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貿易格局的持續變化和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重點區域有序演變,我國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構想。2015年5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我國產業和金融優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開放型經濟領域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受特殊的地緣政治與復雜的國際形勢影響,“一帶一路”建設與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1]
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實現的重要前提是國內的資金支持,同時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面臨特殊的國別風險。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過金融支持幫助企業獲得融資支持并防范國別風險,以加速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
國際產能合作是貫徹“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抓手,推動我國從單純的產品出口轉型升級到產業輸出,幫助中國產業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2]國際產能合作是一種跨國產業轉移、技術標準輸出、資源優勢互補和市場互換的合作方式,是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轉移相結合的一種新模式。[3]國際產能合作并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其活動涉及對外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金融合作、產能轉移以及跨國的技術轉讓、勞務合作、資源開發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具有較高程度的復合性和復雜性。[4]中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主要方式為非金融領域對外投資合作、帶動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的對外工程承包。
近十年來,我國企業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金額高速增長,從2008年的973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395億美元最高值,2017年有所回落到2887億美元,具體如表1、圖1所示。

表1 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發展情況(億美元)

圖1 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億美元)
相比境內投資,國際產能合作是企業投資經營活動向海外市場的擴展和延伸,需要更加雄厚的資金實力做支撐,主要是因為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且市場培育時間長等特征。隨著企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步伐加快,融資約束是企業實施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時面臨的首要難題。根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近幾年發布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外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維持在60%的水平,銀行融資和資本市場融資分別占30%和10%,與國內固定資產項目銀行融資70%的比例相比,企業獲得外部融資的比例明顯偏低。同時調查還顯示,企業投資海外的最大困難與挑戰是什么的問題中“對投資國政治環境缺乏了解”“對投資國經濟環境缺乏了解”“對投資國的法律政策缺乏了解”位居前列,這三個都屬于國別風險的范疇。因此,融資約束和國別風險防范是國際產能合作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金融支持是國際產能合作項目落地的資金保障,同時提供一攬子的風險解決方案降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使得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產能輸出國的投資收益率經過風險調整后高于金融發展水平較低國家。對于金融支持和對外投資關系的研究,Caballero,Mendoza等認為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企業更愿意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如果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進行直接投資時能夠得到超過本國投資收益的回報,企業更有意愿進行對外直接投資。[5][6]余官勝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構建了金融發展和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實證模型,指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金融發展質量促進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金融發展總量可以促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6]
產能輸出國較好的金融市場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融資方式滿足企業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融資需求,并通過創新融資方式擴大資金來源渠道,為降低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融資成本,同時還能有效緩解境外投資項目的風險。融資支持促進國際產能合作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銀行的信貸支持是我國企業實施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主要融資渠道,針對國際產能合作的不同形式,銀行開發了不同的產品來滿足融資和風險的要求。銀行綜合運用各信貸產品或組合,以單獨融資和銀團貸款的形式滿足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融資需求。主要信貸產品如表2。

表2 主要信貸方式
國際產能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能源建設、優勢產業投資建廠和大型成套設備應用等領域,這些項目投資周期較長、資金規模需求較大,企業很難通過自身現金收入流或留存收益來獲得足夠的資金,必須尋求外部融資滿足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資金需求。近十年以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以及對外直接投資迅猛發展,近兩年的業務金融維持在3000億美元的水平,如果40%資金從銀行進行融資,那么融資需求達到1200億美元。
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對專項投資基金的股權投資有強烈的需求,既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本金投入,也可以對國際產能項目的各類債權資金起到增信作用,還能優化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融資結構,符合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的特點。尤其是主權類基金的股權投資支持,可增強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對影響力大、較為復雜的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提供項目資本金,借此引入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擴大投資規模和覆蓋范圍,既提升資本的長期經營能力,也增強優勢輸出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表3可以看出股權投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融資方式,其規模也超過了利潤再投資和銀行間接融資等方式。因此,股權投資是國際產能合作中一個主要的融資渠道。

表3 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構成方式(億美元)
多邊金融機構歷史悠久,在國際經濟合作領域精耕細作多年、經驗豐富,在其業務涵蓋的地區和業務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在項目的風險控制方面也有完善的流程和措施。[8]與多邊金融機構合作,可以吸收更多的主體參與開發合作,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可以利用更多渠道的資金。同時,多邊金融機構在風險控制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對產能輸入國熟悉程度較高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吸引多邊金融機構的參與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控風險的作用。
國際產能合作是一種風險程度相對較高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除了需要承受普通商業風險外,還要面對產能輸入國的政治、經濟、法律風險和投資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即面臨國別風險。通過發揮金融分散、轉移和管理風險的功能,幫助企業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過程中應對各種風險,確保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有利于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國別風險是指由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突發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拒絕償付債務,使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商業存在遭受損失的風險。[9]國別風險主要有四個維度:一是征收,指東道國政府以國有化、沒收、征用等方式全部或部分剝奪項目企業對投資項目的所有權或經營權,對投資項目資金或資產的使用權或控制權,且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補償。二是匯兌限制,指東道國政府或代表東道國政府從事外匯交易的機構禁止、限制項目企業將當地貨幣兌換成保單貨幣及任何可自由兌換貨幣。三是戰爭及政治暴亂,指東道國參與的任何戰爭(無論是否宣戰)或東道國國內發生的革命、騷亂、政變、內戰、叛亂、恐怖活動或保險人認定的政治暴亂。四是違約,指東道國政府認可的其他主體違反或不履行與投資者簽署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和合同。[10]
識別風險、防控風險保證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落地和實現投資收益的重要前提。發展良好的金融市場體系和多樣化的金融產品能夠為國際產能合作企業提供國別風險分析報告、境外投資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和投資信息咨詢等服務,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國別風險。同時綜合金融服務方案除了滿足融資需求外,對項目的風險管理也有很大的幫助。在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初始階段,提供盡職調查、市場調研、規劃咨詢,政策法律研究等服務,幫助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順利推進和實施。在項目運營階段,通過外匯套期保值、應收賬款保理、結構性貿易融資和福費廷等業務降低外匯風險和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等。在項目進入成熟階段,通過資產證券化、過橋貸款、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服務,降低項目的再融資風險。
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過程中,金融支持是項目落地的首要前提,防范國別風險的國際產能合作項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已經形成銀行信貸、股權投資基金、多邊金融機構、出口信用保險等多層次的融資服務體系。國際產能合作企業在拓展不同融資渠道資金的同時,應綜合利用各類不同的金融產品或組合,充分發揮各種融資渠道的優勢,滿足國際產能合作項目迫切的融資和風險防控需求。
銀行信貸是國際產能合作的融資主渠道,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各銀行都把支持企業走出去作為業務重點發展領域,提供包括融資支持、投資咨詢、信用保險、風險分析等完善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形成了“政府政策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企業主導”的完整支持體系。在信貸支持的過程中,信貸融資的屬地化可以更好地防范東道國的國別風險。
一方面政策性銀行發揮在融資方面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支持國際產能合作的推進過程中爭取東道國的主權借款或者主權擔保,通過東道國政府的參與來防范國別風險。例如,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中國政府優惠貸款的唯一承貸銀行,是國際產能合作領域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2012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經超過世界銀行成為非洲地區最大貸款提供方,截至2017年末,在支持國際產能合作領域的主權借款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在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利用國際銀團貸款、項目融資等方式吸引本土銀行的參與[11],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合體,發揮屬地金融機構熟悉當地環境和金融市場的優勢,擴大抵質押的范圍,共同為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的同時緩釋東道國的國別風險。
國際多邊合作金融機構一直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支持和促進技術升級,因此對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企業而言,能爭取到為其所實施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是有益的補充。在風險管理的操作方面,多邊合作金融機構有專門信用風險部的負責監控、分析、管理國別信用風險,并對違約國家采取懲罰措施,原則上一旦借款國未能按時還款,會立即停止對該國提供的所有貸款。中國發起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遵循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原則和運營模式,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拓寬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渠道,為企業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資金保障。截至2017年3月,亞投行累計發放17.3億美元的貸款,支持了巴基斯坦等七個國家的9個基礎設施項目,所支持項目的投資總金額達到125億美元。
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通過吸引專項基金的介入,可以獲得穩定的資本金來源,并能發揮股權投資的撬動放大效應,調動和引導其他渠道的資金,形成多層次的融資支持體系,共同探索打造“共同出資+共同受益+分擔風險”的國際性融資平臺和風險控制機制。當前,國內多層次、寬領域的支持國際產能合作基金已經形成,一是以絲路基金為代表的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綜合性投資基金,通過市場化的多元股權投資方式,重點投資于基礎設施、礦山開采、能源開發、工業制造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領域。截至2017年12月,絲路基金已經成功落地17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約70億美元,所投資的項目的總投資額超過800億美元。二是支持特定區域的投資基金,針對特定的區域(國家)、特定的市場,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如中非發展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國—東歐投資合作基金和中拉合作基金等。三是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的專項基金,如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中哈產能合作基金等。
《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好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擴大保險覆蓋面,以有效支持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帶動優勢產能‘走出去’”[12]。針對國際產能合作涉及眾多政治、法律、外匯風險的實際情況,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對保險產品進行優化和創新,完善了有關應對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匯率管制風險等的險種,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要充分發揮保險機構的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特定合同險、資信評估等產品和服務的協同效應,擴大保險覆蓋面,以緩解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面對的特定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金融開放的一項中長期戰略,人民幣已于2016年正式加入SDR(特別提款權)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在對外直接投資項目時使用人民幣,既能規避匯兌風險又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國際產能合作投融資時使用人民幣,通過購買項目所需的中國裝備、技術和服務回流人民幣,是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的較好路徑。既能使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獲得融資支持,又能減少對美元等貨幣的依賴,降低匯率風險。
[1]辜勝阻,吳沁沁,莊芹芹.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企業“走出去”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17,(2).
[2]慕懷琴,王俊.“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國際產能合作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16,(8).
[3]夏先良.構筑“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J].國際貿易,2015,(11).
[4]喬曉楠,張曉寧.國際產能合作、金融支持與共贏的經濟邏輯[J].產業經濟評論,2017,(2).
[5]Caballero Farhie,Gourinchas P.O.An equilibrium model of global imbalances and low interest rat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1).
[6]Mendoza E.G.,Quadrini V.,Rios-Rull J.V.Financial integr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and global imbalan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9,(3).
[7]余官勝.東道國金融發展和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基于動機異質性視角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3).
[8]朱雋,郭凱,艾明,等.構建中國對外投融資合作框架[J].新金融評論,2017,(5).
[9]陸岷峰,張惠.加強中國商業銀行信貸國別風險管理的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10]王忠強.“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海外投資保險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11]尤宏兵,烏蘭.中外國際產能合作中的金融支持[J].浙江金融,2017,(4).
[12]仁聞.政策性信用保險助力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