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剛
【摘 要】從檢驗工作角度研討臨床與檢驗的關系。臨床與檢驗的雙向溝通交流直接影響檢驗分析前質量,二者密切配合,有利于新技術、新項目的順利開展和運用。對疾病的及時、準確診療帶來極大幫助,可有效地提高醫療質量。
【關鍵詞】檢驗; 分析前質量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2
伴隨著各種高端科技在檢驗醫學中的不斷運用,有力地確保了臨床檢驗的準確性、有效性。為患者疾病的迅速診斷、快速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臨床與檢驗工作的關系日趨密切,兩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臨床醫生及時、準確地診療疾病離不開相關檢驗數據,檢驗科要更好地發展須得到臨床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先進技術應用于檢驗工作中,極大地保證了檢測數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臨床診療和預防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檢驗分析前階段(又稱檢驗前過程)按時間順序,該階段始于來自臨床醫師的申請,包括檢驗要求、患者準備、原始樣本采集、運送到實驗室并在實驗室內部的傳遞,至檢驗分析過程開始時結束。這一階段質量保證的重要性在于所提供檢驗信息對臨床醫生對于患者診斷、治療時的有效性、可靠性。檢驗前質量控制是保證檢驗信息正確、有效的先決條件,是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它包括保證檢驗項目申請的科學、合理性;根據臨床醫生的檢驗要求,患者的病情正確準備;原始標本的正確采集與運送。加強臨床與檢驗的溝通有利于收集合格的標本以保證檢驗前質量控制,更好地判斷、解釋和應用檢測結果,共同提高醫療質量。本人從檢驗角度就二者的交流合作作了初步探討淺談下自己認識:
1.醫院管理者應重視臨床與檢驗之間的交流合作,擯棄陳舊觀念—認為檢驗數據的誤差責任在檢驗科,與臨床及病人的配合無直接關系??赏ㄟ^下發通知或辦講座等形式宣傳檢驗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和運用情況,并組織相關人員(如護士和工人)規范培訓和學習各類標本采集要求與注意事項、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和預防措施、標本保存和運送要求、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等,以提高檢驗分析前質量。這有利于形成長效機制,促進雙方的合作。
2.臨床醫生應及時通報急需檢驗科開展的相關檢測項目:這有利于新項目的開展做到有的放矢,合理調配人力和設備資源,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共同發展。
3.加強臨床與檢驗人員的相互學習:臨床醫生(特別是住院醫生)應定期到檢驗科輪轉,了解所開展的檢測項目、如何正確填寫檢驗申請單及臨床相關信息、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檢驗流程、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檢測項目的最佳組合、檢測時機和各項目的收費標準等。同樣,檢驗人員也可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甚至查房,積極參與到臨床疾病的診療工作中,提出有助于明確診斷的進一步檢測手段;同時學習臨床知識,也有助于對檢驗結果作出正確判斷和解釋。
4.加強臨床護理與檢驗的溝通與合作:據報道,檢驗分析前期錯誤中有65%出自護理工作。隨著檢測項目日趨增加,許多標本的采集方法、要求和影響因素從教科書上無法查閱。對一些影響標本質量可導致錯誤結果的因素,如生理因素、生活因素等,采集、運送標本的護士和工人不完全知道,僅憑經驗和印象進行操作,而檢驗人員又不能控制這些因素,就會造成工作脫節、管理失控,出現錯誤的檢測數據。
5.加強醫護人員責任心:少數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可能會造成醫療糾紛,一旦出現糾紛,便相互抱怨、推卸責任。
工作中,臨床醫生常寫錯住院號,造成檢驗科記錯帳;字跡過于潦草,無法識別而使檢驗人員輸錯資料;骨髓申請單未填寫關鍵的病情資料而造成閱片后分析困難;部分分屬不同實驗室的檢驗項目合開一張申請單(如腦脊液常規+抗酸染色、革蘭氏染色,前者屬于臨檢室,后者屬于微生物室檢測)等。護理方面,由于未認真執行“三查七對”,抽血管不作標記,導致標本張冠李戴,結果弄錯。對于部分生化項目如血糖(空腹、餐后半小時、1小時)和24小時尿蛋白的測定,必須在相應申請單和標本管上注明標本種類、24小時尿量才能得出準確的報告數據。這就需要醫護人員有高度責任心。
6.加強對實習(進修)人員的指導:標本采集不合格是造成檢驗結果誤差的一個重要原因。臨床有部分工作是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來完成的,如骨髓穿刺必須嚴格按照步驟進行操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取材不佳,影響分析結果;腦脊液穿刺應防止外傷性血液的滲入;血培養標本應在患者寒戰或發熱早期、未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取;動脈血標本應隔絕空氣;心肌肌鈣蛋白在發病后4-6小時采樣較好;病毒性感染抗體的檢測,在急性期及恢復期采取雙份血清檢查對診斷意義較大;痰液標本應從深部氣管咯出、防止唾液混入并用不吸水器具送檢;尿液標本應留取新鮮中段尿;大便標本應留取含膿、血、粘的部分送檢;輸液患者輸液完畢至少1小時方可采集血液標本送檢等。標本采集和送檢的每個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
7.加強對急診標本送檢和領取檢驗報告人員的指導:部分急診項目標本應由開單醫生或護士、科內工人直接送到檢驗科并領取報告單的;但常常醫、護人員由于處理病人脫不了身,工人一時忙于取藥等其它事而吩咐實習、進修學生或家屬代勞。本該及時送檢的標本由于他們對檢驗科位置不熟悉而耽誤送檢時間,甚至將血標本弄溶血而使檢驗結果受影響或將尿標本弄到化驗單上造成污染等。由于部分檢驗申請單書寫潦草,他們極可能識別錯誤而將別人的報告單領走,或雖準確領取卻未及時交給醫生造成報告單不能及時到位而延誤病情。
8.加強對急診檢驗單的規范申請:部分醫生心中沒有“急”診概念,或沒搞清楚哪些項目可作急診,而有些項目(如骨髓分析、細菌培養等)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出檢驗結果的。凡是新入院病人,所有檢驗項目全套開化驗單,造成檢驗科值班人員應接不暇,由于平診項目的檢測占用了真正屬于急診項目的檢測時間而造成“急診急不了”,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9.加強對導醫人員的指導:部分醫院為了方便病人就診,特設了門診導醫崗,但人員由行政后勤或剛參加工作的新同志組成。由于他們不熟悉檢驗項目及各個相關環節,甚至連檢驗科所在位置都可能不知道,僅憑印象給病人咨詢(如誤導病人將門診檢測項目拿到住院部檢測,明明需要三天以上才可能培養出細菌得到檢驗報告的說成一會兒取報告等等)而難免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10.加強雙方信息交流: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搜集檢驗工作中的疏忽環節,及時反饋給檢驗科,通過檢驗人員的努力來不斷滿足臨床需求,促進共同發展。
總之,臨床與檢驗的雙向溝通交流直接影響檢驗分析前質量,二者密切配合,有利于新技術、新項目的順利開展和運用。對疾病的及時、準確診療帶來極大幫助,可有效地提高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