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 宋耀為 江 海
長興縣是浙北地區的礦業大縣,在產礦山以非金屬露天礦山為主,開采礦種主要有石灰石、凝灰巖、石英石、泥巖等。2008-2017年底,長興縣累計建成縣級及以上級別綠色礦山達60余家;截至目前,19家在產礦山中,有18家建成市級以上級別綠色礦山,建成率已達94.7%。綠色礦山建設,不僅提升了采礦權人的自我規范意識,也讓長興縣礦政管理工作在精細化、服務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飛躍。2017年3月,國土資源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4號),將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分類、細化出來,對長興縣礦山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兩年來,長興縣通過開展轉型升級的相關工作,在礦山設施、文化,乃至精神建設上打造“生態+”綜合體方面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將“兩山理論”與服務經濟建設和諧發展,貫穿到礦山建設的每個角落。在綠色礦山建設制度轉型之際,長興縣已按照相關要求對礦山建設進行了提檔上級,并在2017年完成德寧礦業、通潤礦業、震平礦業三家綠色礦山的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行來長興交流礦政管理工作
長興縣綠色礦山建設的主體是各采礦權人,而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在每年初就已經先下達到各鄉鎮(街道、園區)、各部門。以國土資源部門為例 ,縣國土資源局主管科室、基層國土資源所對轄區綠色礦山建設任務責任 共擔,成績共享,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在礦山檢查的同時,對綠色礦山建設進度和整改提升情況進行督促。其中,科技創新、綠化質量與文化建設是礦山建設的首要任務,從責任分級的各個層面,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部門的“生態意識先行”,成為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縣級發證的采礦權在嚴格審批的同時,就已明確礦山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的目的和任務。在其他級別采礦權審批時,縣國土資源局便層層落實礦權設置的各項指標,嚴格審批各項環節,并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采礦權出讓合同的重要條款,使采礦權人明確開發方式、資源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土地復墾等相關要求及違約責任,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實際工作中,以樹立企業的綠色發展理念為主,明確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在建礦之初走綠色建設道路。
德寧礦業清水回用池一角
礦山進入試生產階段,一般較前期可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礦山企業在此期間最愿意投入。在此期間,根據各礦實際、相關指標,為擬建綠色礦山量身定做一份《綠色礦山建設明細》,細化到何時完成幾級臺階、何時完成植被綠化面積等;對礦山責任人采取每月見面溝通,每旬核對指標及現場核驗的監督管理;對逾期未完成的通知限期整改。監管與建設同步,深入建成綠色礦山計劃、建設、監管、反饋、整改等全方位監管體制。及時監管,提前部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為優質建設綠色礦山充分預留時間,讓綠色礦山建設主體更早明確自身建設要求,從而優化礦山建設。
針對技術力量雄厚的礦山,需要礦山負責人了解相關政策的實施要求,并按計劃節點進行督促、整改;針對力量相對薄弱的礦山,植被覆蓋、道路硬化,尤其是邊坡恢復治理等工作,則需要第三方的技術支持。同時,植被綠化工作需考慮藝術性、美觀度,道路硬化需加強技術性、穩定性,邊坡恢復治理需保證安全性,因此,文化、管理、科技創新工作必須提上日程,鼓勵礦山企業合理有效的利用第三方對綠色礦山建設的指導就至關重要。2017年通過綠色礦山驗收的通潤礦業、德寧礦業、震平礦業,在道路硬化、邊坡治理等方面均委托了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使得工程質量等方面快速的提檔升級,同時在科技研究、資源優化利用、創新方面的投入均超過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1.5%。目前,這三家礦山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樣板工程,已成為各地企事業單位來長興縣進行礦山考察、經驗交流的第一站。
不落窠臼的建設,才能抓住綠色礦山建設的要義。各個類別的綠色礦山建設,均有一定的要求及評分標準,指導礦山按照各個標準去建設,能夠在實質上抓住綠色礦山建設的主線,更重要的是積極培育生態系統和營造亮點,來為綠色礦山建設“加分”。比如:德寧礦的粉塵防治設施、碼頭規范化管理、臨時堆土綠化;通潤礦業已治理的南側邊坡及北側臺階、進礦道路綠化;震平礦業的排水系統、邊坡治理等做法都讓礦山管理更規范、生態環境更和諧,真正做到了讓驗收組的專家們“眼前一亮”,也為“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使綠色礦山從管理和實效上贏得了礦山建設攻堅戰的勝利。
綠色礦山驗收通過只是礦山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絕不是終點。隨著礦產市場的變化、開采年限的不斷縮小、礦山建設意識的不斷提高、相關政策的適當調整,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制定可持續的保養提升措施則不可或缺。礦山本身不僅要從礦山的基礎、理念、文化等方面進行轉變,主管部門技術要求、提升思路也要順應改革迭代更新。近年來,建筑原料價格持續走高,道路損壞、設備老舊等問題便隨之加劇。制定更高的建設標準,盡量降低人工消耗,做好后續建設的提升準備,才是優化建設、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例如,德寧礦業近期建成了清水回用設施,年處理污水約20萬噸,回用清水約15萬噸,回收淤泥約5萬噸;該設施通過初級沉淀池對生產排放污水進行收集和初步沉淀,再把沉淀的污水用水泵抽取到板框壓濾機進行壓濾,排出的清水可用于灑水抑塵、邊坡養護,也可回用于機組加工生產進行循環用水,污泥進行干化后用于礦山復綠用土從而達到“零”排放。浙寶鷹洞山礦、大煤山礦等礦山采用道路自動噴淋系統來替代人工灑水抑塵,不僅節約了人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抑塵效果。
長興縣的礦山儲量動態實測、礦山恢復治理等礦管工作作為浙江省的試點,尤其是以綠色礦山為平臺打造的“生態+”綜合體的新模式,使得長興縣成為全國范圍內礦政參觀考察的首選地。2015年以來,來自山東、內蒙古、安徽、江蘇、江西等多個省份的20多個考察團到長興開展了礦政管理工作交流。尤其是在轉型升級工作中,通過“互比互學”評比工作促進共同進步,“補短創亮”列表服務的有的放矢,“打非治違”專項整治的集中處理,逐漸形成了全縣范圍內“生態+”的理念和優良措施,為今后的礦管工作開辟了新途徑,做出了新指引。在綠色礦山建設制度轉型之后,建設要求和驗收方式等都將發生變化,在這個新起點,只要將意識建設、任務布設、適時監管、創新監督、培育亮點等工作及時到位的完成,同時注重持續的保養和提升,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資源與環境的互利共贏便會成為現實。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描繪了全國的“綠色路線圖”,我國已正式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在越來越注重“綠色發展”的今天,面對資源與環境的取舍,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走,堅持生態建礦,植綠于心、還綠于山、造富于民,才是取得資源與環境雙贏局面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