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椰風
《弇山堂別集》是王世貞追憶古賢、效仿《史記》而作,其言:“愚故欲法司馬氏……愚且愿為之執鞭,而終其身也。”陳文燭認為其“以意師之”。而明代記史制度之弊,亦讓其致力于將《別集》寫成“‘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之作”。又于《藝苑卮言》言:“天地間無非史而已。”換言之,其不僅繼承《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學批評精神,而且秉承以天地為史的泛史觀,如此成就“明一代之實錄”的美譽。“不虛美、不隱惡”,言明其實錄追求“真”,極力實現“明代官史弱、野史盛的混亂”局面的補正。在泛史觀指導下,《別集》廣羅地“包含大量正史體例無法包容的細大不捐的各類史事”,成為明代史料的巨大淵藪,作為備用儲材較好地滿足現代學術各種不同層面研究的需求。因此,《別集》的重新整理和進一步修正,可謂是極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閱讀和使用,對王世貞研究、明代史實乃至相關領域的研究都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義!
然而,《別集》整理難度相當大,簡述以下三難:
“其他有所聞見,偶書之赫蹄,以數甓貯藏”。“在那‘數甓之中,有著不同時期通過不同渠道得來的史料,這些史料本身也需要不斷更新,涉及的人物、官職也存在變量”。此其一。其二,由于其泛史觀,讓該書記錄材料極為廣泛,內容包括奇事異典、宗親世系、職官履歷、親征巡幸、賞賚、科考等諸方面。加之以“國史、家史、野史三類兼用之結構”,史料來源駁雜,難以考鏡源流。其三,《別集》文獻系統復雜,版本多,校勘難度大。
因此,若整理者稍有不慎,極易致誤。整理者在做好充分的學術準備和構建適當的校點體例的基礎上,以認真求實的態度,歷經6年的艱辛,最終完成了這部頗受學界認可的新校點本。詹福瑞贊揚道:“比之30年前的舊版無論版本多樣、參考書的豐富和校點的精細都有進步,為讀者提供了水平更上乘的優秀讀本。”
版本系統梳理到位,底本選擇恰當
《別集》版本較多,加上各種單行本,源流關系相對復雜。校點《別集》的前提是底本選擇,為了窮盡性收集版本,專家組除訪問全國各大圖書館,還遠赴美、日、英、韓等海外圖書館收集資料。經專家組認定,《別集》現存版本為:翁良瑜雨金堂刊本、雨金堂本加陳序印本、雨金堂本挖改本、重刻本、四庫全書本、廣雅書局本、中華書局本。其中前四個版本皆為明萬歷刻本,四庫本與廣雅書局本為清刻本,中華書局本為魏連科完成的現代點校本。
在版本系統梳理方面,呂浩《〈弇山堂別集〉成書與版本考》一文中進行了縝密論證,最終認定翁良瑜雨金堂刊本為初刊本,概要如下:
專家組通過各個圖書館版本的對比發現,國家圖書館藏書與南京圖書館館藏書在版式、字形及邊欄斷線等細節都別無二致,只是國圖藏書僅《小序》一篇,而南圖藏書多了一篇陳文燭序,為雙序本。據《別集》內容,其刊刻時間下限大致為萬歷十八年上半年。陳序則大致完成于萬歷十八年歲末,所以陳序系后增入。除南圖藏書(加陳序印本)外,國圖還藏有個殘本,與初刊本相比,其小序一些明確信息被模糊化,如初刊本中“梓人翁生見而異之”,被模糊為“乃好事者見而異之”。
蔡朝光刻本也頗具迷惑性。其末尾牌記曰:“大明萬歷庚寅孟冬穀旦金陵鐫行。”萬歷庚寅即萬歷十八年。經專家考據,這兩個版本具有明顯的修改與傳承關系,蔡本的鐫刻字形風格、局部內容與翁本頗為不同,但在整體內容、分卷以及避諱、空字等形式上頗為相同。《別集》校點專家經細致例舉,說明挖改本與蔡本的傳承關系,得出牌記系偽托的結論,進而確定翁本為初刊本。
因此,以翁本為底本頗為恰當,因為初刊本較好地保存了《別集》原貌,且具有“諸本皆誤而此本不誤的優勢”。所以說,上海古籍整理本的底本選擇尤為慎重!
校勘存原求真,多種校法并用
《別集》新校本以翁本為底本,以萬歷庚寅本、廣雅本等為校本,以《鳳洲筆記》《弇州史料》《古今萬姓統譜》以及《四部稿》《續稿》相關篇目為參校本。以初刊本為底本,盡可能地保存原貌。但哪怕是初刊本,也存在校刻不精的問題,魚豕衍脫之誤亦難以避免。因此新校本在校勘過程中,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優勢,實現窮盡式資料收集,以提高校勘準確率。所以,與1985年中華書局本相比,僅注釋條目便增加了近兩千條。且如此多的校記仍以存原求真、校列異同、條目精練、文字規范為原則,在尊重底本的基礎上,嚴格把握校改和存按的分寸,最終實現了校勘記簡明扼要,絕無疏略失校的忽漏。
新校點本校勘的處置,首先“確定凡改動明本文字者,除體例規定可以徑改者外,一律出校勘記給予交待”。
其次,綜合運用對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通過多種校法并用,既保存原貌,又實現校正。如《別集》卷19的校勘。王世貞云:“古今奇姓……今于凌氏所記,拾本朝之可知者,更志一二,以俟增訂。”此言明該部分資料的來源,其點校必定離不開凌迪知《古今萬姓統譜》。新校本據《古今萬姓統譜》等文獻,僅卷十九就出校記173處條,充分保障新校本文本可靠性。例如魏本中“弓:江浦人御史元同,長安人博士恕。清:交阯人邵武令蠡”,乍眼一看能讀通,但深入研究,便發現其人難以尋覓。與《古今萬姓統譜》比對發現,此句不僅句讀失校,且在“長安人博士恕、清處,疑有脫訛”。“據《古今萬姓統譜》卷一,元有同恕,奉元人,拜集賢學士。明有同清,長安人,永樂中舉人,授翰林五經博士。”所以,其句讀應為:“弓:江涌人御更元,同:長安人博王恕、清,交阯人邵武令蠡。”由此說明句讀之關鍵,稍有不同,表意則大相徑庭。
新校本還系統地運用內校,多處實現匡謬正誤。“《別集》內容多有前后重復者,如《賞賚考》《謚法考》等往往與前些卷內容相重,給內校提供了便利。”例如,“虞懷王雄煐”,新校點本校記為:“‘雄煐,本書卷70《謚例議·一字謚》作‘雄英,《明史》卷118《諸王傳三》同,當據改。”此例為《別集》33卷《親王》表之首,而在《別集》卷70記載此親王之謚號。對比發現,兩者記載有所出入,存在異文,再通過其他參校資料,最終校正訛失。因此,內校的使用,亦提高了校勘精細化程度。
體例明確,校記得當
新校點本為了盡量實現“存原”,做到了“可改可不改者,不改;無確證、力證者,不改”,但又要“在作者沒有特別用意的情況下,異體字與俗體字按《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規定,徑改為通行正體字,不須出校”。這看似矛盾的做法,體現了專家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務實態度與學術靈活。例如,“乞加脩理”。魏本對 “脩”予以保留。然而,盡管“修”與“脩”為異體字,但兩者在使用上還是各有偏重。《說文解字》中“修”為“修,飾也,從彡,攸聲”;“脩”則是“脩,脯也,從肉,攸聲”。所以,就“修理、修繕”等義項而言,比之于“脩”,使用“修”更準確。因此,涉及到這部分,新校本的“脩”皆改為“修”,以更好地表詞達意。當然,并非盲目全改,對于表“干肉、束脩”等義項,仍使用“脩”。同時,新校本在牽涉到具體的人名、地名等問題上,為免導致誤解,保持原樣。換言之,當“脩”出現在人名、地名等情況下不改。
但對于在意義上多重合的異體字而言,可改可不改則不改,盡量保留古書原貌。例如,《諸王公主初定歲祿》:“馬疋草料月支五十匹。”“疋”“匹”互為異體字,新校本未改,更好地“存原”。
除了異體字多不出校記外,“顯著的版刻錯字,如‘己‘已‘巳等,直接更正,不出校”。這都屬于古籍整理中形近字誤而可以徑改的范圍,不會引起太多歧義。還有,針對“底本不誤而他本有誤者”,亦不須出校。這些舉措都大大減少了學術價值不高的校記數量,確保校記的高質量。
其校對嚴謹縝密,從新校本的校勘記中,可以窺見。校勘記不僅標明版本間字句的差異,而且有詳細考證。如新校本卷19中,對“泰安訓導謙,獻”該句給出校記:“此處疑有脫訛,據《古今萬姓統譜》卷十七,明有臺謙、臺獻,前者永樂中諸城縣貢士,任訓導,后者泰安人,成化中直隸清河縣訓導。”溯源原文獻,依據較有說服力,而“疑”字則凸顯專家們審慎的治學態度。如此扼要的校記在新校本中比比皆是。正是憑借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專家們實現了校記的精細化處理,完成了一部精校本。
句讀準確,標點規范
作為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不僅著作宏富,且語言奇古,整理難度大,正是如此,至今未見王世貞全集文獻整理成果問世。《別集》又有大量的人名、族名、官名、典章制度、外域風物等專門名詞,句讀與校勘難度更加大,不慎則易錯。如“倒掛鴕鳥”,魏本未處理。然倒掛是一種小鳥名,宋代朱彧《萍洲可談》言:“海南諸國有倒掛雀,夜則倒懸其身。”駝鳥則是另一種鳥,《正字通》:“有鳥如馬駒,故名駝鳥。”魏本因不知“倒掛”鳥而誤將其歸屬“駝鳥”類。據猜測,駝鳥無“倒掛駝鳥”名稱,又因其為鳥類,便誤改為“鴕鳥”。新校本不誤。
《別集》涉及明代諸多朝廷史事,必定涉及明代行政制度、官員職稱、帝王詔令、群臣奏議等諸多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大都牽扯到諸多專名,因此點校易出錯。如《出將入相》中關于“落致仕”的斷句。魏本句讀為“致仕后落,致仕復出”,新校本則句讀為“致仕,后落致仕,復出”。魏本斷句讓讀者易產生其他的語義聯想,甚至可能會理解成其家道中落,不得不去復出謀生。然而,經專家考證,官員致仕后又重被起用,稱為“落致仕”。前者落魄,后者榮耀,兩者意義相去甚遠。如今新校本對于“落致仕”的準確解讀和句讀標識,讓文意更為通暢。
以上所述,只是顯示新校本整理者所做出的努力與達到的學術高度。社會科學報評價:“《弇山堂別集》的校點,在世界范圍采書、多層次審核、主編把關、出版社同步攜作基礎上,歷時五年,以底本好、校本全、參考文獻豐富、校勘標點精細見長,其糾正原版失校1500多處,標點錯誤180多處,人名、地名、職官名等錯誤若干,將《弇山堂別集》校點的學術水平提升至一個嶄新的高度。”
當然,不須回避的是,這個整理本也有個別遺憾之處。在《校勘說明》部分提到中華書局點校本時把出版時間誤作1983年(應是1985年)。校勘記部分用到《四庫》本處較多,鑒于學者們對《四庫全書》的印象,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若能以《四庫》本為線索,進一步廣泛運用古籍資料來替換《四庫》資料,應該會更加完美。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漢語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