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 王國峰 崔尊社
【摘 要】目的:探求在診斷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過程中MRI及CT技術的實際價值。方法:在我院婦科收治的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作為實驗樣本,根據患者病情資料及檢查情況詳細分析CT及MRI的應用價值。結果:診斷為惡性盆腔囊實性病變為14例,良性盆腔囊實性病變為36例。50位患者中有6例屬盆腔感染性病變,5例子宮源性和39例卵巢源性。由數據統計知,CT及MRI的診斷定位正確率為90%,病理定性準確率為80%。結論:對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患者進行CT及MRI聯合檢查,有利于對病變部位的快速定位與定性,且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盆腔囊實性病變;CT;MRI;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2
盆腔囊實性病變是女性盆腔癥的常見病之一,其特點是發病部位深,病情種類繁多,因而在診斷初期難以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匹配[1],為改善這種情況,我院采用CT與MRI進行聯合診斷,并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3月起至2016年3月為期一年收治過的盆腔囊實性病變女性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50人作為數據記錄對象,跟蹤探尋CT及MRI診斷盆腔囊病變的應用效果及價值,相關數據資料及研究方法如下。
1 研究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50例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為期一年收盆腔囊實性病變女性患者,年齡離散分布于21-70歲間,均為成年女性,其平均年齡為53.7歲,符合受年齡增長生理機制和免疫自我調節能力下降的特點。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發熱、腹脹、小腹疼痛、盆腔包塊、月經不調、血量異常等。
1.2 方法
在檢查進行的前一晚不允許患者食用會產生殘渣的食物,預防影響CT掃描圖像的正確判斷;檢查掃描前,患者膀胱需保持充滿狀態,可通過飲用濃度為3%-5%的泛影葡胺稀釋液500毫升的方式實現[2]。本院采用GE BRIGHTSPEED式16層螺旋CT檢查,患者膀胱充盈后,對患者進行平掃或增強,掃描全腹軸面后,檢察人員或護理人員應使用高壓注射器抽取濃度為250mgI/ml非離子型對比劑,劑量控制在1.1±0.1ml,以3.1ml/s注射流量靜脈注射于患者肘前。MRI檢查選用SIEMENS型3.0T SE號MRI機器,以多序列(T1WI、T2WI、T2W-SPTA)和多方向(COR、TRA 、SAG)進行平掃及增強掃描,以3.1ml/s注射流量注射劑量在10-20ml間的釓噴酸葡胺GD DTPA為增強對比劑。CT及MRI掃描的垂直方向層距和層厚控制在5±2mm內,可根據患者情況酌情進行調節,可視情況進行2mm的薄層掃描檢查,檢查區域應包括由髂嵴起至恥骨聯合上緣,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可適當擴展檢查范圍[3]。
2 結果
2.1 卵巢源性病變
在選取的50位研究對象中,惡性盆腔囊實性病變14例,良性盆腔囊實性病變36例。其中卵巢源性腫瘤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78%,39例中卵巢囊腺癌患者有14例:其中漿液性8例,黏液性6例,6例中有4例患者有明顯的盆腔積液,2例患者伴有大網膜轉移的情況。卵巢囊腫患者為15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且囊內見同心圓混雜信號血腫1例,卵巢子宮內膜囊內有明顯出血3例,黃體囊腫2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在4厘米左右的單純性囊腫9例。出現類圓形或圓形卵巢畸胎瘤腫塊密度及信號分布不均的患者5例。卵巢囊腺瘤患者5例,其中2例患者為多房漿液性,1例單房漿液性及2例黏液性。卵巢源性腫瘤種類較為復雜,在定位與定性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掃描檢測時對圖像清晰、數據準確的要求更嚴格。
2.2 盆腔感染性病變
盆腔感染性病變患者共6例占全部患者的12%。此類病變包括盆腔囊腫患者1例,卵巢囊腫且有輸卵管積液狀況患者2例,闌尾膿腫且病變位置有出囊性改變2例,其掃描結果顯示CT密度偏高,表現為30HU值較高,在T1WI序列上MRI信號也呈現較高數值,且病變周圍脂肪組織間隙不明顯。
2.3 子宮源性病變
子宮源性病變患者共5例占全部患者的10%,其中病情嚴重的子宮內膜癌患者1例,子宮肌瘤變形4例。子宮源性病變患者均表現出子宮形態變化、宮頸位置偏移的情況,子宮內膜癌患者宮頸增大明顯,且宮頸內結節狀和團狀軟組織突出,經增強掃描后,軟組織的實質感更明確,且子宮兩側盆腔積液嚴重。
3 討論
GE BRIGHTSPEED式16層螺旋CT檢查相比于普通的CT檢查儀有著更高效的檢查速度,在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均較為清晰,MRI檢查則是可以直接做出患者各種體層圖像,包括橫斷面、斜面及冠狀面三個方位全面掃描,可通過比較多方位的圖像劃定病變部位,從而有利于實施后續的針對性治療[4]。本研究數據統計結果顯示CT及MRI的診斷定位正確率為90%,病理定性準確率為80%。卵巢源性病變患者占總調查患者比例的絕大部分,所檢測出的腫塊大多體積較大,致痛部位往往也大,在腫塊周圍的組織易受活動影響發生位移,檢測掃描判斷的位置與開刀手術時實際位置不符,在臨床上需要結合腫塊的其它間接特點和預測可能位移方向,對卵巢囊腫進行合理判斷。卵巢血供分為卵巢動脈與卵巢靜脈兩種,出現卵巢腫瘤一側的血管會受其影響增粗,由此可判斷腫塊位置。結合已有研究數據說明,對腫塊起源的判斷參照卵巢血管情況這種方法的準確度高達92.6%。
卵巢性源病變患者中卵巢腫瘤比例較高,與單純性囊腫相比,腫瘤具有更明確的特點: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光滑,腫瘤大小差距大,囊腫信號和密度分布不均,在診斷時便于定性;而某些囊腫發病部位隱蔽,需經過多次觀察分析方可區別于囊腺瘤[5]。
采用CT掃描檢查可以明顯發現病灶區局限性囊腫密度增高區,采用MRI掃描可以通過T1WI和T2WI兩個方位圖像診斷囊腫形狀。若CT及MRI掃描結果顯示無明顯囊腫特征,但患者曾發生階段性重復出血,醫生應詢問患者痛經周期進行綜合分析診治。
參考文獻
洪環得, 劉建成, 曾英瑯. 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6):84-85.
楊淑艷. 探討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現代養生b, 2016(2):116-116.
王吉杰, 周儀. 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影像技術, 2017, 29(5):27-28.
張珍. 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病變的臨床應用探討[J]. 今日健康, 2015(4):31-31.
曾鵬程, 漆平, 麥耀芳,等. 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實性病變的臨床應用[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2, 1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