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初始的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00多億元,2017年則已高達82萬億元。有專家計算,在這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長率為15.5%,實際增長率為9%左右。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長率還不到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這使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梢?,中國創造了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奇跡。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與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從工業增加值來看,197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為1600多億元,到了2017年工業增加值已達28萬億元,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3.9%。這樣的持續快速增長,使我國制造業總規模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
回望過去,中國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那還是150年前的事情,而在丟失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150年間,我國曾一度淪為了制造小國、弱國。2010年,我國重返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這非常值得驕傲。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警示我們,這絕不能成為我們停滯不前的理由,因為制造大國不等于制造強國,“中國制造”依然困惑于大而不強的弊端。例如,我們現在能制造C919大飛機,但卻做不了飛機發動機;中國能造高鐵,但高鐵需要的高端軸承卻依賴進口。甚至在一些消費品領域,中國制造也還未能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需求,例如,前一段時間我國消費者到境外去買馬桶蓋、電飯煲、奶粉等等。
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弊端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加快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步伐。在這方面,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睘榇?,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無論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思想看,還是從制造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制造業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就是高品質制造新時代的到來。
我們如何認識和應對正在向我們走來的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本期雜志刊登的《“中國制造” 40年變革》一文,將和讀者共同探討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新時代到來的歷史、現實和未來。
《中國新時代》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