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少飛
摘 要:解讀《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在其核心素養的闡述中不難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簡言之,若能在科學教學中優化激趣,必將事半功倍。而激趣往往需要主體探究活動之外的誘發劑,拓展性趣味實驗則很好地起到了此類作用。
關鍵詞:拓展性趣味實驗;“解暗箱”;小魔術;小擂臺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陶行知先生也說:“生活即教育。”利用身邊的材料,開發適合孩子進行探究的拓展性實驗,激發孩子的科學探究興趣是可行而富有策略的。
一、巧設“解暗箱”,激發好奇心
小學科學課中有很多內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我們稱為“暗箱”內容,根據一定的可感知的外部情況,可以間接推斷出來,這一過程即是“解暗箱”的過程。例如,在教學《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一課中,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不能直接觀察到,教師必須提供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通過資料完整地將“消化道”這個暗箱在學生面前打開。
例如,在教學《玩尿娃》一課中,老師拿了一個平常旅游景點會看到的尿娃。一上講臺,老師便展示了這個可愛的尿娃,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個物品嗎?會玩嗎?”這個平時不大常見的物品出現在孩子們眼前時,已經足夠調動孩子的興趣了,還說可以玩玩,全班孩子的腦子,火力全開。然后老師請一個孩子上來演示了玩的方法,孩子們發現會噴出水來,更加奇妙了。然后老師說這個物品有個有趣的名字叫“尿娃”。那么尿娃為什么會撒尿呢?學生很快就確定,問題肯定出在尿娃本身的結構上,甚至有學生認為出在尿娃內部的結構上。老師安排了三個活動嘗試讓學生進行探究。找一找:與尿娃“噴水”有關的外部特征。猜一猜:尿娃的里面是怎么樣的?想一想:尿娃為什么會“噴水”?然后學生觀察記錄。最后展示匯報交流學生記錄單,初步達成共識:外部結構上只有一個小孔、不透明等特點,內部可能有空氣、水、管道等猜測。甚至有學生會推測尿娃噴水是因為空氣熱脹等原因,提出“如何進水”等問題。學生初步有了研究結果后,老師提供了材料,讓學生嘗試自制能“噴水”的尿娃,將成功的尿娃再次灌水,并上臺交換真尿娃。通過玩尿娃,思考尿娃“進水”“噴水”的原因。通過研究尿娃,模擬制作尿娃,孩子們基本把尿娃內部的結構和原理弄清楚了。從未知到求知再到得知,孩子的科學探究一直有方向,興趣濃厚,最后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巧用小魔術,激起求知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魔術可以使學生在驚訝或疑惑間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教師準備了一個裝有半盆水的水槽和一個掛有蠟燭的塑料圓筒(圓筒稍大些,頂部開有一個不明顯的孔),點燃蠟燭之后對學生說:“老師把這個圓筒按到水槽里,你們猜蠟燭會怎樣?”“當然會熄滅啦!”“真的嗎?仔細看,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教師用食指堵住小孔把圓筒按入水中,學生驚訝地發現蠟燭居然在水中依然發光。看到這種情景,學生驚訝的同時又非常好奇。教師問:“想不想學?”學生個個都點頭:“想!”教師說:“要當魔術師,就得先搞清楚魔術的奧秘,請你們先猜猜這個魔術的奧秘可能在哪?”學生猜測:可能是蠟燭有防水保護;可能是因為罐子里還有空氣……
其實這個小魔術正是應用了空氣占據空間的道理,從而保護蠟燭火苗不被水淹沒。等學生研究清楚了蠟燭不滅是因為空氣占據空間之后,教師又問道:“讓蠟燭再來潛一次水,誰想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想!”請一位學生上臺表演。“這一次蠟燭還能安全返岸嗎?”提示大家注意看、注意聽。
上臺學生小心翼翼地把罐子緩緩按入水中,可是這一次,罐內的蠟燭很快就被淹滅了。教師說:“看來要當魔術師,還是需要一定技術的。為什么老師把它按入水中可以依然不滅呢?你們發現這位同學和老師在操作的時候有什么區別嗎?”學生猜測:“可能是老師剛才按得不深……”話音未落,馬上引來一陣反駁聲。“可能是他按得太慢了,所以空氣逃跑了。”“對,應該是空氣逃跑了,但不是老師按得慢,剛剛按下去的時候感覺到有一陣風。”通過一番爭論,空氣占據空間這一概念深深地印在了每位同學的頭腦中。
三、巧布小擂臺,激活創新力
競賽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還能激發他們創新的潛能。尤其是在趣味游戲的平臺上展開競爭。通過個人或者團隊對作品進行設計、改進,從而最終贏得比賽的勝利,這將帶給孩子一種滿足,一種無比重大的成就感。
有一次,在教學完《空氣熱脹冷縮》一課后,教師出示了一個大雪碧瓶,并且在瓶口套了一個大氣球,這個時候的氣球并沒有鼓起來。“能用你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讓氣球鼓起來嗎?回去好好研究研究。”話音未落,同學們就已經躍躍欲試了。
這樣的競賽活動還有很多,比如學了摩擦力后讓孩子玩拉毛巾、拉書本的比賽;學習蝸牛這課后,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蝸牛跑步比賽;學完形狀與結構這個單元后,可以組織孩子進行胡蘿卜搭高塔比賽……
拓展性趣味實驗有效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有時候能讓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延伸。就像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定位中,將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放在了首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