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皛瑋 魏來
內容提要:唐貢荔枝的來源自古眾說紛紜,主要的兩種觀點是“蜀地貢”和“嶺南貢”,唐人多從“嶺南貢”之說,宋人則以“巴蜀貢”可信,根據唐代詔令等史料佐證,可明證唐貢荔枝取自巴蜀。
關鍵詞:荔枝;唐國史補;荔枝圖;唐大詔令集;東川
一、唐貢荔枝貢地爭議
在將荔枝作為貢品的朝代中,當以唐貢荔枝為我們所熟知,這與唐代詩人杜牧針對楊貴妃驕奢淫逸生活所作的《過華清宮》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分不開?!缎绿茣酚涊d“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唐玄宗為取悅楊貴妃專門置專騎傳送,但未指出歲貢荔枝究竟取于何地。但在《新唐書·卷二十二》又如此記載:“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钡宋闹兄徽f荔枝來自南方,而南方指長安以南還是南海(今嶺南地區),則未明確,于是各種產地說風靡于世,使唐天寶荔枝貢取于何處竟成為懸案。
二、荔枝“嶺南貢”辨析
今人多以《唐國史補》、杜甫、鮑防等與楊貴妃同時代的人所述來作為荔枝“嶺南貢”的依據。《唐國史補·上卷》所言“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而敗。后人皆不知之也。”這里的后人皆不知之顯然不是不知道荔枝盛夏而熟,容易腐敗的事實,而是不知道楊貴妃置專騎送荔枝來滿足自己的吃貨本性。《通鑒》記“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當是脫胎于《唐國史補》,看似坐實“嶺南貢”之說。清人編篡《四庫全書》將《唐國史補》歸為小說類,其中道聽途說鄉野趣事甚多,故其可信程度較低,但自此以后,楊貴妃嗜荔枝的說法便逐漸傳開,此后的著作如正史、野史筆記類都言楊貴妃嗜荔枝,故唐貢荔枝“嶺南貢”當自此始。
有人舉杜子美的《病橘》來證明“嶺南貢”確有其事:“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蟲,采掇爽其宜。紛然不適口,豈只存其皮。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風吹。嘗聞蓬萊殿,羅列瀟湘姿。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汝病是天意,吾諗罪有司。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庇绕涫恰皯浳裟虾J梗简v獻荔支”讓人誤以為是當時南海獻荔枝,其實仔細推敲,則應是借用永元年間獻荔枝故事。首先,廣州改南??な翘鞂氃晔拢窌o記載嶺南經略討擊使進獻荔枝事跡。其二即便奔騰進荔枝也無法保持新鮮,戎州比嶺南至長安至少近千余里,都只能進獻荔枝煎,由此可見,嶺南所進鮮荔枝當存疑。其三是杜詩向來喜歡用典諷諫,《病橘》一詩是作于上元二年諷諫唐肅宗停止貢橘之事,當多以借漢朝年間事更為可信。其四是《西京雜記》曾記載南越趙陀在漢高祖時期進獻過鮫魚、荔枝,南越在漢初實為獨立王國,用“使”表達兩者關系更為恰當。
有人引杜甫所作《解悶》詩句“炎方每續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和唐天寶末年進士鮑防《雜感詩》:“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皆過林邑山”來證荔枝為“嶺南貢”。先辨杜甫詩《解悶》,解悶詩共十二首,現摘錄其相關兩首“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顯然可以發現第一首是附會之句,不能證明荔枝來自南海,此詩倒說明至少唐玄宗就有的荔枝貢到唐肅宗、代宗時依然沒有停止。那么第二首同樣也說明杜甫在京城見到的荔枝是無顏色,很有可能是荔枝煎,或者已經腐敗,當然,《新唐書》已經記載戎州土貢是荔枝煎,故而杜甫在京城見到的荔枝是荔枝煎,而不是鮮荔枝,所以他到了瀘戎采摘荔枝后,才能寫出“紅顆酸甜只自知”的感覺,并以《解悶》題之。
三、唐貢荔枝實巴蜀
前人認為荔枝出于巴蜀,除開基于距離的原因,還有就是時人記載川渝荔枝的資料頗豐,白居易就曾作《荔枝圖》向朝中親友介紹荔枝的特點:“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辈⑻岬健叭綦x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此句多被作為今人以為宋人認為唐貢荔枝取巴蜀的根據,另有人取《元氏長慶集》“臣伏見元和十四年,先皇帝特詔荊南,令貢荔枝”作為佐證,唐代荊南節度史的確管轄過涪州,但這只能證明唐元和年間的荔枝是巴蜀進貢,不過“陛下即位後,以其遠物勞人,只令一度進送,充獻景靈,自此停進,當時書之史策,以為美談,唐貢荔枝“巴蜀貢”使命看似很短。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唐大詔令集·卷八十六》明確記載唐懿宗詔令:“東川每年進蜜浸荔枝,道路遙遠,勞費至多,自今已后,宜令停進。布告中外,稱朕意焉?!?,而《文苑英華·卷四百四十一·?理囚徒量移左降官等徳音》也載“東川每年進蜜浸荔枝,道路遙遠,勞費至多,自今已后,宜令停進。布告中外,稱朕意焉。主者施行?!辈r間精確到了咸通八年五月十八日,顯然有檔案可證,唐至德二年置東川節度使,自此東川轄地多有變動,轄區大抵為重慶大部和四川東部,若是少量進貢,唐懿宗不至于在結尾處特書停進荔枝。
綜上,從元稹記載元和十四年詔令荊南進荔枝和咸通八年的詔令東川停進荔枝來看,巴蜀地區在唐代的確是荔枝進貢的主要源地。
作者簡介:付皛瑋 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四川萬源,出生年月:1992年9月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魏來 性別:女民族:漢族 籍貫:四川達州 出生年月:1993年5月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