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貞
【摘 要】目的:調查統計寄宿制學校學生膳食營養及貧血狀況。方法:選取學校的1365名學生,均為寄宿,且學生一日三餐均在學校食堂就餐,采用24小時膳食記賬與稱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膳食調查,并測量學生的體重、身高、血紅蛋白含量,分析學生的營養狀況。結果:學生微量元素辛、鈣、維生素A、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嚴重不足,但是食用鹽卻攝入量超量。學生體重較低檢出率為36.85%,營養不良檢出率為3.36%,貧血病患病率為27.62%。結論:學校寄宿學生的營養元素攝入量水平偏低,現狀不容樂觀,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保證學生的膳食飲食結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學生膳食營養;貧血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寄宿學校的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與膳食營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與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促進學生攝入多元素營養,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1-3]。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我校的1365名學生,調查統計寄宿制學校學生膳食營養及貧血狀況,以期為實施有效的營養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校的1365名學生,均為寄宿,且學生一日三餐均在學校食堂就餐,男性619名,占比為45.34%,女性746名,占比為54.65%,學生年齡為16-18歲,平均年齡為17歲。
1.2 方法 采用3×24小時稱重記賬法,對學校食堂各種食物的廢棄量、消費量進行統計記錄,同時對學校學生的平均營養元素攝入量、食物攝入量進行分析記錄,結果以人均每日標準攝入量表示(人均標準指的是18歲成年人且從事較輕體力活動的男子)。
1.3 評定指標 測量并統計學生的體重、身高,將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共同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根據,評價學生的體質狀況。針對學生不同身高、年齡,將體重標準分為肥胖、超重、正常、較低體重、營養不良。血紅蛋白檢測應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評價標準參考200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貧血診斷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軟件對本文研究的1365名學生所有數據予以計算處理,學生食物攝入量、營養狀況、貧血患病率統計率(%)的形式表示。
2 結果
2.1 食物攝入量 學生平均每日攝入的油脂與畜禽肉過多,但蔬菜、谷類食物攝入量卻比較充足。水果、奶類、大豆、蛋制品、魚蝦類攝入量嚴重不足,具體見表1。
2.2 營養狀況 學生體重較低檢出率為36.85%,肥胖率為14.56%,超重率為6.30%,營養不良檢出率為3.36%,正常體重檢出率為39.12%,詳見表2。
2.3 貧血患病率調查 學校男性學生貧血患病率為26.82%,女性學生貧血患病率為28.28%,貧血總患病率為27.62%,詳見表3。
2.4 營養元素攝入量調查 學校學生人均每日攝入的微量元素鋅、鈣、維生素A、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嚴重不足,詳見表4。
3 討論
中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具有特殊性,其尚未成年,身體正處在發育階段,膳食營養元素充足的攝入量能夠為學生的身體發育提供良好的保障[4]。體重超重或膳食營養攝入量不足與成人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密切關系。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學校食物品種還不夠豐富,膳食結構尚不科學,主要營養元素攝取量未達到標準水平,尤其是微量元素鋅、鈣、維生素A、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嚴重不足,但是食用鹽卻攝入量超量。學生體重較低檢出率為36.85%,營養不良檢出率為3.36%,貧血病患病率為27.62%。說明學校寄宿學生的營養元素攝入量水平偏低,現狀不容樂觀。學生每日都在緊張地學習,腦力消耗較多,而身體又處在發育成長期,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各種代謝尤為旺盛,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應種類全、數量足。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保證學生的膳食飲食結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促進學生營養元素的攝取,改善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與營養攝入狀況。
參考文獻
魏艷麗,霍軍生,孫靜, 等.中國寄宿制學校初一學生膳食營養及貧血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7(5):663-665,669.
朱業芹.湛江市某學校206例寄宿制中專生營養態度與膳食營養狀況調查[J].養生保健指南,2016(49):1,7.
婁昊,權月,梁利花, 等.農村不同經營模式學校食堂膳食營養素供給量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11):1616-1618.
魏躍勝,汪繼芳,李茂順.武漢郊區寄宿制學校學生膳食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3(4):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