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瓊,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吳小蓉名師工作室學科帶頭人,浙江省特級教師方斐卿名師工作室成員。現任教于浙江省溫州市建設小學甌江校區,曾獲全國優秀中隊輔導員,襄樊市學科帶頭人,合肥市優秀班主任,合肥市包河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優秀教師,溫州市鹿城區優秀教師、優秀中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所帶班級曾獲全國優秀中隊、“童趣杯”全國少先隊特色小隊、市先進班集體、溫州市鹿城區優秀紅旗中隊等榮譽稱號。多次在省、市、區課堂教學評比中獲一、二等獎。曾擔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小學實效性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周記寫作教學策略研究》的負責人。曾被《新作文》《語文知識》等刊物進行封面人物介紹。出版專著《語文課堂呼喚詩詞的回歸》《教師如何管理好課堂》《教師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三部。
古詩詞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是挖之不盡的美的寶藏。2017年9月,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迎來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詞篇目的大幅增加。古詩詞走進了小學一年級課本,而且小學六個年級12冊課本共有古詩詞132篇,分配到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詞文的分量也增加了不少。
更引人注意的是,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新課標強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比重,高中語文古詩詞文背誦推薦篇目也從過去的14篇擴增至72篇,增幅更大。因此,教好這部分從浩瀚的古詩詞中精選出來的藝術瑰寶,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培養良好的審美觀;有利于學生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增強文化素養。
由于學生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等,單憑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領會古詩詞本身的含義和韻味。因而古詩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多媒體的出現為古詩詞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以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創設古詩詞的意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地展示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彌補了傳統古詩詞教學的枯燥和乏味。
古詩詞最重要的特點是講究意境,這是詩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觀現實的高度統一,是一種獨特美妙的藝術境界。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比較牽強。其原因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會古詩詞的意境,對詩詞的感悟自然不會十分到位。由此可見,學習古詩詞,關鍵在于再現、復原或創設情境上,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真切地感受詩人的情感,和詩人產生共鳴。
利用多媒體教學古詩詞,能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同一界面,達到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效果,為學生拓寬視野,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而深刻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蒹葭》這一課時,我先播放《在水一方》的視頻,既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狀態,也為學生理解這首先民詩歌打下基礎。通過圖畫和視頻來再現詩歌的意境,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融詩情畫意于一體,這就是古詩詞動人之處。“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融自然景色、個人情感、生活哲理于一體,意境幽深,為歷代所傳唱。但學生不易理解,我就通過《晚春》視頻的播放,讓學生置身于一個詩情畫意的情境之中,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對這句詞的賞析很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要求:“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閱讀環境,不僅有助于擴大信息量、擴展知識面,還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通過多媒體查詢信息,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強得多。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積累知識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從網上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詞的作者生平事跡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與作品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并輸入電腦里。需要有關信息資料的學生,只要點按鼠標,就可以按需使用。
在教學中,教師常會遇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這一現象,傳統的課堂教學把他們定位在同一起跑線上,就容易使學得好的學生“吃不飽”,學得差的學生“不消化”。利用多媒體網絡貯備容量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隨意調用資料,調節學習的速度,直到學會為止。如在教學古詩詞單個字的解釋時,教師可將這個字設置為熱區,除了呈現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外,還可以打開相關的資料庫,出現這個字的多種解釋供學生選擇。學生選對了,計算機屏幕會出現豎起的大拇指以示鼓勵學生;選錯了,屏幕上出現一只擺動的手,示意學生做錯了,要加油再思考。讀書方法不同的學生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學習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簡介,再理解詩意;或先理解詩意,再查閱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進而更深刻地領會詩的意境;或先熟讀全詩,再逐句理解詩的意思,碰到難題再查閱有關的資料等。這樣,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進一步學習其他古詩詞,或閱讀有關古詩詞的其他資料,有利于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每一首傳頌至今的古詩詞都體現了詩文深邃的意境、深蘊的思想、優美的韻味。
閱讀詩詞,不能孤立地看待詩詞中事物所構成的畫面,而應在理解這些畫面內涵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整合。這樣才能通過想象,透過藝術畫面進入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此時,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應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這是對詩文理解的升華,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古詩詞《飲湖上初晴后雨》,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詩前兩行描繪出西湖夏季兩種不同的景色:艷陽高照的西湖和山霧迷蒙的雨天西湖;后兩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罷,這不同的景色猶如美女西施一樣,濃妝淡抹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詩詞抒發了詩人深愛西湖美景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
教學一開始,我便利用多媒體播放畫面、音樂,并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詩,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整體感知全詩。讓學生在欣賞畫面、音樂的同時感受到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在整體感知了全詩的意境之后,我再逐步將欣賞引向更高的層次,使學生懂得如何去鑒賞詩詞。接著,我要求學生反復自由朗讀,找出重點詞句。之后,我又鼓勵學生邊讀邊運用他們已有的經驗、過去的感知、記憶的表象,發揮想象,在頭腦中重建詩中所體現的畫面。
因為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再造想象,把文學符號轉換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葉圣陶先生也這樣說過:“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當然,在讓學生閉起眼睛想象之后,我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打開有關畫面,多媒體一旦出示畫面,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觸類旁通。他們不住地發出這樣的贊嘆,艷陽高照下,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確十分美麗,而山霧籠罩下的水霧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別有一番風味。這樣學生能進一步感受詩詞的意境美,體會詩人那種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在結束全詩教學之前,我再一次播放音樂配上畫面,讓全班齊讀,將情感推向了高潮。
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感情飽滿。一位詩人曾經說過,詩歌是“感情火山爆發出來的巖漿”。感受古詩詞情感美的前提就是有感情地誦讀詩文。
古詩詞有它不同于其他課文的誦讀方法,有它獨特的節奏和韻律。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供對古詩詞的多種賞讀記憶方法。我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中多媒體計算輔助教學的一些軟件,可以選擇一些中國古典樂曲,如古箏中一些曲調舒緩委婉的音樂或揚琴中一些急驟慷慨的曲調,配上不同朗讀風格的教師的朗讀,并在屏幕畫面上以醒目的顏色、線條和符號等變化,映襯出詩句的誦讀節奏。
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導讀方法,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學生能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過誦讀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并把握吟誦的節奏,模仿那種字正腔圓的韻味,在抑揚頓挫中浮現出由一連串有意義關聯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畫面,并通過想象這種藝術畫面進入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在如此強烈的藝術氛圍中,師生們或吟誦,或歌詠,能不有所感悟?能不有所記憶?
總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使圖、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靜止的畫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變枯燥為有趣,為學生創設出需要的學習情境,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主體作用,照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料,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更好地學習掌握古詩詞,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