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旻玥
【摘 要】藥師佛信仰是佛教信仰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體現的救世濟人思想曾對中國佛教的普及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藥師佛信仰具有鮮明的現世化、人間化、群體化特征,且與東方文化高度契合。藥師佛信仰在中國的發展從成熟至興盛,表明了其中的思想精髓對現實社會的積極作用,本文從藥師信仰著手,初步探討其思想精髓與醫療、醫患關系維護、醫學哲理、醫學倫理等因素的關聯,從而提出對當代中國醫患關系維護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并充分借鑒藥師佛信仰的積極因素,趨利避害,為有效緩解當代中國醫患關系緊張提出一種新的可能。
【關鍵詞】藥師佛信仰;醫患關系;心理因素;關系維護
【中圖分類號】R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1 當代中國醫患關系的現狀
1.1 當代中國醫患關系主要分類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一般的定義醫患關系是指“醫”與“患”之間的關系。“醫”包括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屬以及除家屬以外的病人的監護人。
因此,醫患關系不僅僅是“醫”與“患”之間的關系,還應該更廣泛地包括多方面關系所涉及的個體或群體。梳理當代中國醫患關系主要分類有
a)醫生與患者(及家屬):一般指醫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搬t者”包括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屬以及除家屬以外的病人的監護人(有時稱作“患者方面”)。
b)患者與患者:一般有同種疾病的患者會自發建立一定的社會聯系。
c)患者與公益(或宗教)組織:患者與公益組織之間建立的聯系,公益組織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間自發成立的,一般也是針對同一種類或有相關性疾病的群體?;颊吲c宗教組織的關系,有些患者會求助宗教組織疏導心理問題,自然而言與宗教組織建立某些社會聯系。
d)醫生與公益組織:醫生與公益組織的良好關系建立,可以通過公益組織對醫學知識進行科普,傳達更多醫療、醫藥方面的有效信息,從而擴大有效信息的受眾。
e)虛擬組織(網絡):虛擬組織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組織的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人機一體化組織。其特征以現代通訊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機器智能產品為依托,實現傳統組織結構、職能及目標。在形式上,沒有固定的地理空間,也沒有時間限制。組織成員通過高度自律和高度的價值取向共同實現在團隊共同目標。如:網站會員、微信公號、APP軟件注冊會員、網絡論壇等。
1.2 當代中國醫患關系的現狀
從總體上看,中國醫患關系的現狀主要是和諧主流之中存在著不和諧的支流,具體表現為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沖突頻發,醫患糾紛形式多樣化,醫患雙方出現信任危機。一方面,患者對醫療行業越來越不信任;另一方面,醫生對執業環境不滿。中國醫師協會《醫患關系調研報告》顯示,大約有3 /4的醫師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保護,超過4 /5的醫師發表了目前醫師執業環境“較差”和“極為惡劣”的評論。全國范圍內醫療糾紛數量明顯上升,每年約以30%的速度增長,但和醫療事故并不成比例。
醫患之間缺乏信任是當代中國醫患關系現狀的本源。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系列復雜因素導致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醫療市場也是如此。而引起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患之間缺乏相互信任。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有一部分患者就診時不愿提供甚至隱瞞以往的病歷,以此來考驗醫生的水平,判定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甚至更有一些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隨身攜帶錄音機及攝像設備,對醫生診療過程進行記錄,時刻防范醫生。還有部分患者僅信任資歷深厚或者是自己熟識的醫生,不相信甚至排斥其他醫務人員,影響最后的治療效果。同時,一些醫務人員也對患者存有防范之心,并采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比如不愿意甚至拒絕為疑難患者診治;選擇放棄高風險手術,以防手術失敗產生醫療糾紛等。
2 維護良好醫患關系就是“藥”
2.1 精神層面
2.1.1 心理治療 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包含醫患、患患、與公益組織、虛擬網絡)可以通過醫患溝通加強對醫者的信任;通過患患鼓勵加強面對疾病的勇氣;通過公益組織,可以獲得經濟或心理上的幫助;通過虛擬組織的形式獲得治療信息及心理幫助。以上種種積極的影響,進而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治愈更有信心,最終在心理層面上對患者的治療具有正面的意義。
2.1.2 重建社會適應能力 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可以重建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特別對于很多重癥、疑難癥、慢性病患者具有積極的意義。許多疾病可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或致殘,或導致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從而使患者產生消極、厭世、孤獨、自閉等負面心理問題,無法與社會建立健康的良性連接。而良好醫患關系的影響可以使患者逐步重建與社會群體的連接,進而重建社會適應的能力。
2.2 物質層面
2.2.1 醫療有效信息獲取 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利于患者(或患者家屬)獲取更多的信息,包括對疾病本身的醫學知識、醫療資源的分配等針對本身疾病的方向,從而做出相對最優的選擇。
2.2.2 治療方案確定 良好的醫患關系不僅使患者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反過來,也使醫者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在信息、數據最大化的前提下,相對容易做出更合適患者的治療方案。
2.2.3 藥物治療 全方位的醫患關系,包括患患、與公益組織、虛擬組織之間的關聯,在選擇藥物方面,有時會給出意想不到的回饋。比如:發生于1995年的朱令事件,清華大學學生朱令在校期間離奇出現鉈中毒的癥狀,導致身體健康遭到極大的傷害,最后得益于互聯網才受到確診和救治的事件。如果沒有更廣泛的醫患關系的界定,很有可能就完全失去救治的機會。
3 藥師佛信仰對醫患關系維護的解讀與分析
3.1 醫患關系維護(關系管理)的核心分析
從醫學意義的角度而言,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利益共同體。正如西格里斯特所說:“從行為學上來說,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p>
清代名醫徐延祚在《醫粹精言》中說:“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則不可,我之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 可見,當時的醫生完全從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
綜上所述,可以簡單窺見,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名家,在醫患關系上的主要出發點都是——以患者為中心。具體而言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如下幾個方面:
a)了解,醫者要主動了解患者的病狀及心理狀況。
b)溝通,醫患雙方要加強溝通,圍繞患者的需求進行有效溝通。
c)照顧,醫者要為患者提供身、心兩方面的照顧
d)利益,以患者的利益為中心,而非以疾病為中心,進行治療。
e)信任,基于雙方的信任,才可能有效推進治療和進行最優的選擇。
3.2 當代醫患關系管理的先進理念及技術手段
3.2.1 醫患關系的多學科管理
醫患關系是影響醫學發展的重要問題,醫患關系雖然是醫方和患方的關系,但它卻受哲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法學等多學科的關注和影響,是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涉及醫務人員的醫德修養、病人的心理和求醫行為以及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許多因素。
因此,在醫患關系模式的變化中要找到有效的醫患關系管理方法,在醫院的實際管理中,醫院管理者及醫務人員要充分學習關聯學科的理論,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巧來應對未來醫患關系的管理。
3.2.2 醫患關系的社會化進程
Szasz和Hollender曾于1956年提出醫患關系的三種模式:主動——被動模式,指導——合作模式,共同參與模式?;仡櫸覈t患關系的發展,基本符合這三種模式。社會是在不斷變化中的,追求和諧的醫患關系同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隨著信息技術的大發展,醫患關系的模式也越來越多的偏重指導——合作及共同參與,醫患關系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局限的模式或范圍,而是更社會化的、信息對稱化的一種新型復合關系。
如果不能用持續發展變化的眼光對待醫患關系,那么就難以理解醫患關系中出現的新思潮。
3.2.3 信息化、互聯網技術
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醫患溝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這些渠道可分為兩類:(1)網站類,包括地方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及各醫療單位的門戶網站、非官方的健康醫療專業網站(如:“好大夫在線”“尋醫問藥”等)。這些網站提供了醫院和醫生信息查詢、在線咨詢,以及預約掛號等功能。(2)應用軟件類,包括微信、微博、騰訊QQ等即時通訊應用軟件。這類應用提供了醫院與患者的即時交流平臺,可針對每個患者的病情提供有效信息。
另外,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與研究的推廣,利用互聯網平臺不但可以從海量數據中獲取用戶的個性化特征,而且可以根據用戶行為對其做到預測性判斷,基于該項技術為制度變革積累基礎信息、直接干預過程、促進信息溝通、完善信息對稱、精確測量患者滿意度信息,對于醫患關系的改善大有裨益。
3.3 以藥師佛信仰解讀醫患關系維護
3.3.1 重建醫患信任
藥師佛信仰,甚至一切信仰的根本是“信”“信任”。在信仰的歷程中,人們賦予信仰對象以絕對真實性,把它作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承擔者,隨之產生完全的信任是其必然。很多宗教都同時提及“信者得生”“因信得生”,信仰的基礎是信任,正信本身會產生很多正面的作用?;谛湃?,才能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一方面,使醫患雙方信息流通,從而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斷;另一方面,使患者的心理力量更強大,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3.3.2 以患者為中心,而非以疾病為中心
藥師佛信仰的核心內容是十二大愿——滿愿。為什么藥師佛要滿足這些愿望?又為什么即使愿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心未定者,若誠心受持,就使其往生彼國,同樣可以得到護佑。藥師佛信仰為我們傳達的是一種透著智慧光芒的慈悲,它不是僅僅以“法”“修行”本身來教化,而是以人為本,逐步的、次第的教化。這如同醫學倫理的發展,醫者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如何對付疾病本身,而是以患者為中心,把患者的身心需求作為一個整體來對治。
3.3.3 研究患者的多層次需求
從《藥師經》來看,藥師佛的十二大愿并非僅限于治療疾病本身,而是涵蓋了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比如:飲食、衣服、住所、生育、教育、事業等等。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我們也可以看出,健康并非一個單一局限的概念,而是“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一方面,人們諸多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就能更易創造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藥師佛信仰也是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而非割裂開來,局限的對待,這其中體現了傳統宗教文化中的高尚智慧,值得我們領悟并借鑒。
3.3.4 加強社會化與信息化管理
藥師佛信仰提及藥師佛、日光月光兩位菩薩、文殊、觀世音、大勢至、無盡意、寶壇華、藥王、藥上、彌勒八大菩薩及十二神將,又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藥師經》又曰:“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愿,……”從藥師佛信仰中可以引申出兩層含義:一方面涉及了一個全面的、社會化的“醫療團隊”,另一方面藥師佛所提供的幫助是“無量無邊”的。把傳統宗教與當代技術聯系起來做解讀,是符合邏輯的。利用當代先進的社會學概念,推進醫患關系的外沿;運用當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物理層面上逐步實現“治療、幫助”的無量無邊,打破醫患關系的空間限制??偠灾?,《藥師經》中菩薩眾、與無量無邊的概念,對當代醫患關系需要加強社會化與信息化管理,如一幀超越時空的預先建議。
3.3.5 輿情
《藥師經》全文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即經文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大體內容是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阿難尊者,眾生如果遇到某種問題,受持藥師佛信仰,即可逢兇化吉。為什么《藥師經》要用那么大的篇幅來說明藥師佛信仰的種種益處?為什么《藥師經》要橫說豎說藥師佛的實際利益。在宗教傳統的智慧中,很早就透露出重視輿情的內涵。關系維護及管理中,輿情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可繞過的,積極地宣傳正面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可以提高信任度,從而改善醫患關系。
4 結論:策略和建議
4.1 重建醫患信任
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素養,主動贏得患者的信任。政府加大對醫療資源配置的投入,醫療體制的改善等實際作為的方法,逐步贏得患者對醫療機構的信任。
政府行使主導作用,盡快完善相關衛生法律法規,為改善醫患關系保駕護航,讓醫者對患者生產信任。
4.2 重視醫學倫理學的研究與實踐
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病為中心,注重環境與心理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醫出現了嶄新的循證醫學,大有取代傳統診療模式之勢,其原則是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目前可獲取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知識與經驗,尊重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制定出具體的、盡可能完美的治療方案。在“尊重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這一點上循證醫學也與中醫解決醫患關系原則相契合,傳統醫患關系的價值觀可以在循證醫學領域發揮價值。
應大力提倡并推廣循證醫學的理念。加強對醫學生的醫學社會學及倫理學教育,構建“人文醫學”理念。
4.3 重視患者的多層次需求
醫者要了解和重視患者的各種需求,不是僅僅關注單一的圍繞治療疾病方面的需求,而是與疾病相關的外沿的需求都應該多加了解并給予幫助及對治。
醫患關系的概念應該更多地體現醫患之間的整體關懷,高水平的幫助涉及以人為本的整體性理解與共情。這一關系不僅僅依賴于醫者對患者疾病的承諾,以及醫者的技能知識,并且進一步依賴于醫者的責任,以及對患者的整體分析及把握。
4.4 關注醫患關系科普及輿情
科普方面,運用各種媒體(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加強對患者的醫療知識宣傳,并讓患者深入了解醫療服務行業的特點。
輿情方面,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媒體的宣傳導向,加強對醫務工作者奉獻精神的宣傳,不斷改善醫方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建立網絡評價系統,設置完善的網絡平臺,監測網絡輿情,防止對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的過度宣傳。
4.5 加強醫患關系的社會化與信息化管理
加強社會化管理:鼓勵公益組織與醫患兩方面的互動,鼓勵虛擬組織關系的構建。通過圍繞患者的社會關系,構建一個有助于改善患者社會信任度和滿意度的大環境,從而改善醫患關系。
加強信息化管理:利用新型技術手段,擴寬信息渠道,普及醫學常識,豐富服務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醫療業務的融合發展,為改善醫患關系提供了各種新出路,比如:網上問診,網上掛號,網上病友會等等,可以使醫療機構從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模式轉變,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個性化的就診體驗,為醫療機構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途徑進行醫患溝通,進而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居延安:《關系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頁。
張文娟、郝艷華等:《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及對策》,《醫學與社會》第27卷第4期,2014年,第44頁。
杜治政、許志偉:《醫學倫理學辭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Szasz T S, Hollender, M H.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A.M.A.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56,97(5):585-589.
唐寧、龍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醫患和諧》,《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第1卷第6期,2017年6月,第255-256頁。
于賡哲:《漢宋之間醫患關系衍論——兼論羅伊·波特等人的醫患關系價值觀》,清華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