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淡如
青少年趕流行,忍肌膚之痛,穿鼻環、舌環、肚臍環、刺青,在成人社會看來好像是一窩蜂盲目趕流行的惡心行為,也有老古板們祭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古話大罵他們愚不可及。說穿了,這個現象卻也象征著:他們想證明自己不是那么乖,證明他們敢于耍酷,反正又不犯法,只是痛了點。
于是“一窩蜂”地想證明自己“與眾不同”。
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好想讓自己看來不一樣,借流行的肯定得到一種自信。
想得到自信,是因為心里并無真正自信。想得到肯定,是因自己沒法肯定自己。
“我希望他乖一點就好。”這樣的話語不止出自青少年的家長口中,也常出自控制欲很強的情人口中。
“乖”在一般人心里該是怎么定義的呢?
有某幾種“乖”是正面的,比如:在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顯得乖巧懂事又可愛,是公關高手。該動時動、該靜時靜的乖,是自制力強。對情人專一的乖,是自愿臣服于愛,所以溫柔。讓父母感到受尊重,是孝順。把自己分內的事都完善,是有責任感。脾氣穩定,是EQ高。這些比較有彈性的定義常被收網在“乖”里頭,又遠非乖字所能涵括。
然而,很多人口中的乖,是全無柔軟度的,只是“不要有你自己的主見,乖乖聽我的話就好,省得我麻煩”。這種乖就很危險了。
長期被壓抑的人,表面上好像都很乖,積壓的郁悶卻常默默地尋找著一個驚世駭俗的出口。不習于表達自己理念的人,也被迫在自我密閉的回路里自言自語,所有的想法都在黑暗的下水道中累積。慣于聽命令的人,會像一個被后繩綁縛手臂的傀儡,有一天碰到一個更強勢的總司令,他就會依令行事,一點判斷能力也沒有,只能當應聲蟲。
太被保護在溫室里的小乖乖,像沒有免疫力的玫瑰花被移植到現實的森林中,完全失去招架的能力。我常看到父母心中乖得不得了的女孩,在所遇非良人時,被暴風雨般的愛情刮得東倒西歪、枝折葉朽,還不相信“為什么他會那么對我”,頭破血流還不肯逃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