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瑾 姚卓勻 廖瑛 李青峰 粟瑩
編者按:2018年5月16日,上海市政協召開“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專題協商會,會議圍繞2025年基本實現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建設目標,就發揮國際頂級賽事“溢出效應”、促進體育與各領域融合發展、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體育品牌、進一步加強和推進體教結合、提高青少年體育素養等提出建議。
※背景情況※
國務院46號文頒布后,上海市相應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指出了體育集聚融合的發展方向。2017年發布的《上海市體育產業集聚區布局規劃》(2017—2020)提出“到2020年,全市成功創建4-5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22個市級體育產業集聚區,40個以上區級體育產業集聚區”的規劃目標。英、美、德等國的體育產業早已走向集群化發展,美國充分利用差異化的自然資源形成多種地域性體育集聚區;英國于2004年提出體育集群規劃,以足球、高爾夫等賽事為核心打造出眾多特色鮮明的運動集聚區;德國的體育產業更是形成了三種集群發展方式,創新化的發展思路使得在高科技體育領域形成了極強的集群優勢。我國的24家特色體育小鎮、北京的八個體育集聚區以及江蘇的體育休閑圈等已經成為體育產業集聚發展的初探者。
※問題及分析※
上海市目前總體上形成了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體育服務業集聚,且各區均從自身資源條件出發進行產業定位:人口較集中且缺乏自然資源的中心城區,以發展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等業態為主;人口較分散且擁有一定自然資源的周邊城區,則以發展體育用品和體育旅游等業態為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上海體育產業集聚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
1. 集聚規劃起步較晚,總體未形成集聚規模?!渡虾J畜w育產業集聚區布局規劃》(2017—2020)出臺前,上海市的體育集聚格局并不十分明朗,當前體育賽事集群現象雖然較為顯著但增長點單一,主要體現在永久性賽事資源不足及本土品牌賽事相對缺乏。
2. 規劃推進主體缺失,配套政策體系不完善。雖然規劃文件由市體育局、發改委、規土局、旅游局聯合印發,但尚未組成實施規劃的組織機構主體,也尚未出臺規范引導集聚區的條例辦法,以及為集聚區建設排除障礙、跨界融合的配套政策。
3. 集聚區重基礎設施建設,輕平臺建設。體育產業集聚區不是做好體育基建和載體,就能讓體育企業、體育項目、體育人群自然匯聚,它的規?;沙掷m發展,需要以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為核心,融合各個相關行業共同構成,因此搭建服務于行業共性問題或者跨界融合問題的公共服務平臺,對于降低集聚區創新成本,提升溢出效應就非常重要,但目前這方面的平臺建設還不到位。
※建議※
為了加快《上海市體育產業集聚區布局規劃》(2017—2020)的落地實施,避免體育集聚區走入同質化建設的怪圈,真正建設出獨具特色的、有產業、有內容、有活力的體育產業集聚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成立規劃推進主體,完善政策配套。充分發揮現有的“上海市體育產業聯席會議”的工作機制,由市體育局協同發改委、規土局、旅游局、文創辦等相關部門,并與各區的相應部門建立協同機制,對各種掣肘因素進行統一協調和制定突破性的配套政策、設立發展專項資金等,由各區就建設市級和區級體育產業集聚區制定實施細則。
2. 各區盤點特色資源,打造個性化體育集聚區。由各區排摸已有的體育企業、機構、人物、項目等各類體育產業資源,以及生態、文化、自然、優勢產業、載體空間、節慶活動等優勢資源,以此為基礎制定區別于其他區的差異化發展的體育產業集聚區建設計劃,市體育局協同相關委辦及各區確定每年度具有重大引領性和示范性的項目。
3. 對接現有產業載體,主動整合或積極被整合。由市區兩級政府協調不同產業載體運營主體開展跨界合作。例如在現有的文創園區、科技園區、公共文化設施、商業中心、旅游度假區、自然景區、特色小鎮等空間載體和產業基礎上,新增體育配套設施和休閑體驗,調整業態布局定位、加強體育融合要素,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供體育及相關產業公共技術和營銷推廣支撐等,吸引體育和相關企業入駐,形成文創、科技、旅游、商貿與體育相關產業的規模集合優勢,打造以體育產業為核心的現代都市產業園區、體育旅游度假區、體育主題樂園等體育產業集聚區。
4. 搭建體育跨界平臺,形成集群化網絡。在集聚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相關行業公共服務平臺,例如上海創意設計服務平臺,上?;ヂ摼W信息服務平臺等,為集聚區內的體育企業建立與時尚設計、科技創新、新媒體營銷等機構開展聯合研發、設計、推廣、對話、傳播的通道,從而形成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集聚區和集群化網絡。體育企業與創新設計企業、國內外設計師、知名媒體人、政府行業機構和學術界聯合,探究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