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清鳳(香港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新時代對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在悄然改變。“互動交流”“深思熟慮”和“自主行動”等成了重要因素,科技帶來便利之際,也使閱讀時間變得零碎而割裂,整本書閱讀變得更加“難得”“可貴”。大家深明“閱讀之重要”,所以各種閱讀活動亦如雨后春筍。但,細究其中,須思量推廣閱讀的實效,這也是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設立的原因。
百班千人讀寫計劃由自由閱讀開始,繼而教師共讀和學生共讀,在交流和討論中互相學習,最后由閱讀延伸至寫作,鼓勵學生以創意的形式演繹兒童文學作品。如下表:

時間主題報名、準備圖書教師分組、導師講解、提問與解答班級組群、導師領讀、創意寫作題目學生寫作、家長記錄、 老師轉載優秀作品展示、教師風采展示、班級結對優秀表彰、推薦發表、活動參與優先權
閱讀是人們從符號中獲得意義的一種活動,隨著傳播媒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著。微信公眾號、QQ群和視頻直播等傳播媒體實時而互動,使得百班千人突破時空限制的優勢,推行“在線共讀”。透過建立“微信群組”,聯系著多個學校和家庭,同構起“在線讀書會”。這種把閱讀推廣與創新科技結合的閱讀模式,吸引了不同地方的讀者同步參與,在特定的時間里匯聚在特定的空間里。
現今,持續性的萬千人在線共讀,不僅僅源自新媒體的影響力和老師的凝聚力,還有來自于活動的形式多變,如:邀請程瑋在“學生共讀”的環節中“空中”相會,在中山舉辦線下活動,舉辦《童年與閱讀/親子閱讀的那些事》的在線講座。除此之外,還有教師培訓的研習營和學生暑期閱讀嘉年華,以及“創意寫作過大年”等。
這些閱讀模式應時代進步及孩子需要,不斷地回饋、反思和調整。例如:根據不同需求借助不同在線平臺,如“微信群”和“CCtalk直播”等,使操作更為方便,學生與導師的互動更為直接。所謂的閱讀推廣,除了需要名師和名家的推動外,更需要一線老師的著力及學生的參與。于是,百班千人讀寫計劃推出“思享會”環節,憑借CCtalk的公共直播平臺,每期邀請參與共讀的老師來分享班級閱讀的心得,這種全面開放的分享模式,亦受到老師歡迎。
另外,百班千人讀寫計劃還推出“作文大PARTY”活動,邀請共讀創作的獲獎學生與同齡人分享寫作經驗,孩子們在空中頻道互問互答。由此可見,唯有設計接地氣的多元閱讀模式,才能有效推動在線課堂的新文化。
在培養兒童閱讀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協助能力強的大人,才有愛讀會讀的孩子。微信在線共讀,創建了交流的閱讀氛圍,老師、學生和家長在群組中、在朋友圈、在公眾號分享,展示其閱讀的姿態和閱讀的感受,大家在響應和欣賞中,互相感染,彼此激勵。互動的群體分別有親子共讀、教師共讀和師生共讀等等。
其一,親子共讀。利用“招募啟事”邀請家長參與親子共讀,家長也樂在其中:每天晚上,家長們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親子閱讀的美好:如母子相擁而坐、共品書香的美照……他們享受著親子閱讀帶來的甜蜜與幸福。
若由老師的鼓勵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家長和孩子在親子閱讀中尋找到樂趣,這將是家校攜手合作推動閱讀的契機。家長不但是共讀活動的執行者,受益者,也是支持者。若能溝通與協作,并且持之以恒,其意義深遠。
其二,教師共讀。在“教師共讀”環節中,老師們不論資深或新手,一起聆聽導讀,各抒己見,再著手推行實踐。微信公眾號提供展示教學風采的空間,展現學生共讀畫面及優秀作品。全國各地的老師憑借這個平臺,學習切磋,互相促進。
網絡學習社群,借由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和互動,豐富共享資源,這正是新時代的產物,也是學習模式的發展趨勢。為了保持學生共讀的興趣,以及延續閱讀的動力、提問和討論的熱情,教師則需要精進指導策略,使共讀更有實效。
其三,師生共讀。艾登·錢伯斯認為,閱讀討論不僅僅是兩個人針對某些觀點來溝通,而是包含四種表述方式,分別是:說給自己聽、說給別人聽、大家一起來發言和聊出新點子。共讀平臺,提供表達個人閱讀觀點的空間,促進師生圍繞同一本書進行討論。班級微信群和朋友圈,學生曬讀書相片,說讀書心得,為同學點贊,設討論話題,回同學疑問……這樣的聊書氛圍,構建了名副其實的“文學圈”。因不同群體在網絡上的互動,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大家互相吸引。
正如特級教師周益民所說:“共同閱讀能創造一種環境,形成一種共同話語,為交流創設平臺。在一定的時間區域同時閱讀,信息豐富而多元,不同的背景成了一種結構優勢,交流的深入便成為了可能,兒童更是在交流中經由他者獲得了對自我的發現。”學生在展示共讀相片時,甚至會拋出對某些細節的疑問。對于這些“發光點”,老師可利用共讀優勢,適時引導,鼓勵學生彼此給予回應,自組“文學圈”。大家若能圍繞問題繼續交流和討論,那可謂是自主學習的最佳境界。我們期望,學生在深入的交流中,也由此重建學習經驗、詮釋生命意義,從而提升創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未來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礎能力。
大數據年代,數字學習將逐漸改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趨向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筆者認為,所謂“大數據”包括三種,第一是“在線課程”為大量的學員所用,產生了巨量數據,以提升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表現;第二是新科技媒體可以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透過分析,了解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再將數據導回,并改善教學。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利用問卷調查,分別針對教師和家長,從基礎信息類、共讀書目、共讀情況、活動感受和組織工作等方面進行調研,并整理和分析搜集的資料(如圖一和二),以了解學生參與的情況。

圖一﹕在共讀過程中,您和孩子屬于以下哪種狀況?

圖二﹕您認為在導讀過程中,導師在哪方面對你幫助很大?
用大數據說話,能有效地反饋活動的質量和水平,聆聽參與者的真實想法,切切實實地反思和改進。在教育發展的進程中,科技和數據是工具,使用的人是誰,如何使用這些工具?這將影響教育決策的模式,也影響人們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
因此,“理想”的大數據應是第三種,運用程序取得學生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生的進度,透過數據的分析和回饋,將知識的傳播方式個人化,迎合個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網絡共讀,剛在起步,如何進一步善用科技進行共讀,辨識師生的具體需要?未來,大家需要應科技與媒體的更新,繼續努力。
從共讀到靜讀,達至兒童自主閱讀。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資料搜集、匯總、應用、歸納、組織、創新的能力將取背誦與記憶而代之。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是需要指導的,閱讀的策略和方法也需要培養。整本書閱讀,信息量大,教師必須引領閱讀和分享閱讀經驗,才能協助孩子清除閱讀障礙,幫助讀者掌握文章的意義。
一般的閱讀策略包含有:預測、連結、提問、圖像化、推論、找重點、統整、理解監控、建立字匯和培養流利度等。這些策略的教學與練習,將有助于學生發展閱讀能力。在整本書共讀中,著重于個別讀者的文學經驗和回應,教師可鼓勵學生透過理解和討論文學要素,如角色、意象、情節、主題、結構和場景等來認識文本,賞析文本,表現出高層次的理解能力。
共讀一本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進行不同的閱讀回應方式,或可呈現在創意寫作中。網絡共讀,只是一個鋪墊和導向,閱讀應是多元化的,教師在實際引導過程中則是根據個人的專業判斷,應學生的水平,提供適當的學習單,或輔以不同的寫作任務。殊途同歸,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借助新媒體,學生透過共讀、交流和討論,可拓展視野,發展思維判斷,激發創新意識。
共讀,是為了儲備孩子自由閱讀的能力,歸根究底,還是應該回歸安靜閱讀。“大量”閱讀不是從數量上來理解,更不是把一堆書單硬塞給學生。在有效的引領和指導下,學生大量地閱讀,持續地閱讀,才能成為熟練的閱讀者。因為身教是最重要的元素,國際知名數字學習學者陳德懷教授稱之為“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簡稱MSSR。他提及了MSSR的三個重要元素:“身教、持續和安靜。”成人以身作則地閱讀,對孩子而言,是示范和鼓勵。每天提供一段安靜的時間閱讀,較容易帶領孩子進入專注的狀態。持之以恒,閱讀會自然內化成習慣。
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在重視共讀和領讀的同時,亦提倡“靜讀”,鼓勵家長和老師展示“靜讀”的姿態,這也應是展示共讀風采的重點部分。周其星老師分享:“不少學校,采取了打卡的方式,鼓勵并促進孩子的閱讀,讓孩子們充分利用在家時間,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的有效閱讀,家長則協助拍照記錄并完成打卡及登記。”
未來,大家若能持續地兼顧“共讀”和“靜讀”,將會使孩子有能力地、更自如地享有獨立自主閱讀的十大權利。不久的將來,孩子的閱讀能力普遍提升了,可以根據興趣和水平,在導師的引導下,從共讀一本書走向“自主選書”甚至“主題薦書”。就這樣,孩子在持續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塑造其個人獨特的思維風格,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要達到理想的“大數據”學習時代,憑借全方位的數據分析和回饋,來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學習,我們仍有一段距離。新時代,新媒體,一場“靜悄悄”的閱讀革命,等待我們攜手共進,以構建新型的閱讀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