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上海市委
※背景情況※
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出,上海將圍繞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體育賽事之都、國內外重要的體育資源配置中心、充滿活力的體育科技創新平臺。
※問題及分析※
近幾年,上海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集聚開始顯現。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總體規模和對上海經濟發展貢獻偏小。與發達國家相比,體育產業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還偏小,所占比重偏低。2016年上海體育產業總產出1045.87億元,較上年增加135.74億元,占2016年上海GDP比重的1.5%。
2. 政府職能部門設置、產業政策制定還需完善。市體育局未設產業處,職能合并在計財處,人員投入少;由28家委辦組成的上海市體育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尚未有效運作,缺乏落實推進主體;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實施細則、行動計劃、專項資金、引導基金、服務平臺等配套體系還需完善。
3. 專業協會的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及信息化建設較薄弱。各個行業協會人員老化,管理模式陳舊,產業類的公共服務平臺缺乏,與其他行業合作交流和互動較少,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較少。
4. 體育產品及服務留于傳統,時尚創意及科技創新技術未充分運用,難以滿足消費需求。體育用品是消費市場的主體,而現有的體育用品及裝備生產制造與時尚設計、科技創新、新媒體營銷缺乏有效對接機制。
5. 上海體育場館空間與旅游空間之間的轉化和融合尚待提高。上海標志性的體育場館以單一的賽事功能為主,發掘旅游功能滯后,賽事型和參與型體育旅游發展較快,觀光型體育旅游發展較慢。
6. 復合型體育人才缺乏。現有人才培養體系中,體育專業人才較多,跨界融合較少,特別是產業研究,旅游、傳媒、文化創意設計等人才進入體育行業領域較少,較大程度阻礙產業快速發展。
※建議※
國際大都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經驗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高度重視體育產業,通過稅收等政策促進產業有序發展。二是跨部門聯動,完善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機制。三是發揮體育行業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四是整合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體育產業集聚區。五是強調科技創新驅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借鑒國際大都市體育產業發展經驗,對深化上海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 發揮上海市體育產業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完善組織構架,協調推進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現有“上海市體育產業聯席會議”的工作機制,設辦公室作為常設部門來協調推進體育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開展政策、資金、平臺、協會等跨行業資源的整合,加強政策合力;建議體育局增設產業處,配備一定人員編制來推進各項工作,引導和規范體育制造業轉型、體育服務業升級、體育集聚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
2. 制定產業發展和資金扶持政策以及相關實施意見。在排摸上海體育產業的家底、做好統計的基礎上,制定產業融合發展專項政策,落實配套保障,協調建立上海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上海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對體育產業扶持及投入力度。
3. 注重產業集聚發展的機制建設和模式創新。在實施和推進《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以及《上海市體育產業集聚區布局規劃》(2017—2020)中,利用現有的文化創意園區,旅游景區,科技園區,通過完善配套設施、新增體育體驗功能、健全公共服務、提供體育及相關產業合作研發和營銷推廣支撐等疊加體育產業要素,形成特色集聚;在大型體育場館設施、體育公共空間、體育賽事場地等融入文創、時尚、音樂、演藝、科技、美食、游樂等要素,構建體育服務鏈,打造體育消費綜合體。
4. 組建跨產業行業協會聯盟。提升現有體育行業協會的產業服務功能,組建與旅游、文創、科技、傳媒等行業協會的新興業態聯盟,例如休閑體育產業聯盟,文體科技聯盟,智慧體育聯盟,整合行業資源共同搭建產業融合的公共服務平臺。同時開展新興領域信息發布、合作研發、產業趨勢研究、國際交流、市場推廣等工作。
5. 注重體育產品的創意設計和科技研發,利用大數據分析,把脈體育消費新業態。加強體育生產、服務與文化創意設計的對接,通過新材料新工藝運用、功能設計、服務設計等開發出引領體育消費市場的新產品和服務;關注科技研發成果在體育行業的運用,既創造出“黑科技”產品服務于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又挖掘出新消費滿足大眾健身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建立體育經濟與消費數據庫,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挖掘技術,追蹤當下體育消費的熱點和行業發展態勢,定期出版體育產業發展報告,引導消費和投資。
6. 完善培訓體系,培育跨界人才。設立運動員職業轉型培訓基地,調整運動員職業轉型的培訓課程體系,結合當今時尚消費需求和發展,增加營銷推廣、互聯網經濟、媒體傳播、經紀公關、體育旅游開發等內容,培養跨界人才,對優秀學員提供就業或創業支持;在運動員文化教育中,納入適應新經濟形式下的運動員個人品牌打造課程,提升運動員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