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語言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日益成為民族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海外“漢語熱”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合作共贏、大國擔當和文化自信的國際魅力。
漢語,是中國的通用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15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20%,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6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的漢族華人社區。
據美國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排行,漢語被劃至最難的第 5 級——母語為英語者至少要學滿 2200 小時才能達到“精通”水平。然而,即便對于某些語系的人來說“漢語很難”,但近年來,漢語熱仍在各國持續升溫。

有英國媒體指出,隨著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國,英語的使用及傳播亦受到挑戰。語言作為一種身份的表達,過去因為主導國際社會的大國是英美等說英語的國家,所以英語才獲得了這樣的地位。但是現在,對一個居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年輕求職者而言,學好普通話及中文在中國找工作,比依靠在學校學到的英語到英美求職明智得多。
事實上,不僅僅是亞非拉地區,近年來隨著中國影響力提高,全球掀起了一股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漢語。即便是在英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已經超過40萬。目前世界上已有近70個國家將漢語教學列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1億。
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語言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日益成為民族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海外“漢語熱”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合作共贏、大國擔當和文化自信的國際魅力。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7日至19日,2018年度全美中文大會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舉行。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全美中文大會的規模與影響持續擴大。據美國國際教育委員會統計,漢語已成為美國中小學生第四大外語,且參加漢語課程的學生數量增長迅速,在2009年到2015年間翻了一番。目前,中美強基金會正致力于讓美國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數在2020年達到100萬。
猶他州參議員霍華德·斯蒂芬森如此解釋大力推動漢語教學的原因——“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學生)只會說英語無異于是文盲”“美中兩國的溝通需求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
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國,經過多年探索研究,俄羅斯教育主管部門不久前宣布,計劃在2019年將漢語正式納入俄羅斯全國統一考試(類似于我國高考)外語科目選項。俄羅斯學習漢語的人數近年來不斷增多,俄政府公布這一計劃可謂水到渠成。
據俄語言學研究中心2017年7月發布的報告,過去20年間,俄羅斯國內學習漢語的人數已從最初的5000人左右增加至5.6萬人。
法國媒體報道稱,法國10年間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翻了四番,漢語已成為初、中等教育階段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語”。
據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數據,目前印度約有20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8所設有中文專業,在校生中學習漢語專業的學生約2000人,印度全國學習漢語的人數約2萬人。
漢語似乎成了世界語言界的“香餑餑”。2016年以來,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也紛紛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港媒刊登文章稱,近年來非洲各地學習漢語的熱情不斷高漲。有證據表明,雄心勃勃的非洲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把漢語作為到中國尋找夢想的工作或者從中國在非洲大陸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中獲益的途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溝通的橋梁。學習漢語對外國人來說,是了解中國博大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國也借涌動在世界各地的“漢語熱”提升了文化“軟實力”。而另一方面,漢語熱的背后,是中國經濟的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實現了經濟總量、貿易總量和綜合國力的崛起,取得的成就舉世關注,“中國模式”“中國方案”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經驗和借鑒,對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產生積極的重大影響,同時也帶給世界更多誘人的“中國機會”。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意識到,要想搭上中國的“快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就要學會與中國打交道,必須先掌握漢語。
中國經濟對世界究竟有多重要?
據世界銀行數據測算,2013年-2017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帶給世界發展的紅利,還體現在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為世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上。2017年末,中國人口總量達13.9億人,近14億的人口規模意味著龐大的市場需求。2017年我國商品及服務進口規模達到2.3萬億美元,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為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發展機遇。
美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美對華出口實際支撐了美國國內18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美國對華出口和中美雙向投資共計支撐了美國260萬個就業崗位。
而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2017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有新增投資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也更需要大量懂漢語的人才,這個缺口則更大。
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契機。
而這些數據背后,則是對通曉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人才的巨大需求。北京語言文化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張維佳認為,“漢語熱”與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他表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就像多年前大家爭相考托福、雅思,如今大量外國人都在考HSK(漢語水平考試)。HSK已成為許多跨國企業招聘、提薪和晉升的重要依據之一。
事實上,對于員工的漢語培訓,業已成為很多大型企業的重中之重,相當數量的跨國企業出手闊綽,“一擲千金”。數據顯示,歐美企業在員工中文培訓方面預算為平均每人8000元人民幣,日韓企業可達每人1.2萬元人民幣。
不光如此,中國龐大的消費群體、不容忽視的消費能力,也吸引了諸如模特、演員、歌手、漫畫家、攝影家等類型的從業者紛紛搭乘“中國機會”謀求更好的發展,同樣也掀起了漢語熱。
正是因為漢語熱的持續升溫,同樣也引發了對外漢語教師需求量激增,很多國家因漢語發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嚴重不足。據中國漢辦的估計,全球漢語教師缺口量已超過500萬,且薪資水平頗高。在美國,漢語教師的年收入已突破10萬美元;在西歐,年薪在8萬歐元左右;即使在國內,對外漢語教師工資也已高達300元/課時,月薪過萬已是普遍現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語言都是某個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換言之,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正是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習慣決定了人們特殊的生活方式。
換而言之,在漢語熱的助推下,更有利于世界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了解凝聚在漢語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因為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細節,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知識經濟時代,語言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知識積累、文化發展、科技進步、教育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的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有緊密的關系。“漢語熱”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良好開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執行教授魏萬磊刊文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與中國加強交往與合作,就必須了解支撐中國不斷前行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500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吸收了外來文化構筑起來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其核心特質是合作對話,而不是零和博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了解漢語才能了解中國文化,進而才能充分理解‘人能群,彼不能群’的休戚與共、合作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文化的人本思維將成為海外漢語熱未來關注的深層次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