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7萬多人流落他鄉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并引發海嘯,重創日本東北部地區,造成15895人遇難,2539人失蹤。據日本復興廳統計,大地震后一度有約47萬人外出避難,直到現在依然有73349人無法返回故鄉,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日本政府震后曾投入巨額資金以重建遭海嘯毀壞的街區,然而不少地方有可能因人口回歸數量過低而成為“空城”。在災區民眾的不懈努力下,宮城縣、巖手縣和福島縣的災后恢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與地震前相比,5個沿海市町村人口減少了17萬以上。
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水灌入發生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后遭遇爆炸和堆芯熔毀,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之一。
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不久前在東京表示,核事故帶來的多重災害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盡管福島縣很多地區逐漸解除了禁入令,災區面積在全縣土地占比從當初的12%減少到目前的約3%,然而居民返鄉比例依然很低。尤其在一些解除禁入令不久的地區,返鄉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早已在異鄉開始新生活,難以回歸故里。不少有孩子的家庭更是不愿意重返家鄉,今年春天福島縣有9個市町村的中小學開始重新上課,然而上學的孩子還不及地震發生前的10%。
據日本《每日新聞》3月22日報道,現在出現放射性銫超標的食品數量已降低至2%以下,污染食品基本沒有流入市場。然而野生動物體內中所含放射性銫濃度并未有明顯降低。究其原因,在于事故點周邊森林并未進行清除污染作業,身處其中的野生動物在食用高度污染的菌類和野菜后,受污染的程度自然很難降低。為此,研究人員今后將對野生動物肉及菌類中放射性銫含量進行重點排查。日本政府對肉質污染程度居高不下的10個縣采取禁止全縣或禁止縣內部分地域加工售賣野味的措施。但對于6個將野味產業化的縣,政府則適當調整政策,要求其必須將野生動物進行整頭檢驗,查明未污染后方可上市。
政府必須承擔責任
資料顯示,核災難后,集體起訴日本政府和東電的訴訟案至少31起,原告人數超過1.2萬人,分成30場官司在全國各縣審訊。原告與被告的分歧在于,一是以當年的科學水準,能否預見15.7米高的大規模海嘯,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事故發生。二是東電基于國家準則實行的賠償標準,是否合適。究竟是政府和東電均須負責,還是僅由東電負責,不同的法院給出了各自的答案。在目前判決的4起福島核事故訴訟案中,除了去年9月千葉地方法院做出的判決僅僅勒令東電賠償之外,其余的3起都同時認定政府和東電都負有責任。
案例一
去年3月17日,群馬縣前橋地方法院第一個對福島核事故集體訴訟案做出判決。從核電事故避難區域及福島縣其他地區前往群馬縣避難的137人以失去生活基礎和飽受精神痛苦為由,狀告政府和東電,要求賠償每人1100萬日元,總額約達15億日元。3月17日,前橋地方法院審判長原道子在判決中指出,東電采取對策并不困難,只要將緊急備用發電機設置在廠房的較高樓層等即可。判決中稱東電將經濟合理性放在安全性之前,“尤其需予以譴責”,應成為增加精神損失賠償的主要原因。作為政府,2007年8月就認識到東電難以自發采取應對海嘯的對策,本該基于監管權限讓其采取對策但卻懈怠,指出“明顯缺乏合理性,存在違法”。法院因此認定政府和東電負有責任,責令被告方支付3855萬日元的賠償金。
原告包括原居住在疏散指示區域的76名居民和區域外主動疏散的61人。區域內有19名居民獲賠,每人75萬~350萬日元,區域外有43人獲賠,每人7萬~73萬日元。原告方律師團指出:“在圍繞核電站海嘯對策的訴訟中,認定政府和東電存在過失尚屬首次。對政府賠償責任的認定具有重大意義,預計將對其他判決帶來影響。”
案例二
2013年3月11日福島核事故兩周年時,福島縣和附近的宮城、茨城、栃木三縣的災民一起,把日本政府和東電告上了法庭。原告團要求福島地方法院判定政府和東電在福島核事故中負有責任,要求“恢復當地生活環境”,并賠償生活及精神損失共計160億日元。原告團最初只有800人,后來經過4次提訴發展到現在的近4000名,成為日本最大規模的一起福島核事故集體訴訟。對原告團來說,訴訟比想象中還要漫長,而支撐他們的信念,就是讓日本政府和東電承認責任,讓福島的悲劇不再重演。
去年10月10日,福島地方法院認定,政府和東電本來能夠預見自然災害的發生,并能采取措施避免事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終判決兩者向原告中的2900余人支付5億日元的賠償金,其中政府承擔一半。不過法院駁回了原告方要求“恢復當地生活環境”的要求。
分析人士稱,雖然法院并未支持當地民眾的全部賠償請求,但判決再次明確了日本政府在事故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敦促政府加速承擔起災后重建的工作。
案例三
今年3月15日京都法院審判的福島核事故訴訟案由在京都避難的174個災民集體起訴,他們原先居住在福島縣和茨城縣等地,輻射泄漏事故迫使他們離開家鄉,精神飽受折磨。他們要求政府和東電賠償總額8.4億日元,折合每名原告約550萬日元。
由于核事故訴訟案這類官司需要科學根據,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因此法庭審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審判過程中,雙方圍繞日本政府和東電能否在事前預測地震帶來大規模海嘯進行爭辯。被告方堅持認為,以當年的科學水準無法預見15.7米高的大規模海嘯會發生,無須為事故負責。但是法官淺見宣指出,日本政府和東電必須承擔責任,因為政府的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早在2002年7月曾發布一份有關地震的長期評估報告,預測今后30年內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海溝周邊區域發生8級地震、進而觸發海嘯的可能性達到20%,如果政府和東電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就能防止事故發生。
京都法院發言人稱,在原告中,有110人的索賠請求獲得法院支持,政府要負責的賠償金額約1.1億日元。另外64名原告蒙受的損失沒有獲得認可,原告律師團表示:“這是令人意外和遺憾的,當事人將會提出上訴?!毙泻?,原告律師團在京都地方法院前拉出“部分勝訴”“第三次認定政府責任”條幅,眾多在法院外等候的支持者一齊鼓掌慶祝。
東電高管拒絕認罪
去年6月30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對東電公司前董事長勝俁恒久、前副社長武黑一郎和前副社長武藤榮進行首次公審。這3人被控玩忽職守以致2011年福島核事故中多人死傷。
自2012年以來,福島民眾一直尋求對超過50人追究刑事責任,迄今只有上述3名東電前高管受到指控。這是福島核事故以來首次有相關責任人面臨刑事指控,公審受到日本社會高度關注。不過,他們當庭拒絕認罪。在公審陳詞時,現年77歲的勝俁恒久做出道歉,但主張自身無罪,強調“不可能預見事故發生”,71歲的武黑一郎和67歲的武藤榮也對所受指控加以否認。目前該案仍在審理過程中。
這起案件的最大爭議點在于,3名被告能否預見大海嘯來襲的危險并避免事故發生。在公審期間,控方律師援引調查稱,東電子公司曾于2008年3月提供一份海嘯預測數據,表明如果在福島縣近海發生類似1896年明治三陸地震的8.2級地震,那么核電站廠區南側將遭到最高15.7米的海嘯襲擊。2008年4月,東電子公司向東電遞交一份整改建議,其中包括“在反應堆廠房所在的10米高的地基上設置高10米的防波堤”,但是沒有被東電采納。
此外,2009年2月擔任原子能設備管理部部長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前站長吉田昌郎曾在一次會議上提醒,“有可能發生14米高的海嘯”。勝俁恒久等3人均出席那次會議,但事后并未采取整改行動。
據檢方人士透露,此前曾兩次對三人作出不予起訴的決定,是由于2008年東電子公司提議修筑防波堤是在廠區南側,而2011年大海嘯從廠區東側襲來。檢方據此認為,即使當時東電公司采納整改提議,也無法避免福島核事故。后來,在民間團體的推動下,三人受到強制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