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于對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培養的需要,在分析對聯仿寫大背景的基礎上,提出基于教材的對聯仿寫教學的四種方法,以此讓課堂教學煥發新意。
關鍵詞:教材;對聯仿寫;煥發新意
一、基于教材的對聯仿寫背景
對聯,俗稱對子、楹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它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言簡意深;它利用漢字特征書寫,與書法完美結合,蘊含著傳統的“太極生兩儀”的深層文化心理和哲學淵源,是中華民族絢爛多彩文化的藝術獨創。對聯作為一種習俗,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1]對聯仿寫體現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考察,直接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對聯仿寫,是對語言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的綜合考查,它貼近生活,實用性強,是學生語言知識、文學素養和思想積淀的綜合表現。
現階段,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不足,出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有必要展開基于教材的對聯仿寫教學。從考情來看,對聯仿寫題目較靈活,學生很難在答題時得到高分。通常情況下對聯仿寫題目要求從指定篇目、人名、物名或地名中提煉組織意蘊相通、對仗工整的句子作對,要求學生溝通聯想想象,描摹情狀意境,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拓展有很高要求。從學情來看,學生接觸對聯仿寫的機會不多,仿寫不理想。而平常訓練和考試中常出現以下情況:不解主旨,偏離話題;忽略形式,結構不一;語言不佳,修辭不符;形似非神似,意旨不高。因而,加強對聯仿寫教學,對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落實高考考點有重要意義。對聯仿寫題目作為《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的考點[2],在新高考形式下備受關注。從教材來看,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的課文都是可利用的資源,把對聯仿寫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行性大,操作性強。對聯仿寫能激發學生創作欲望,調動其展開想象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其學習動力。這種教學追求形神兼備、創新出彩,能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才華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二、怎樣讓對聯仿寫教學煥發新意
基于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筆者提出如下讓對聯仿寫教學煥發新意的可行方法:
(一)撮合語言,配成眷屬
作為考評和鍛煉之法,前人非常重視。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說,對聯仿寫實際是“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3]。他把對聯仿寫比喻配成眷屬,由這一半,去尋找與之相配的另一半,形象而貼切?!兑捉洝で分姓f:“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4]文中所談的是古人為文的各從其類之法,其中所含二元對稱互補的作對原則,對高中生對聯仿寫有啟發意義。
基于教材的對聯仿寫,在認清文章特點、把握情感主旨的情況下,因文成聯。
對情景交融的文章,抓住“景”和“情”兩點仿寫。例如《琵琶行》,按上聯寫景,下聯抒情來寫。如上聯“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下聯“楓葉四弦秋,悵觸天涯遷謫恨”。如上聯“大弦嘈嘈,訴說天下悲憤事”,下聯“小弦切切,傾吐天涯淪落情”。再如上聯“潯陽江水,倡女撥弦泣身世”,下聯“冷月岸邊,騷人吟詩訴謫情”。
對運用對比說理或敘議結合的文章,可從對比和敘議入手仿寫。以《六國論》為例,對比點很多,可就地取材,撮合成對。對秦滅亡的原因,從自身來看,寫成“六國破滅八荒來朝;一夫作難七廟盡隳”;對秦皇和匹夫的行為的感慨,寫成“欲萬世而家天下,秦皇何其愚也;將黔首以族強秦,匹夫不亦雄哉”;用秦王和項羽敗亡的原因進行對比,寫成“秦始皇仁義不施亡國家;楚霸王剛愎自用失天下”。挖掘出這些對比的內容,對聯仿寫就有了絕佳的素材。
對情節豐富且敘事性強的史記類文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從環境描寫、情節故事、人物表現等方面考慮對舉并列,即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梢哉埻瑢W們課堂合作完成《燭之武退秦師》對聯仿寫:“晉圍秦隨佚狐慧眼識老臣, ”。通過分析,指導學生從環境、人物、事件三點思考,引導學生從燭之武或鄭莊公入手,與上聯一一對應。再如,完成“鄭莊公勇于認錯求賢臣, ”,指導學生從燭之武或佚之狐入手,逐次對照。幾幅對聯下來,學生對文章的脈絡思路清晰了,對人物性格也一目了然。
(二)騰挪空間,放大價值
有些文章如《阿房宮賦》《赤壁賦》《滕王閣序》等,文中大量使用對偶句,形式工整,文采卓然,蘊意豐富,大致屬于對聯的“寬對”。教師可通過指導誦讀體會情感聲律之美,在此基礎上,進行對聯仿寫,對原文進行適當改造。形式上由“寬對”改成“工對”、拉長或者縮短、調整語序等,通過騰挪空間,理解蘊意,使學生體會古文靈動,參與對聯創作。所謂“寬對”改“工對”,如將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改成“映階碧草自流春,隔葉黃鸝空好音”,即在理透文意,結合意境,體會作者為國事而憂的心境基礎上改造。所謂“拉長”,如“劉邦謙卑化險為夷,項羽自大坐失良機”,適當拉長為“張良獻計劉邦謙卑化險為夷,范增出謀項羽自大坐失良機”,即啟發學生想象聯想,深度觸摸文本來填補原對聯留白。所謂“縮短”,如《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縮為“孟嘗空懷報國心,阮藉豈效窮途哭”,即通過提取主干,刪除枝葉,使主旨更鮮明?!罢{整語序”,如將《滕王閣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調整為“睢園綠竹凌彭澤,鄴水朱華照臨川”,即從結構形式上調整原對聯,鍛煉學生的語言歸納能力,可使學生在與原文比較中體會作者的高妙。
(三)循序漸進,磨煉提升
對聯仿寫是個逐步修改、完善、提升的過程,教師可先讓學生創作短小的對聯,接著讓學生添枝加葉,使對聯慢慢變長加深。引導學生在創作中,自己思索,自己修改,自己體會,自己完善。教師需循循善誘,方法得當,帶領學生把握情感,精選材料,琢磨字句,立意構思,一起創作。如圍繞《廉頗藺相如列傳》,擴展對聯“完璧歸趙,刎頸之交”。教師可引導學生試著結合具體情節,在上下聯各添加一個情節修飾語讓內容更豐富。擴展的對聯示例為:“廷叱秦王終得完璧歸趙,朝避廉君卒成刎頸之交”。這一步較好達到,教師可接著啟發:“在故事情節前,能否添加人物性格?”擴展的示例為:“智勇雙全廷叱秦王終得完璧歸趙,謙聰兼備朝避廉君卒成刎頸之交”。通過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引導,可不斷豐富深化對聯內涵。
周汝昌說過,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一種升華”。學生剛開始寫對聯時,免不了粗糙稚嫩,需要對其語言進行雕琢錘煉,對其內容進行精心打磨,這個過程中,教師恰到好處地點撥,對提煉典雅精致的對聯會起到引路明燈的作用。如“起初寶黛相逢,最終金銷玉損”,對事情描述過于簡單,缺乏情感內涵,怎樣打磨才能使得用語典雅,飽含情感呢?可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情感,細細咀嚼處境,修改的示例為:“紅樓深幾許,深情始自寶黛初逢;朱門重千道,重恨結于金玉終殞”。再如,讓學生修改對聯“辭佳人長亭晚淚眼相看,想浮名楊柳岸曉風殘月”,教師先分析“想浮名”不符合詩人此時的離別心境,引導學生思考此刻作者內心的想法,“曉風殘月”和上聯的“淚眼相看”不對仗,思考怎么改成主謂結構。修改的示例為:“辭佳人長亭晚淚眼相看,想前程楊柳岸清秋何堪”。通過修改對聯,讓學生深入情節,咬文嚼字,在討論和對比中,其思維之花爭相開放,智慧之果紛紛結成。
常言道:“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币獙懗鲇形幕瘍群膶β?,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用典。吟誦項羽,如“征戰四方聽烏騅馬嘶鳴,鐵骨柔情灑垓下英雄淚”,要想將其改成情感高昂,文學色彩濃的對聯,可先讓學生了解相關項羽的典故,再增加文學味,把內容寫細,情感寫濃。修改的示例為:“刀光劍影無所懼,霸上但聞烏騅鳴,悲悲悲;金戈鐵馬有柔情,垓下遍灑英雄淚,壯壯壯”。
(四)追求變化,遷移貫通
對聯仿寫教學,和常規教法相比,確實能勾起學生的創作欲望,但如果僅僅采取單一化的形式,就會使學生心生怠意。因而,在教學實踐中,對聯仿寫的形式可多樣化,有時可利用集體智慧共寫創意,有時可小組討論應和對答,有時可給出有點難度價值的上聯,有獎征集下聯。教學中應營造有趣氛圍,追求不悱不發的狀態,在學生苦苦追尋而不得時稍稍一點,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如學完《陳情表》,可出對“一封信函,述說衷腸萬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從細節入手來對,注意數量詞和主旨的表達。學完《滕王閣序》,出對“物華天寶,臺隍內外,誰比子安才華橫溢賦詩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導學生利用文章的原句和典故,從局部突破,找尋對應原句,找到可比較的對象和事例。學完《逍遙游》,出對“___________________ ;無己無功無名,實乃逍遙”,有獎征集上聯,引導學生閱讀原文,從三無對三有,逍遙對所待入手,進行思考。學完《琵琶行》,出對“燈影幢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荻花瑟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啟發學生結合環境,思考此情境下的人和事物的活動,抓住風、月、影、水、船等意象來寫。
內容上,篇與篇之間可“遷移貫通,集句成聯”。集句成聯,自古有之,即把互不相關的兩句話配成眷屬。如毛澤東的兩句詞被郭沫若集成對聯“江山如此多嬌,飛雪迎春到;風景這邊獨好,心潮逐浪高”,無雕琢之跡,渾然天成。在對聯仿寫教學過程中,運用集句成聯能很好地溝通作品、人物,打通篇章,對積累名句和學以致用有重大意義。如集毛澤東、周恩來兩首詞結成對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教學中,可讓學生嘗試集句成聯,可結合《雨巷》《再別康橋》出對“悠長雨巷熱切盼望丁香姑娘,追求總有迷惘;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再別康橋》的細節,注意所寫的內容,所抒發的感情,結構詞性逐一對應。再如,結合《沁園春·長沙》《再別康橋》出對“重歸故里,橘子洲頭撫今追昔以抒凌云壯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再讀文章,深入體會,精心打磨。由于學生閱讀面不廣,積累有限,教師對其集句成聯的要求不要太高,能配成寬對即可。
注釋: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版)[M].北京:教育部,2016.
[2]浙江省教育考試院.2017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 [M].杭州:浙江考試,2016.
[3]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作者簡介:黃良才(1982—),男,浙江省長興縣華盛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