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華
【摘 要】目的:探究俯臥位通氣的效果,以及對患者護理的要點。方法:將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內40例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均實施俯臥位通氣護理,并觀察其情況,分析護理的效果和要點問題。結果:患者的肺不張現象在2-3天得到復張,同時未出現并發癥現象,患者的氧合指數等相關指標則在俯臥通氣后顯著改善,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俯臥位通氣可改善患者相關情況,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俯臥位通氣;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較為常見,而引起其病發的原因則包括肺內和肺外等多種因素,對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同時患者多伴隨有明顯的頑固性低血氧癥,此時如何對患者實施有效干預,降低其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相關情況,就對于其預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則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展開相關研究,主要針對俯臥位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護理情況進行分析,目的在于總結相關經驗供臨床參考,現將研究詳情作出整理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內40例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40例患者的年齡為38-61歲,平均年齡為(46.32±2.03)歲,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6例和14例。患者均因為不同原因而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包括百草枯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本文次研究前均已經對患者家屬說明了研究概況,其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表示同意參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首先針對入選患者情況均實施評估,排除其存在俯臥位通氣的禁忌癥(即急性出血、顱內壓增高、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情況),對患者均實施俯臥位通氣護理,俯臥位通氣的頻率則按照患者的氧合改善程度和患者耐受程度確定,一般在俯臥位通氣兩小時后需要對患者進行1小時的仰臥位通氣,改變患者體位時則需要由至少3名醫護人員協助完成,一期避免對患者產生的損傷,同時在俯臥位通氣后需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發現異常或并發癥時則需要及時處理其并發癥,進而促進患者及時恢復[1]。
1.3觀察指標
觀察俯臥位通氣的效果,即分別在通氣前、通氣1小時、通氣4小時、通氣8小時、通氣24小時觀察患者的pH值、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O2(血氧分壓)、PaO2/FiO2(氧合指數)等相關指標。此外針對患者的肺不張恢復時間、護理中的并發癥現象等進行觀察和統計[2]。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中計量資料用()統計,使用t檢驗,檢驗后P值在0.05以內表示兩組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1.0軟件。
2 結果
本次入選的40例患者均順利實施俯臥位通氣,患者的肺不張現象在2-3天得到復張,同時未出現血流動力學異常和其他嚴重并發癥現象。患者的氧合指數等相關指標則在俯臥通氣后顯著改善,其詳細數據見下表1。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及時治療和干預對于患者的及時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多數研究已經證實俯臥位通氣可有效改善患者相關情況。本次研究則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為主體,針對其俯臥位通氣護理的相關情況實施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肺不張現象在2-3天得到復張,同時未出現并發癥現象,患者的氧合指數等相關指標則在俯臥通氣后顯著改善,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以上結果充分說明了俯臥位通氣可幫助患者的相關情況得到改善,而通過不斷對其詳情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產生護理效果的機制在于:其通過改善膈肌的運動方式,使得功能殘氣量增加,幫助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時引流,從而減少其影響患者的呼吸道通暢性,并減少患者縱膈心臟等對于肺部的壓迫,最終改善患者多種相關指標,利于患者的及時恢復[3]。而俯臥位的實施和護理的要點問題在于:實施俯臥前應該對患者或家屬說明俯臥通氣的方法、目的和意義,告知患者俯臥通氣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而盡可能取得患者認同,使其在通氣過程中可良好進行配合。通氣前對相關的導管和引流管則應該做好固定,按照患者的情況和醫囑進行結合,確定是否需要對患者使用鎮靜劑,并對患者的各項情況做好準確記錄[4]。實施俯臥位通氣的體位變化時,需要由至少3名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操作,其中1人站在床頭對患者的頭面部進行保護,另外2名操作者將患者移到床的一側后,將相關管道理順,并完成仰臥-側臥-俯臥的轉化,俯臥后則需要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在面部下方放置軟枕,再次確定相關導管無脫落或壓迫等異常現象,則開始對患者進行通氣,并記錄其相關的參數[5];此后臨床應該適時對患者進行排痰處理,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此外需要對患者做好皮膚等相關護理,以期避免并發癥發生[6]。
綜上所述,俯臥位通氣可改善患者相關情況,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價值,因此需引起臨床重視,并及時對患者展開相關干預。
參考文獻
顏春燕. 關于俯臥位通氣技術在ICU的應用研究及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35):294-294.
鄧潔, 黃力, 黃冠宇,等.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予以俯臥位通氣的效果以及護理措施[J]. 中國醫藥科學, 2017, 7(2):106-109.
米潔, 黃桃, 高西. 俯臥位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及護理干預研究[J]. 重慶醫學, 2017, 46(14):1904-1906.
楊燕妮, 楊雪平, 郭素云. 早期俯臥位通氣在主動脈夾層術后低氧血癥患者中的護理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4):40-41.
董晨艷, 陳海燕, DONGChenyan,等. 主動脈夾層術后低氧血癥早期實施俯臥位通氣的護理體會[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9):249-250.
吳玉萍, 林小潔, 黃海燕. 急性心臟驟停患者俯臥位通氣的實施與護理效果[J]. 廣東醫學, 2017, 38(5):8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