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本余,劉 盼,董建國
(1.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12)
12101 O是團身后空翻3周早轉180°晚轉180°動作的數字縮寫,此動作是蹦床男子運動員中高難度動作,難度值為1.8分,同時也是3周后空翻類動作的斷面動作。此動作對提高運動員的技藝水平和增加成套動作難度值具有重要意義。據相關統計,12101 O在預賽第二套中的使用頻率高達65.5%,同時也是決賽中必選動作之一。在新周期蹦床評分規則下,預賽第一套動作中計算難度的動作由2個增加為4個,對運動員難度動作的儲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通過12101 O動作的技術特征分析,能夠為運動員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一動作提供理論指導。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優秀蹦床運動員董棟、涂瀟和高磊完成的12101 O動作為研究對象。錄像采集于2017年“高飛杯”全國蹦床冠軍賽(太原站)男子網上個人決賽的比賽,3名運動員均為國際級運動健將,專業訓練時間都在15年以上,技術動作具有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萬方等電子資源,以“蹦床”“技術特征”等為
關鍵詞查閱了相關文獻20余篇,為論文的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對我國部分國際級蹦床裁判及相關優秀運動員進行了訪談,初步確定了12101 O動作的技術分析指標。
1.2.3 視頻分析法 對2017年“高飛杯”全國蹦床冠軍賽進行現場錄制,并使用SprotPowerProSuite運動視頻分析軟件對拍攝的錄像進行視頻解析。拍攝時攝像機于裁判席的后面,主光軸與蹦床縱軸垂直,且對準蹦床中心點十字位置,主機鏡頭與蹦床縱軸垂直,攝像機高4.05m,距網面紅十字中心7.40m。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2007對所得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1.2.5 象限分析法 根據象限理論及蹦床項目的特點,以空翻方向為x軸,以身體騰起方向為y軸,按順時針方向每90°劃分一個象限,依次為第1、第2、第3、第4象限,從而更加形象的對運動員的身體姿勢及轉體進行分析。(圖1)
2.1 團身后空翻3周早轉180°、晚轉180°動作解讀
團身后空翻3周早轉180°、晚轉180°是指以團身的身體姿勢完成后空翻3周,要求在完成第1周空翻時轉體180°,第2周空翻沒有轉體,在第3周空翻時完成180°轉體的高等難度動作。研究表明,運動員通常將12101 O編排在決賽成套中的第4個動作,此動作對增值成套動作難度以及保持動作的穩定性具有較高的貢獻率。在2017—2020年奧運新周期評分規則中,預賽第一套計算難度的動作由2個增加為4個,對運動員高難度動作的儲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團身后空翻3周早轉180°晚轉180°動作技術特征
2.2.1 第一周空翻階段的技術特征
12101 O動作第1周空翻的技術階段較為復雜,包含了起跳階段、轉體180°階段、形成團身階段和保持空翻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指標有動作時間、距網面高度、髖角、膝角和軀干角等。12101 O動作要求在第1周空翻快速空翻時轉體180。,同時在完成翻轉過程中要保證動作的完成質量。
圖1 技術分析象限圖
表1表明,董棟的起跳時間為0.34s,離網瞬間的身體重心高度達到0.89m,為起跳后的翻轉提供了較好的基礎,而涂瀟和高磊起跳時間短,與網的契合度較低。從各關節角度來看,董棟和高磊軀干角分別為44。和45。,上體略微后仰,髖角均大于200。,說明挑髖技術良好,而涂瀟的軀干角為31。,上體較為直立。
在轉體180°階段,董棟用時較短,在第3象限完成了轉體動作,涂瀟和高磊用時相同,且都在第三象限完成轉體,但高磊的高度達到3.67m,比涂瀟高0.5m。形成團身姿勢階段,董棟用時最短,翻轉角速度大,髖角和膝角較小,涂瀟用時較長,各關節角度居中,高磊的髖角和膝角較大,在第4象限形成團身姿勢,翻轉速度慢,說明在團身階段應重點提高身體姿勢形成速度。第1周空翻結束,董棟用時為0.84s,軀干角為360。+19。,髖角逐漸減小,膝角幾乎保持不變,說明團身姿勢保持較好;涂瀟距網面為4.26m,髖角和膝角較小,空翻速度優于董棟;高磊身體重心最高,達到了4.52m,轉體速度與涂瀟的相同,均優于董棟,而空翻速度優于涂瀟,但稍劣于董棟。
2.2.2 第2周空翻階段的技術特征 第2周空翻階段在12101 O的整個動作結構中技術較為單一,但對運動員的身體控制能力要求較高,要始終保持團身姿勢進行翻騰,在空翻過程中要求身體姿勢要團緊,以減小翻轉半徑,從而減少能量的損失。
從表2可以看出,董棟第2周的空翻時間最長,高磊用時最短,空翻速度最快。從上升高度來看,3人在第2周空翻階段上升高度幾乎無差別,但是高磊的身體重心達到了5.18m,說明高磊在起跳階段以及第1周空翻轉體階段銜接好、能量損失少、動作技術較好。從各關節角度來看,董棟和高磊在第2周空翻中髖角和膝角都變小,而涂瀟的髖角增大、膝角不變,說明涂瀟在第2周空翻過程中團身姿勢稍差于董棟和高磊。
2.2.3 第3周空翻階段的技術特征
12101 O動作第3周空翻要求運動員快速完成開腿后在身體成水平位置前完成轉體180。,而且要盡量延長保持直體下落的時間。
表1 12101 O動作第1周空翻階段的基本指標參數
表2 第2周空翻階段的基本參數
表3 12101 O動作第3周空翻階段的基本指標參數
表3表明,董棟開腿角速度快,達到了 486.67。/s,在軀干角為 720。+145。時完成了開腿,說明其開腿技術較好,涂瀟在軀干角為720。+142。時完成了開腿動作,高磊開腿階段重心下降低,開腿時間較長,在軀干角為720。+129。時完成開腿動作,其開腿技術與董棟和涂瀟相比存在差距。在保持直體翻轉階段,董棟轉體時間長,重心下降較少,在第3象限完成轉體360。,直體翻轉結束時人體縱軸與肩水平夾角為34。;涂瀟身體重心下降到4.01m時完成了轉體360。,在第2象限保持直體翻轉結束,人體縱軸與肩水平夾角為27。,略優于董棟;高磊在第2象限時完成轉體,人體縱軸與肩水平的夾角為33。,表明3名運動員均出現了早扣髖現象。在準備觸網階段,董棟的身體重心為0.95m,髖角和膝角分別為105。和160。,軀干略微前傾,表明觸網準備較充分;涂瀟用時為0.26s,身體重心高度為0.74m,上體微前傾,髖角和膝角均較小,落網準備不夠充分,應進一步加強訓練;高磊用時為0.32s,髖角為106。,膝角為139。,軀干角為720。+307。,說明落網準備比較充分,表現出了良好的動作技術。
3.1 第1周空翻階段,董棟起跳時間最長,在第2象限完成轉體,用時最短,為0.24s,說明轉體速度較快,形成團身姿勢用時為0.28s,保持空翻到空翻結束階段,髖角和膝角較小,分別為49。和47。,說明保持了較好的團身姿勢。涂瀟的起跳時間較長,在轉體階段速度較慢,在第3象限完成轉體,身體重心上升較高,形成團身姿勢所用時間相對較長,形成團身姿勢到空翻結束階段,身體重心上升了0.85m,達到了良好的視覺效果。高磊起跳時髖角最大,為207。,展現出較好的挑髖技術,在第3象限完成了轉體,上升高度是3人中最高的,達到了0.50m,形成團身姿勢時間較長,且髖角和膝角較大,分別65。和67。,保持空翻到空翻結束階段,上升高度較小,髖角和膝角大于董棟和涂瀟,說明高磊的團身姿勢還有待加強。
3.2 第2周空翻階段,董棟用時最長,為0.42s,高磊的身體重心高度最高,達到5.18m,從各關節角度變化來看,董棟和高磊的髖角、膝角變小,涂瀟的各關節角度幾乎保持不變,但高磊的膝角大于涂瀟,說明涂瀟和高磊的第2周空翻技術中的團身姿勢還需進一步提高。
3.3 第3周空翻階段,董棟在720。+145。時完成了開腿,轉體360。時間較長,保持直體翻轉時轉體時間為1.68s,保持直體下落時人體縱軸與肩水平夾角為34。,出現了扣髖錯誤,準備落網階段身體中心高,髖角較小,膝角較大,分別為105°和160。,表明其觸網準備比較充分。涂瀟在的開腿速度在3名運動員中最快,達到486.67。/s,在身體重心下降到4.01m時完成轉體360。,身體縱軸與肩水平的夾角為27。,在準備觸網時的身體重心較低,膝角較小,為116。,應改善其觸網準備前的動作技術。高磊的開腿時間最長,開腿角速度最小,為415.63。/s,在軀干角為720。+176。時完成了轉體,在肩水平位置之前出現了扣髖錯誤,髖角較小,膝角較大,分別為106。和139。,落網階段準備,較充分。
[1]李東建,馮本余.男子蹦床運動員821<動作的技術流派與技術特征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7(4):71-75.
[2]董建國,馮本余,張曉炳, 等.優秀女子蹦床運動員直體后空翻兩周轉體1080°動作技術特征分析[J ].運動,2016(1):16-18,91.
[3]陳志勇,黃勇,王樂軍,等.我國優秀女子蹦床運動員“12001<”動作結構分析與技術診斷研究[R ].濟南: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生物力學分會,2010.
[4]國際體操聯合會蹦床評分規則(2017—2020年)[S ].2017.
[5]李東建,馮本余.蹦床動作闡析與教學訓練[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