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這段電影中的經典對白,似乎在2018年上半年演繹的格外真切,其表現就是不少省市對于“人才”表現出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的關注度和重視。
繼去年下半年不少二線城市紛紛推出人才招攬計劃之后,各地“搶人”的熱度一直延續到了2018年,并陸續有更多省市發布人才招攬計劃,刺激著人們的眼球。5月13日,海南省發布《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計劃到2025年實現“百萬人才進海南”目標。緊接著的5月16日,天津市對外公布了“海河英才”計劃,將落戶門檻放低到“40周歲以下本科學歷”,被網友冠以“直轄市最低落戶門檻”的稱號。天津市此舉也著實調動了廣大意向者的積極性。據新華網報道,在天津市發布“海河英才”計劃后的不到24小時里,就有30萬人辦理了落戶申請?!爸挥懈鼘捤?,沒有最寬松”,對于許多人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感覺。后續是否還會有更多省市加入到這場人才爭奪戰中,尚未可知。
各省市對于“人才”表現出的前所未有的熱情,竟有搶掉“畢業季”戲份之勢,讓以往每年的熱點話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似乎變得沒有存在感。用網友的話來說,“按這個搶人的節奏,感覺大學畢業生都有點不夠分了”。那么為何在當前這個時間點,不少省市紛紛開啟“搶人”模式呢?
新經濟凸顯“人才”地位
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在當今中國邁向“知識型”“創新型”經濟的過程中更加明顯。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交互作用愈發深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即將來臨,人才在經濟中所扮演的作用也愈發重要。所以無論是對于國家而言,還是對于各個省市而言,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也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相應也在迅速向前發展。城鎮放寬落戶門檻是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政策的要求。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了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于放寬落戶條件已經提出了清晰的要求。因此,各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在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重要舉措。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中國人力資源的日益緊缺,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也是本輪人才爭奪的重要原因。
人口紅利的消失不僅表現在中國僅有1.24%的人口生育率,也表現在正在老去的青壯年勞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86億人,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職業教育和大學擴招,青少年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這使得他們不愿意再從事農民工的工作,因此農民工數量的增長速度已經出現連續多年下滑的趨勢。截至2017年,我國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接近80%的水平,部分省市的錄取率更是超過了90%。另外每年還有六七百萬人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因此整個新生人口受教育的比例已經較高,對于從事農民工工作的熱情大大降低。
同時隨著農民工群體整體平均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更愿意留在本地區,就近務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從2011年開始,全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的增長速度就已經開始低于農民工整體數量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農民工的跨區域流動減少,那些依靠勞務輸入的省份,可能將會因此出現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的現象。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沿海制造業發達地區便經常出現“用工荒”的現象,同時人力資源的成本也越來越貴。以往在中國的各種資源中,人力資源經常扮演著“廉價”的角色,然而現在許多行業的主要成本便是人力成本支出。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今許多企業都在探索利用工業機器人、智能物聯網來替代人工,以降低人力成本支出。
一方面是“廉價”勞動力的減少,另一方面新畢業大學生的數量雖然連年上漲,但是相對于當前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而言還是略顯不足。
按照目前各大城市“搶人”的節奏,大學生很可能不夠用。當前大部分省市對于“人才”的定義都是以學歷為劃分標準,通常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且年齡不高于40或45周歲。以天津市為例,就是要求“40周歲以下的本科畢業生”。如果按照這個要求,假設本科學生的平均畢業年齡是22周歲,那么達到天津市落戶門檻的為2000年以來畢業的本科大學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以來的普通本專科畢業生總數約8000萬人,本科畢業生約占一半,在4000萬人左右。自2000年以來,研究生畢業人數大概在600萬人左右,考慮到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有很大的重疊部分,那么實際上能滿足當前各大城市落戶門檻要求的總人數大概只有4000萬人,而這部分人中很多都已經在城市中落戶,恐怕不會輕易變動。剩下的只有那些新近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才是各地區“人才”爭奪的重點對象,而新畢業的本科大學生每年只有四百萬人左右,面對蜂擁“搶人”的各個省市,怕是不夠分。
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在過去5年,我國人口結構中年齡在55—60歲之間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平均數為5.5%左右,按照這個比例未來5年我國平均每年將有約1500萬人進入老齡人口行列,從而退出勞動力市場。50—54歲之間人口占比接近7%,45—50歲之間人口占比接近9%,這意味未來15年步入老齡人口的數量會一年比一年大。相反,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低生育率,未來每年新步入社會的青年勞動力會越來越少。
從人口流向看“搶人”大戰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和《檢察風云》記者的統計測算,大致算出了2012年—2017年中國各省市人口凈流量情況,如圖所示。東南沿海省市普遍處于人口凈流入的狀態,其中廣東是最大的人口聚集地,遠超其他東南沿海省份,而流向廣東的人口又主要流向以深圳和廣州為核心的大城市圈。從這幅人口流向的地圖來看,一直雄踞中國各省GDP總量排行榜之首的廣東地區經濟上最具有活力,也是最能吸引人口流入的地區。隨著人口的匯聚和流入,廣東地區的經濟很大程度上又將得益于此,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尤其是聯系到2017年從國家層面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戰略決策,這一戰略規劃很可能將進一步促進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南方最重要的經濟核心。
從北方地區來看,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是人口凈流入地區,周邊的各個省份人口都處在凈流出的狀態。其中東北三省不僅人口凈流量為負,而且過去5年常住人口的增長量在全國也是處在墊底的位置,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東北經濟的衰退,因為已經留不住人了。而由于北京的競爭壓力大,準入限制多,天津分流北京人口,反而成為北方最大的人口凈流入地區。常住人口僅1500萬左右的天津在過去5年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近130萬人,成為全國第二多的人口凈流入地區。此次天津發布“海河英才”計劃之后,直接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在各招攬人才的地區中,受到的歡迎程度可能也是最高的。
內陸地區,中部地區的安徽和西部地區的四川、重慶成為了人口主要流入地區。安徽作為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緣優勢,與東部發達省份之間的經濟互動日益頻繁,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和城鎮化發展水平一直保持在較高位置。尤其是隨著高鐵交通網絡的建設和完善,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安徽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日益提高。在這一輪的人才爭奪中,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合肥市也積極參與,給錢給房給戶口,重點吸引創新創業型人才入駐。四川和重慶作為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對于人口的虹吸效應也相當明顯。成都在本輪人才爭奪中也給出了非常優惠的條件,同樣是給錢給房給戶口。
在本輪人才爭奪中的其他幾個熱點城市,如山東濟南、河南鄭州、陜西西安、湖北武漢、湖南長沙等基本上都處在人口外流的境地中。對于這些地區而言,爭奪“人才”一方面是由于產業轉型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人才是各地區經濟轉型中緊缺的資源;另一方面,人口紅利的消失對于這些地區的沖擊遠大于經濟發達地區和人口凈流入地區,所以對他們而言爭奪人才也是在爭奪人口。正如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孫志軍所說,武漢“留下百萬大學生”的政策不僅是人才戰略也是人口戰略,“要為武漢市贏得第二次人口紅利和第一次人才紅利。”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市加入人才、人口的爭奪戰之中,由于我國人力資源緊缺的現狀,這可能給那些原本無意爭奪的省市帶來焦慮,從而被迫加入這一輪的人才、人口爭奪之中,因為如果不加入戰局,原本流向本地區的人才、人口很可能會流失。這種省市之間人才爭奪的加劇最終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