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今年春天,武漢理工大學三年級的研究生陶崇園從五層宿舍樓頂的天臺墜亡。警方調查結論為自殺,當天距離他26歲的生日只有兩天。事發前,他曾向家人抱怨研究生導師王攀對他各種控制,令他困擾。
數月前,西安某高校也發生了一起博士生溺亡事件。兩起自殺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師生關系的關注以及研究生博士生這個群體心理健康的關注。
很多家長在孩子升入高校后,都會有長出一口氣的感覺,覺得孩子長大了上了大學,只要按部就班學習就業就好了。殊不知孩子進入高校后面對著更大的壓力,除了學業的,還有應對人際壓力和適應環境的種種壓力,而此前的十多年,他們主要都是專注于學業的壓力。所以作為家長,要充分重視孩子在大學期間的心理健康。
大學里依然有學業的壓力,碩士生博士生更是如此,特別是工科類研究生將面臨更多的科研任務,他們工作經常是獨立進行,內心世界也相對較封閉。同時他們必然面臨各種人際關系的處理和感情需要,比如與同學的關系、與課題組的關系、與導師的關系,可能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壓抑與郁悶情緒無法釋放。
特別是畢業前夕求職過程中,如果達不到預期遭遇挫折,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焦慮情緒。要知道他們一直都是家長眼中愛學習的好孩子,家庭對他們的期待很高。
在新聞報道中,我們注意到陶崇園之前數次向家人抱怨導師過于強勢,讓他喘不上氣,但是家人都是勸他,“再忍忍吧,能不翻臉就不翻臉,再挺幾個月就過去了”。
我們習慣性地在面對問題時選擇避讓和忍耐,陶崇園選擇了忍耐,的確在大學里師生關系很重要,導師的影響力很大,無論是畢業、留學、工作都需要導師的簽字同意。
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父母,遇到這樣的導師都會痛苦,但即使運氣不好也不代表只有一味服從這一個選擇,陶崇園的同學之前就拒絕過導師的不合理要求。
這就提醒家長告訴孩子,如果面對強勢的權威,如果超越人格底線,要學會拒絕勇敢地說不,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懂得分享和求助。
應該說,孩子抗壓能力需要從小培養,而孩子如果在家庭里受到眾多照顧和過于細致入微的呵護,甚至在孩子還沒有提出需求之前就主動滿足,那么孩子一旦離開了這種過度疼愛與呵護的環境,接受到來自外界的否定或者批評時,就會感覺到難以承受。
家長要格外注意培養孩子的彈性思考,相對于命令法和思維僵化,也叫逆向思考能力。就是父母要幫助孩子轉換眼光,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有時需要暫時放下。父母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來逐步培養孩子的這一能力。接納鼓勵孩子的不同想法,訓練他多觀察多思考同一事情有沒有多種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