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廣州大學生對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為進一步落實大學生醫保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廣州某學院的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大學生對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認知普遍偏低,參保行為與參保意愿有偏差。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除戶籍和政治面貌對大學生醫保政策認知具有顯著影響,其它個體差異對醫保政策認知不具有顯著影響。結論:提高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知更多需要醫保政策執行方案的優化以及加強政府機構在宣傳溝通中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 政策認知 醫保政策
作者簡介:藍怡霖,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公共管理碩士。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11
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其健康狀況、醫療保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舊有的公費醫療模式已無法有效保障大學生的醫療水平,醫療保障的矛盾逐漸顯現。為改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于2009年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 2011年)的通知》中提出把大學生群體全部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范圍,以減輕大學生的醫療經濟負擔,保障大學生的醫療權益。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知是醫保政策有效執行的前提條件,是全民醫保制度建立與運行的基礎。提高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知,使他們對醫保政策所帶來的權益保障有深入的了解,能夠減少醫保政策實施的阻力,并切實保障大學生的醫保權益。因此,筆者擬對廣州大學生的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提高參保率,有效保障大學生醫療保障權益提供參考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于2016年7月至8月考查了廣州某學院大學生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認知與參保現狀。本次調查采用電子問卷的方式進行樣本收集,樣本個體的選擇具有隨機性,共回收問卷425份。通過對回收的問卷審查后,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廢卷,最終得有效問卷399份,有效回收率為93.8%。
(二)方法
本次調查方法以問卷法為主,訪談法為輔。使用的問卷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編制。測量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測量賦值為:非常了解/非常同意=5、比較了解/比較同意=4、不確定=3、不太了解/不太同意=2、根本不了解/非常不同意=1。在正式使用調查前進行了預測試,對問卷測量部分進行了信度與效度的分析,其中針對了解程度、認同感測量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均大于0.96,斯皮爾曼相關系數范圍為0.805~0.932,說明該測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以及內容效度。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統計與分析,本次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為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方差檢驗。在問卷法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筆者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醫保政策認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參保動機等。
二、結果
(一)人口學特征
其中男性137人,女性262人;城市戶籍94人,農村戶籍305人;共青團員367人,中共黨員10人,群眾22人;理工科126人,文科242人;自述身體狀況健康的312人,一般81人,體弱27人。
(二)參保情況與參保意愿
本次調查表明大學生醫保參保情況良好,被調查的399名大學生中,291人購買了醫保,27人表示沒有購買,87人表示不確定自己是否購買了醫保。在291個購買了醫保的大學生中,163人表示是自愿購買,65人表示非自愿購買,63人表示不確定。
(三)認知度情況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對醫保政策各項目了解程度都偏低,基本處于不了解的狀態。表示不了解的調查比例達到總數的28%~36%,而表示了解的調查比例僅占8~18%。大學生對城鎮居民醫保待遇方面的內容了解甚低,基本不了解醫保能給自己帶來的權益保障及其使用流程。在對醫保政策內容不了解的情況下,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同度并不高,超過50%的被調查者對醫保政策的認同持不確定的態度。
(四)認同度情況
(五)影響大學生政策認知的個體差異分析
本次就大學生的性別、戶籍所在地、政治面貌、專業、身體狀況在了解程度以及認同程度上的差異進行了統計學上的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對醫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上,雖然性別、專業、身體狀況的個體特征差異群體在政策內容了解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戶籍所在地和政治面貌差異的群體在對醫保政策了解程度上的P值小于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存在顯著的差異。
從表4中可以看出各群體差異間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同感與個體特征差異沒有太大的關系。
三、現狀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醫保參保情況良好,但在政策認知層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學生的自愿參保意愿低于實際參保比例,實際行為與真實意愿之間存在落差;其次,大學生對醫保政策內容的了解程度總體偏低,基本處于不了解的狀態;最后,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同感不高,多處于表面認同或低認同狀態。在此調查基礎上,筆者對不同性質的大學生在醫保認知層面上的差異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個體性質不多,個體差異并不是引起大學生政策認知差異的主要因素。 自愿參保意愿低于實際參保比例也說明了大學生的主觀因素在他們的參保行為或是在醫保政策的認知過程中并非主導因素,在過往的一些調查中認為大學生對醫保認知存在問題與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關,但在此次調查通過SPSS處理數據后可以發現,雖然不同性質的大學生在醫保認知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存在統計學意義的維度不多,可見個體差異并不是引起大學生政策認知問題的主要因素。筆者就現狀的原因進行了探析可以發現相較于參保群體的主觀因素,外界環境的影響才是導致大學生對醫保政策認知低下的主要原因。通過對大學生的訪談可知他們對于醫保政策內容的了解程度偏低主要是由于醫保政策內容的宣傳工作缺失或未被落實;而參保意愿與實際參保行為之間的偏差說明了醫保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誘導或強制性購買,即政策執行方式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政策內部限制性
上述的政策認知現狀實際反映了由于醫保政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導致了大學生的對醫保政策的消極認知。公共政策作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政策能否有效地發揮其作用,除政策作用對象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取決于政策自身以及政策的相關執行機構。
首先,醫保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就缺乏對有效落實宣傳溝通工作的引導,對政策宣傳工作的要求缺乏明確性、權威性以及必要的強制性規定。筆者從各級政府部門發布的政策內容來看,主要側重在保險基金管理、參保繳費細則、保險待遇等工作的要求規定,較少對政策宣傳工作的有效落實做出具體的要求與規定。對醫保政策宣傳溝通工作執行命令的不明確性使得醫保政策執行機構猜測政策決策者的真正目的,從而根據自身的利益或需求出現表面執行的情況。
(二)各級執行力不足
各院校對醫保政策的執行力不足也是導致大學生對醫保政策出現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各院校作為教學部門,其人力物力主要集中在教學工作;落實參保登記繳費的工作只能讓二級學院在原有的人員上分配,因此大部分時候都是各班輔導員開展工作。輔導員在負責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只能完成具體的指標性工作,但與參保前期應有的宣傳工作則無暇兼顧。這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參保,但在真正需要使用的時候卻缺乏指導;這使得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同度下降,對醫保政策產生懷疑和排斥。
(三)傳統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因素
現階段大學生醫保政策的宣傳工作主要靠校內開展,社會各媒體對于大學生醫保政策相關信息缺乏關注與報道。社會大環境對醫保政策的忽視加上傳統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和熱情。相較于關注自身醫療保障權益,大學生更多關注自身發展以及未來就業等問題。
因此,要想提高大學生對醫保政策的認知度與參與度,首先必須優化醫保政策的執行方案設計,落實宣傳溝通工作的工作細則與評估標準,并提供適當的財政項目支持與人力支持已確保醫保宣傳溝通工作的落實。其次,應當加強政府在政策宣傳溝通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在政府門戶網站整合相關信息,提供溝通渠道;通過新聞媒體與網絡發布與解讀政策信息,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宣傳與解讀。而各高校也應當結合本校情況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有效協調醫保管理工作,實現醫保宣傳與解讀工作的規范化。最后,大學生醫保政策工作的落實需要全社會范圍的參與,要讓大學生及其家長意識到醫保政策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項,是國家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從而增加參保積極性并在需要時候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