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漆澤民
摘 要 2017年,曹建明檢察長在全國檢察長會議上強調“要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格局”,本文闡釋了“以抗訴為中心”的必要性,分別從監督理念、立法完善、工作機制、自行偵查、營造環境、職業需求等方面提出了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可行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刑事審判 監督 必要性
作者簡介:趙海燕,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漆澤民,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82
當前,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相繼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監察體制改革等,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檢察工作進入多重改革疊加背景下的轉型期,檢察工作需要更加突出監督職能才能符合改革要求。在此背景下,2017年1月14日,曹建明檢察長在全國檢察長會議上強調,要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格局,不但在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在指導全國檢察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 “以抗訴為中心”必要性論述
(一) “以抗訴為中心”是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重要特征
“以抗訴為中心” 是中國特色檢察制度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體現。從國體制度上講,“以抗訴為中心”是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力度的加強,檢察機關的建立和發展是以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制度為基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憲政基礎是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最為重要的手段是刑事審判監督,如何監督,怎樣監督?必須“以抗訴為中心”來開展監督,所以說,“以抗訴為中心” 是中國特色檢察制度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體現。
(二) “以抗訴為中心”為“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進行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以審判為中心的目的是解決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問題,關鍵是審判的公平、公正,所以說,整個訴訟活動的中心就是為了確保司法公正。“以抗訴為中心”的審判監督的目的就是為以審判為中心保駕護航,保障“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順利進行,保障司法公正。首先,提供了橫向制度保障。“以抗訴為中心” 就是說檢察機關要從抗訴的角度,與法院橫向溝通,完善溝通機制,爭取法院的理解與支持。其次,提供縱了向制度保障。“以抗訴為中心”,采取最為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審判事實和程序上存在的問題。縱向制度,是指從承辦人審查一直到上級院抗訴,從上而下要有制度加以規范,保障判決裁定的公正性。最后,提供了全方位制度保障。以抗訴為中心拓寬了抗訴工作思路和范圍, 從審判的周期性講,以抗訴為中不僅對審判案件事實部分存在的問題,還要對審判程序問題監督,發揮其剛性作用,確保抗訴效果,促進司法公正,為以審判為中心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三)“以抗訴為中心”是維護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的重要手段
維護司法公信力的依據是什么呢?怎樣樹立司法權威,它靠的是司法機關對每個案件都能做到公正裁判,司法機關將每一案辦的扎扎實實。“以抗訴為中心”促進了規范執法,體現了司法權威。在審判監督工作中,圍繞抗訴開展監督,不僅監督事實部分、程序部分、還要保障被告人的人權,回應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訴求。對存在司法不公的案件,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達到公正執法的目的,維護法律尊嚴。
(四)“以抗訴為中心”有效維護了刑事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
首先,“以抗訴為中心”有利于保障罪刑相適應原則實施。《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一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原則,要求刑罰要與犯罪的事實、性質相適應,與犯罪的情節、社會危害性相適應,罰當其罪,體現公平、公正的刑罰原則。其次,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以抗訴為中心”就是說,一旦發現有罰不當其罪的情況,及時提出抗訴,保障法律正確行使。再次,有利于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第1條規定了刑法的基本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刑法的重要任務。也就是說,只有對犯罪分子做到罰當其罪,才能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對自身權利無防衛能力的被害人,刑罰更應體現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功能。最后,有利于規范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以抗訴為中心”不僅對事實部分進行監督抗訴,還對程序部分進行監督抗訴,從焦作地區檢察院近年審查一審法院的判決書可以看出,個別審判人員由于責任心不強、司法不規范,而導致審判程序不合法,“以抗訴為中心” 能夠及時對執法活動實施監督。
二、 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措施
(一)樹立以抗訴為中心刑事審判監督新理念
首先,要始終堅持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正確認識我國檢察機關是不同于西方 “三權分立”下行政屬性的法律監督屬性在監督理念,辯證地看待各類司法學說和理念,堅決抵制以“學術研究、學術爭鳴”為名而出現的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對司法理念的消極影響。其次,要切實增強法律監督責任感,把落實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認真履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責貫穿到檢察工作的全過程。再次,在抗訴理念上,要克服“重配合、輕監督”、“抗輕不抗重”的思想傾向,堅決摒棄過去那些“為考核而抗”、“為面子而抗”的思想,堅守客觀公正義務,堅持全面監督原則,切實維護司法公正、確保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
(二)完善以抗訴為中心刑事審判監督立法建議
一是整合刑事監督條款,出臺一套完整的刑事監督工作規則。當前,對于民事行政監督,最高檢相繼出臺《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規則》予以規范,而刑事監督工作,相關規定散見于各類司法解釋和文件規定中,不利于規范和指導刑事監督工作。應整合條款,出臺專門的刑事監督規則,為刑事偵查監督和刑事審判監督提供具體明確的規則,實現檢察機關對監督權的充分使用,確保刑事審判監督工作的規范有效開展。二是完善刑事被害人請求抗訴的程序。《刑事訴訟法》第218條規定被害人的請求抗訴程序,但是法律及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對被害人的抗訴請求的審查應當如何進行,因此應出臺規定規范和細化審查程序。三是完善量刑建議制度。從制度層面加大檢察機關的監督權限,明確量刑建議的適用范圍,并在量刑方面,對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使得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力能夠更加有效的得以實現。四是完善作為法律監督手段的檢察建議、糾正違法的內涵、適用范圍、法律后果等。充實檢察建議、糾正違法的內容、方式和后果,以具體、可行的法律規定賦予檢察建議、糾正違法作為一種法律監督手段所必須具備的強制力。
(三)健全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工作機制
1.完善裁判審查機制。推行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裁判審查機制是提高抗訴絕對數和防止出現“監督盲點”的有效手段。一是建立健全一審未生效裁判文書同步審查機制。基層院要及時將裁判文書送交上級院審查,并重點列明裁判改變起訴指控事實和證據采信,以及改變罪名,超出量刑建議進行量刑等的裁判文書,上級院要健全機制逐步規范審查程序、范圍、主體及審查重點,確保每一份裁判文書都實現兩級審查的監督模式;二是適時開展對生效裁判文書的監督。健全一審未生效裁判文書同步審查機制后,雖然大部分生效裁判在生效前都已經過兩級院審查,但審查漏洞依然存在,應適時專項檢查生效裁判文書,有其對于在監督工作中發現裁判的普遍性錯誤,要反過頭重新審查生效裁判文書是否有同類錯誤,符合審監抗或檢察建議的要及時提請和提出,通過裁判文書審查機制的完善推進審判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
2.完善公訴工作考核機制。考核機制具有引導檢察活動和檢察人員擇優選擇工作策略和方法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應結合公訴工作的特點與規律,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完善監督案件質量考核體系;另一方面,將刑事審判監督工作全方位納入考核體系,除了抗訴工作外,還要將檢察建議、糾正違法以及其他監督措施按照合理分值予以考評,以避免檢察人員遇到輕微違法案件而一律抗訴而導致爛抗、隨意抗的現象。
(四)充分發揮自行偵查和引導偵查職能,夯實抗訴基礎
職務犯罪偵查權,是檢察機關最具剛性和監督屬性的權力,具有直接的公權力指向性和對公權力的監督制約性,監察體制改革后,取消了檢察機關偵查階段的職務犯罪偵查權,但公訴階段的自行偵查權和引導偵查權依然存在,為了充分發揮刑事審判監督職能,有必要強化公訴階段的自行偵查和引導偵查職能。對于監督案件,一方面要主動引導偵查,進一步補強證據,另一方面,對于補充偵查不到位的監督案件,要克服畏難情緒,主動行使自行偵查權,注重辦案“親歷性”,最大限度從證據和事實上支持抗訴。
(五)營造良好的監督大環境
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格局需要營造良好的監督環境才能加快推進,監督大環境要從檢察機關內設機構、上下級檢察機關以及與法院的關系方面著手。一是檢察機關各部門要相互配合,發揮實效。二是上下兩級院要良性互動,形成合力。上下兩級院在辦理抗訴案件上,在是否抗訴、如何抗訴方面,上下互動,形成監督合力,上級院要對下級院的審判監督工作全面掌握,并強化指導以提高下級檢察機關的監督能力。三是橫向協調、關系融洽。正確處理檢法兩院的關系。四是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單獨設置刑事訴訟監督部門。監督與起訴的分立,一方面能夠增強隊伍,專人負責監督業務,提高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情況下,訴審關系會影響到監督業務的開展,公訴人員基于多種考慮,會為了維護訴審關系而降低監督的積極性,分立可以避免訴審關系對監督業務的不良影響。
三、結語
一起刑事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能起到提升正義、宏揚正氣、穩定社會的效果;反之,則對正義、民心、和諧、穩定和法治建設帶來極大的殺傷力。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格局,是適應新時代各項改革的必然要求,對保障刑事案件的公平公正處理、維護社會穩定和司法公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佳立.刑法.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
[2]胡勇.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的再定位與職能調整.法治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