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蔣軍晶(杭州天長小學)

從獲得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評比一等獎開始,我就成了“迷惘的一代”:我為什么要參加那么多賽課,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打磨一節公開課?我們的語文教學對于知識、記憶過于迷戀,卻缺少思考、探索和發現。內心的懷疑讓我一度感到了厭倦,直到我偶然觀摩了臺灣陳易志老師的一節“群文閱讀”課。
課中,他讓學生讀了6篇文章,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引導進行交錯的分析……教師溫柔平靜的聲音通過話筒傳播在會場,孩子們在忙碌著看書、思考、陳述、傾聽。這節不夠熱鬧的課,如果放到我們的公開課評審系統中,估計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但這的的確確是一節閱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學習閱讀的閱讀課。
那么,我們的課堂能否接納這樣的教學呢?恐怕很多老師都處于想嘗試又不敢涉足的矛盾中。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復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話《開天辟地》,改變提問,調整環節,變換策略,教學方案換了好幾個,最終的教學效果也不錯:生字認識了,詞語理解了,故事會講了,盤古的精神也了解了……總而言之,教材規定的教學目標,都基本達成了。可是我總覺得不過癮,心里總是有遺憾。神話的神奇與隱秘孩子們并沒有感受到,孩子對神話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好奇感,我感覺挺沒勁的。
于是,我要“開天辟地”似的大刀闊斧地換一種上法。我在50分鐘的時間里,讓孩子讀了7篇神話。在那堂課里,孩子們疑惑、好奇、不解、發現,在一種輕松而又充滿挑戰的氛圍里,發現了神話的許多“秘密”,發現了一些神話的“母題”:
1. “宇宙卵”的母題。在神話里,都喜歡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即宇宙最初像一個大蛋。《開天辟地》里說“混沌如雞子”,在伊朗神話、印度神話、羅馬神話等諸多神話中,都有這樣的描述,宇宙或者是鳥蛋,或者是石蛋,或者是金蛋,這就是“宇宙卵”的母題。
2. “英雄創世”的母題。很多神話結構都是這樣的:人類的苦難——神(英雄)的出場——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即使長篇如《西游記》,一百回,也是如此,為取真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功德圓滿。在這個敘事結構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開天辟地》里是盤古,在《女媧造人》里是女媧,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他的神話中,也總會出現一個神,一個英雄來拯救世界,來幫助人類。這就是“英雄創世”的母題。
3. “垂死生化”的母題。盤古死后,他的身體各個部分化為萬事萬物。在其他神話中,這樣的想象也是屢見不鮮,神或者動物的身體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風云,化成莊稼。如果說,“宇宙卵”和“英雄創世”的母題還只適用于部分世界創世神話,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題卻是世界創世神話的普遍共性。
當你看完這三個神話母題的描述后,你或許覺得對于小學生來說,太難了,太深了。但是我必須強調我在課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們始終處于一種自發的探索與發現中,討論是那樣積極而熱烈,尤其當他們得知老師是不會將討論的結果作為考試的題目的時候,更是放松、坦率。我感覺這是一種“深入淺出”的、“適可而止”的境界,這是“群文閱讀”帶來的。
于是,我決定,在課文教學的基礎上,開始補充“群文閱讀”。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應試高手,因為這是他們進入社會的上升通道,讓他們的工作、婚戀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但是,除了應試,我更希望孩子們學會獨立,學會思考,學會發現,相應的,閱讀教學除了背誦、記憶,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認為是之前我們忽略的閱讀力和思考力、表達力。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和策略。這正是我開始這場“靜悄悄的語文教學變革”的目的。
群文閱讀到底長什么樣?我的回答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有人可能會問:教材里不是已經有一組一組的文章了嗎?有的地方不是已經在嘗試“單元整組教學”了嗎?你為什么還要另起爐灶呢?這真是個關鍵問題。教材里的一組組文章雖把一篇篇文章放在一起,但它們的關聯性不大。而相比單篇閱讀,群文閱讀有著這些天然的優勢:
1.閱讀速度得到提升;
2.更容易教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整理整合、比較、判斷;
3.先天更好鍛煉人的思考力。
群文閱讀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把什么樣的文章放在一起,以及如何放在一起。文章與文章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是根據某一個議題組合在一起的。
有時候是把“作家”作為議題。例如,把老舍的文章放在一起,我們一讀,就能了解老舍的寫作風格。厲害的讀者就是這樣,連續讀一個作家的作品,去走近李白,走近魯迅,走近西頓,走近新美南吉……
有時候是把“體裁”作為議題。例如,把創世神話放在一起,我們就能了解創世神話的特點。厲害的讀者就是這樣,連續讀一個體裁的作品去了解童話,了解民間故事,了解詩歌,了解小說……
有時候是把“觀點”作為議題。例如,一則報道說多吃維生素C大有好處,另一篇文章說吃多了維生素C有害健康,把這樣幾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完之后,疑惑自然來了,于是,我們就會自我發問、重讀、辨析……厲害的讀者就會在很多信息中努力辨別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斷。
有時候是把“表達方式”作為議題。例如,把一些相似的童話放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很多童話都是反復結構的,主人公遇到三次困難,發生三次變化,交換三次物品。厲害的讀者就是這樣,連續讀一類文章,就會發現寫作的技巧,發現故事的密碼,發現文學的秘密。
有時候是把“人文主題”作為議題。例如,把關于友情的詩歌放在一起,我們就會通過這組詩歌進一步思考“我們為什么需要朋友”“真正的友誼是怎樣的”。厲害的讀者就是在這樣的群文閱讀中思考各種問題,例如“如何看待寵物”“如何面對誘惑”“怎么看待死亡”……
有時候是把“閱讀策略”作為議題。例如,我們把《漁歌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詩歌放在一起。乍一看!這些詩歌來自不同時代,也沒有什么相似之處,但是閱讀時我們都可以用到“抓住詩歌里的矛盾讀懂詩歌”這一閱讀策略。例如,在《漁歌子》里,為什么詞人要用“青”和“藍”來形容棕黑色的蓑衣呢?例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里,為什么原本帆影點點的交通要道,在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候,竟然只有“孤帆”呢?例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面朝大海,為什么會看到花團錦簇的景象呢?……抓住這些“矛盾”追問、思考,或許解讀詩歌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無論學生多喜歡你的課,如果語文考試成績上不去,新的閱讀課嘗試也會被質疑,即使在天長這樣提倡尊重個體差異的學校也避免不了。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首先鼓勵學生拋開考試壓力去欣賞文字之美,但同樣也會去研究考試,鞏固基本的知識點,教給他們應考的方法。現在的學生課業很重,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告訴我他報了6個課外培訓班,所以如果學生連考試都考不好,又怎么會花時間去閱讀?
不過現在,閱讀帶來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已經顯現端倪。作為閱讀課的一大實踐,天長小學很多班級都會出周刊、月刊,現在學生們從自己策劃主題、采訪、寫作到最終編排都做得頗具“專業范”了。
理想的閱讀課,主要不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而是讓孩子愛上閱讀,長大以后除了埋頭看手機還能看書;理想的閱讀課是讓孩子練習閱讀方法,利用閱讀去駕馭科技發展所出現的新工作、解決新問題;理想的閱讀也是讓孩子通過閱讀發現美,發現各種情感,發現各種思想。如果只是為了考試,我是堅持不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