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為我們制定的新的目標和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和任務,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總結發展經驗和教訓,并在此基礎上找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路徑和方法。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巨大進步,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建起了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工業體系,而且在許多非常重要的領域還具有了全球競爭的優勢。我國制造業為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我國制造業發展進程中,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2010年我國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消息來自美國的經濟研究和咨詢公司HIS Global Insight。2011年初,該公司發表報告說,從制造業產值方面衡量,中國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報告中說,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19.8%,相比之下美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為1.952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19.4%。美國已落后中國,退居第二位。排在美國之后的是日本和德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分別為1.027萬億美元、6180億美元。
得到這個消息以后,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請國內有關研究機構查了一下,歷史上中國曾經是制造業的第一大國,但什么時候把第一大國這個位置給丟了呢?苗圩說:“我們的研究機構查了有關的資料以后,給我的結論是大約在1850年前后,中國丟掉了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那么,經歷了150年,我們又重回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已達28萬億元,遠高于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時的工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產值的比重也超過了30%,并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制造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現代化提供了以神州十號載人飛船、“蛟龍”載人潛水器、殲-15戰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高壓輸變電裝備、百萬千瓦級超臨界火電機組、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裝備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國際知名企業,例如,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以入選榜單的企業數量計算,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每年入榜企業都在100家以上,而且連年增長。
可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創造了增長的奇跡。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所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重新奪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也非常值得驕傲。面對驕人的業績,有一個問題必須思考,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新起點上,我國制造業下一步如何發展?而制定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我們就不僅要看到成績,更要透徹地分析存在的問題。關于我國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有明確的分析。《中國制造2025》指出,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還不是世界制造強國。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黨中央、國務院精準地指出了我國制造業存在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正是加快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所在。
中國已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下一步如何發展一直討論不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面對這一新的目標和任務我們如何完成?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也是中國制造業肩負的新責任、新使命。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新時代的特征,又提出了分階段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戰略安排,即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世界經濟強國的歷史經驗證明,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制造業無疑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制造業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產業基礎。這個產業基礎強大與否,有沒有國際競爭力,決定著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能否實現。
英美制造業的發展曾經令世界矚目,在相繼成為世界制造強國后,都將發展重心轉向了金融等虛擬經濟,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后,他們失去了制造強國的雄風,經濟增長處于低迷狀態。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了我們極大的啟迪,我們一定要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
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