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不斷搶奪線下市場的同時,以全時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卻實現了逆勢增長。
近幾年,在新零售業態的沖擊下,傳統零售業可謂是頗感壓力,開店、關店早已不是新鮮事兒,你方唱罷我登場也已司空見慣。
然而,在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不斷搶奪線下市場的同時,以全時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卻實現了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僅2018年1月份,全時便利店在華北大區(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共新增店鋪31家;西南大區的成都市新增8家門店,重慶市新增5家門店;華東、華中大區的多個城市也都有新店開業。2018年,全時計劃新開10個城市,門店數超1500家。
無獨有偶,2018年6月1日,另一家本土便利店品牌Today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0億元,投資方為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這意味著僅半年時間,Today便利店融資金額超5億元。
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土生土長的本土便利店在這場圈地戰中迎來了逆襲。
提到便利店,很多人會想到7-Eleven。這兩個數字的本意是營業和打烊時間,但如今,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在大中型城市已隨處可見。便利店不同于超市,也不同于精品店,在社區的一隅、街角,小小的便利店最為貼近人們的生活。
在世界便利店繁榮的版圖上,中國本土便利店算得上是后起之秀。
192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創便利店原型,1946年創造了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并將店鋪命名為“7-Eleven”。隨后,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將便利店文化做到了極致。
而在中國,1992年,7-Eleven引入深圳。1996年,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可的便利店在上海開業。
時至今日,便利店在中國已是一片繁榮景象,而本土品牌也早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Euromonitor數據庫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品牌銷售額份額大于1%的品牌有17家,其中包括便利店巨頭7-Eleven、全家、羅森以及臺灣潤泰旗下的喜士多(C-STORE),這四家占比17.6%;其余13家均為內資便利店,占比47%。
在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連鎖品牌便利店行業增速同比達23%,門店數量達到10.6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表示,2017年,中國便利店銷售規模和門店增速規模分別達到了17%和18%,是連鎖百強平均增速的一倍以上。“一批便利店企業進入了連鎖百強榜,它們在零售業各個業態的發展勢頭最引人注目。”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便利店TOP70榜單顯示,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侖好客、美宜佳、紅旗連鎖、上海聯華快客等位列前十。
毫無疑問,在市場占有率上,本土便利店已占據了較大的份額。例如,以北京為例,被奉為“鼻祖”的7-Eleven便利店自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至今,14年的時間開了240余家門店。而全時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截至目前在北京的門店數已有350家。
面對中國急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和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外資便利店,尤其是以7-Eleven為代表的日資便利店就顯得節奏有點慢。這與他們賴以成功的謹慎基因有著必然關系。
當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緩慢的節奏與稍顯遲鈍的市場敏銳度使得他們的適應度與“船小好掉頭”的本土便利店相比稍顯低了一些。尤其是隨著資本的介入,互聯網巨頭和傳統商超加入戰團,便利店這一消費場景的迭代速度正從原來的每5年迭代一次,演變成現在的每5個月迭代一次。


“比如全家便利店過去十多年,只更新了四代店型。好鄰居在過去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兩個店型的迭代。”鮮生活CEO肖欣表示,憑借著天貓的電商流量、易果的生鮮供應鏈和好鄰居的實體網絡,他們正在打造第三代店型,“通過融入Face++的人臉識別技術,加之對用戶消費數據的沉淀和處理,我們甚至可以推算出某一區域內某個年齡段的女性更青睞哪一種水果切盒。這是從用戶端進行消費需求的精準用戶畫像。”
而就在2017年10月,鮮生活聯合易果生鮮和綠城服務,以8400萬美元收購了好鄰居這個在北京耕耘了18年的便利店老字號。
中國目前有70多個連鎖便利店品牌,過去兩年它們的店鋪數量和營業額分別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即使前幾年實體經濟下行、電商沖擊,實體零售遭遇寒冬,便利店銷售額增速也并未受到明顯影響。
商務部在2017年第四季度發布的《中國便利店景氣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便利店行業整體景氣指數為71.28,環比第三季度上升2.03,便利店的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
便利店這幾年驚艷的表現,成為零售行業交出的消沉業績里的一抹亮色。便利店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二是搭載了眾多互聯網項目的便利店成為零售的新體驗形式,吸引了資本的進入。
事實上,一個行業的快速增長必將引起資本的親睞,因為資本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盈利的風口。
2017年起,Today便利店、便利蜂、每一天便利、晟天便利、131便利店、見福便利店等紛紛獲得機構投資。而易果生鮮、鮮生活與綠城集團聯合并購好鄰居更是將便利店推向資本風口。
品途集團在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上發布的《2018中國新零售投資創新洞察》報告顯示,2017-2018Q1中國零售行業總投資金額達1555億元人民幣,投資事件總計505起,平均單筆投資金額達3.66億元人民幣,約為全行業平均值的1.6倍,新零售成為資本當之無愧的“寵兒”。
品途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曲飛宇認為,“未來離開實體門店服務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就意味著未來該領域投資將向線下零售傾斜,特征已經凸顯。
在零售業各個業態的業績表現中,便利店企業的發展勢頭最引人注目。尤其是伴隨資本市場對便利店的熱捧,新興便利店不斷涌現,并依托資本實現快速發展。同時,天貓、京東、永輝、蘇寧、盒馬等也依托自身流量及資源優勢,以不同的商業模式創新加入到便利店的爭奪戰中。
內蒙古安達便利總經理任光臨認為,未來十年,便利店利用資本的能力,會從特殊能力向生存能力轉變,將來資本一定關系著生存。
事實上,除了本土連鎖便利店領軍企業在加速布局、主動“觸網”,京東、天貓等互聯網巨頭自2017年開始,也宣布進軍線下小店,“京東”計劃5年內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阿里巴巴也定下了開出100萬家店的目標。阿里巴巴和京東定下如此宏大目標的背后,依托的是對于傳統線下“夫妻零售小店”的改造,讓他們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
與以往的零售業革命不同,這一次的便利店戰爭不只關乎密集的實體銷售網點和互聯網平臺流量,而如何將前端銷售、中端供應鏈和后端原產地打通,實現垂直一體的數字化也成為個中關鍵。
鮮生活CEO肖欣感慨,現在各路巨頭之所以大規模開店,看重的便是便利店高度密化的網絡價值。“500米之內的便利店網點分布,最接近互聯網的業態,新增的網點不再是單點商業模型,而是將之打造成便利店網絡的各個節點,節點越多,網絡越發達,邊際成本越低。”
目前便利店最大的發展趨勢就是數字化。“擁抱數字化除了傳統便利店內部壓力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消費習慣全面數字化,無論是移動設備的使用,還是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的普及,消費習慣的變化要求便利店提升數字化水平;二是互聯網巨頭進場建設數字化體系,這也為便利店數字化提供了技術和資金。”波士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經理孫達分析指出。
廣東東莞市糖酒集團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衡認為,數字化也是傳統便利店發現自身價值的好機會。新技術和新工具的出現,讓便利店更容易連接消費者。有了連接,就有機會沉淀數據,有了數據就能為消費者提供精準個性化的營銷服務。據了解,借助數字化運營,目前美宜佳便利店線上用戶已超過1500萬,深度會員超過300萬,會員活躍度超過70%。
業內專家表示,數字化的便利店,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零售商,而是成為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網絡。在這個設施上,可以疊加多種增值服務,給用戶更好的體驗,也將給便利店運營和發展帶來極大的想象空間。
雖然,這幾年便利店的單店銷售、利潤水平略有改善,但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如今,線上線下結合購物,已經成為當下一種主要購物方式。同樣,數字化轉型也并不只是線上的事,而是需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