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昌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自1956年開啟正式外交關系后,至今已62年。在這半個多世紀里,雙邊關系的一條主線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合作共贏。特別是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及中國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后,雙邊關系實現了快速發展。
首先,中阿雙方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道路各異,但要使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使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是雙方的共同目標。雙方都尊重對方的選擇,這是中阿良好政治關系的基礎。
其次,貿易上雙方互補性強,不斷發展。“論壇”成立時雙邊貿易額只有367億美元,10年后就達到2510億美元。后因石油降價。2011年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為1.21億噸,占我當年進口原油的47.8%;到2017年則上升為1.57億噸,占當年石油進口總量的37.05%。
第三,投資和產能合作不斷發展。2017年3月,沙特國王薩勒曼訪華,雙方簽訂了包含35個項目的協議,總金額為650億美元,這是產能合作的一個大單。近幾年,中國同埃及的產能合作看點很多,涉及水泥、淡水養殖、光伏發電、電網、鐵路、建筑等方面。值得提及的一是投資5億多美元的玻璃纖維項目年產20萬噸,是世界第三大同類工廠;另一個是投資30億美元的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的建設,計劃中包括建一棟385米高的大樓,建成后將成為非洲第一高樓。
第四,人文交流頻仍,增進相互了解。中阿學術界和民間的交流很多,特別在阿拉伯世界發生動蕩后,雙方舉行研討會等交流有助正確解讀事態,消除誤讀、誤判。在“論壇”框架下也有“文明對話”機制,自2005年開始每兩年一次。雖中東地區發生動蕩,但這一對話并未中斷。自第1屆至第5屆我有幸率中國代表團與會,深感雙方領導人都很重視這種對話。
雙方關系的發展完全符合“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貿易、資金、人文交流等“五通”的原則,至于雙方的政策溝通則在“論壇”歷屆部長級會議上有充分的協調。中阿在產能和項目合作中,也充分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求項目的完美和利益最大化。在中國公司參與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設中,向埃方提出“新首都除行政功能外最好還要有商務功能”的建議,這一意見被埃方接受。這就是友情、民主,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
目前,中阿雙方經濟都處于發展和轉型時期,合作會加深。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由過去的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為由消費拉動。真正增長的動力一靠創新,二靠加大開放力度。習近平主席在今年4月博鰲論壇上再次強調中國堅持開放政策,而且會越開越大,他特別提到要加大金融業開放力度和擴大進口。中國將于今年末舉辦進口商品博覽會,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對阿拉伯國家肯定有吸引力。從阿拉伯國家來說,經歷了動亂的國家需要重建、海灣國家要實行經濟多元化、有的國家要更新基礎設施,凡此種種,中國有能力通過合作,滿足他們的需要。
中阿有良好關系,中國提出向西開放,阿拉伯國家提出“向東看”,雙方取向一致,相向而行,在經濟合作方面定會持續發展。即將召開的第8屆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定會在政治、經濟、人文交流等方面進一步推動雙邊關系向前發展。▲
(作者是外交部原副部長)
環球時報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