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蓉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面對課程和教材的變化,“問題解決”依然是大家百談不厭的話題。自從把“兩能”目標拓寬成“四能”目標,解決問題教學確實更為豐滿、理性。但課改背景下解決問題的教學還面臨一些困惑,如問題指向不明、問題膚淺沒深度等。那么,如何聚焦“問題”,讓解決問題教學更為厚實有效呢?本文著重通過幾則案例加以闡述。
只有立足教材,讀懂情境,提煉數學事實,才能使數學學習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無痕”地進行,實現從實際問題到數學問題的無縫銜接。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62頁例3的“用公因數解決問題”,一位教師直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素材,入課時讓學生讀懂題意,以簡潔的語言描述:儲藏室長16分米,寬12分米,要用邊長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磚鋪滿,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邊長最大幾分米?隨即教師拋出問題:本題鋪地有什么要求?其實讀題的同時學生已經可以從數學角度分析“整塊”“正好鋪滿”的含義,即“整數塊”“完整地鋪”“正好鋪滿儲藏室”“用正方形的地磚去鋪”。一旦掃清這些字詞理解障礙后,學生其實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問題的起點,很自然地觸發問題,隨后把目光鎖定在“選擇邊長幾分米的地磚”。教師巧借畫圖對問題加以分析,發現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這樣自動生成用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解決問題,得出“用邊長1、2、4分米的地磚能鋪滿,最長應是4分米”,此時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浮出水面。
面對靜止不動的教材,教師帶領學生緊扣題中的關鍵句,經歷審題的迷糊到明朗這一過程,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同時感受畫圖整理信息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順利突破解題“盲點”。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時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建模過程中也會走彎路,這時就要順勢引導,使學生敏銳地觸及問題的本質屬性,讓教學更為靈動。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0頁例5的租船問題:一共32人,大船租金30元,限乘6人,小船租金24元,限乘4人,怎樣租船最省錢?一位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兩種船的租金不一樣,租大船便宜。”另一位學生馬上反駁:“空出兩個座位,不是最省錢的”“坐滿,沒有空位,一定是最省錢”。教師順勢展示學生枚舉1、2的兩種方法。經過分析得出:盡量租大船便宜,而方案2雖坐滿沒有空位但不省錢,原因是小船租金多。第一次出現租金上的“谷底”,可課堂并沒有淺嘗輒止,出現另一種聲音:“能否合租,會不會更省錢?”引發學生新的思辨并調整租船方案,發現方案4才是最省錢的,竟然再次出現“谷底”。租船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租船方案
此時,有的學生堅持枚舉繼續探究,期待奇跡再次出現,但不再出現“谷底”,正是這一“失望”,學生才幡然醒悟,發現租船最省錢方案:“盡量租大船,不能有空位”。縱向比較悟出:坐滿的方案有兩個,但最優方案卻只有一個。案例中的教師并沒有急于表態,而是順水推舟,把“球”踢給學生,用問題帶動思維,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把每個細節做到極致。
課堂教學宛若棋局,走進課堂,就是走進變化的棋盤。教師要冷靜看待課堂的靜與動,觀棋落子,謀定而后動,這樣才能突破思維的困惑點,發現問題的本質。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27頁例7,瓶子(圖1)的內直徑是8cm,這個瓶子的容積是多少?

圖1
教師按照預案結合課件循序漸進地加以引導,原以為問題會迎刃而解,但講授過程中發現課堂異常“安靜”,很多學生還是處于迷茫和困惑狀態。看著學生對問題一籌莫展,我突然醒悟:按部就班解決不了問題。于是我及時轉向調整,先讓學生回憶求不規則物體體積,感受轉化思想,再讓一名學生上臺,結合實物演示瓶子倒置的過程,此時課堂熱鬧起來,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問題接踵而來:“倒置前后,水的體積能不能直接求出來?”“空氣的體積能不能直接求出來?”“能不能轉化成圓柱呢?”其實此時已離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不遠了,學生回頭發現:“瓶子里水和空氣的體積沒變,兩部分的體積之和就是瓶子的容積。經過這一系列分析,體驗“等積變形”,問題的本質浮出水面。
很多時候教師與學生在理解問題的角度與深度上會有所偏差,教學會偏離預設軌跡,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應對能力,適時調控,讓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發生[1]。
教材呈現的內容是靜態的,但其中也有許多“留白”。“留白” 給數學課本增加了“營養”。因此,課堂上適時“留白”,會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99頁例3“喝牛奶中的數學問題”, 這是新增的問題解決,最大的難點在于水和牛奶混合后第二次喝了一杯奶的幾分之幾,要解決1/2杯純牛奶的一半一般是多少。這讓暫無研究方向的學生暴露了思維的障礙點。教師在課堂上第一次“留白”:“你們讀懂了什么?”“如何入手?”“用了什么辦法讓大家看得更明白?”這一系列問題作為思維“導火線”,引導學生投入積極思考中。經過思考,發現不管怎樣兌水,牛奶剩下1/2 杯,再喝一半,就是喝了一杯牛奶的1/4 。感覺學生處于懵懂狀態,教師再次“留白”,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解釋,此時學生結合直觀圖、畫線段圖、列表辨析,靜靜感受分離、豎分、列表等數學式的思考方法,用理性分離突破“加滿水,水是1/2杯,純牛奶還是1/2杯,又喝了1/2杯,這1/2杯里,一半是水,一半是純牛奶”的思維障礙。也就是“第二次喝了1/4 杯牛奶, 1/4杯水”,這樣抓住了變中的不變,發現數學中假設“分離”和現實“混合”的溝通。這樣的留白,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感悟數學的真諦[2]。
問題解決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守住一顆平常心,冷靜地審視,理性地思考,要及時鎖定“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深度學習。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才會和學生一起慢慢成長。
[1] 朱偉森.讓“問題解決”真正發生[J].小學數學教育.2017,(4):39-41.
[2] 陳國權.讓學生充分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J].小學數學教育.2015,(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