟訪、復測,觀察其不同診療形式療效與異同,以得到了更好的預防、治療效果。
以上探討說明開展女性早期有關引導,提升預防PDF的出現防治意識,孕期就開始有關控制,并且產后馬上進行引導其鍛煉,能有效減輕其發病率,為PFD提供行之有效的預防手段。
參考文獻
楊秀華,郭峰.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分析及盆底肌力與產科分娩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新醫學,2015,46(3):172-176.
林忠,趙軍玲,張政昌,等.廣西地區壯族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狀況調查[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5):342-344.
薛華,姜智慧,周健,等.TVT與TVT-O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評估[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2):116-118.
陳小寧,張淑清,盧文瓊.盆底康復訓練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防治作用[J].安徽醫學,2015,36(2):160-163.
周碧華,廖丹梅,韋林宜,等.1462例產后6~8周婦女盆底篩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25(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