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梅
摘 要:長期以來,受學科教學的影響,品德教育被當成知識去傳授,道德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沒有從生活入手,傳統的品德教育使學生學到的不是豐富的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語言符號。道德是社會生活的規范和準則,真正的道德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品德教育同樣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品德教育。
關鍵詞:小學品德;活動化教學;導入;情境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課程。”孩子天生是喜歡游戲活動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領悟、凈化和升華?現以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我們愛整潔》一課為例,就小學品德學科活動化教學淺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景,確定活動型的導入,讓學生愉快學習
新課標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使學生在主動積極地參與生活中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所以,我們要采取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力求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主體的發展。活動化的品德教學是新的教學理念,從導入開始,就讓學生處于活動中。真實的情景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德國的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活動型的開課巧妙揭示課題,不僅創設了良好的情景,而且喚醒了學生的道德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中,為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活動型明理,放飛學生心靈
新課標指出: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通常的明理或以故事揭示,或以講授為主。怎樣體現活動型的明理過程呢?進入情景后,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整理東西,這時開展活動一:“比比誰的手兒巧”,這是一項實踐操作,游戲參與的活動。每位同學先在小組內進行整理書包、整理學具盒、折衣服的比賽,每一項評選出一位優勝者。然后,請優勝者上臺展示整理好的物品,并介紹獲勝的經驗,總結出整理物品的好方法。這是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帶“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這樣的實踐活動點面結合,人人動手,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行為訓練。在這里運用游戲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學習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能力都是很有效的。
三、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感悟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實際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發展的。德育課程活動化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導行”,而要“行動”必先“心動”,體驗是促使“心動”的催化劑。過程就是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思考、感悟,進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快樂,感受生活的真實,我設計了活動三“我會做,我能行”,在活動中設置了四種真實的生活場景。
出示課件:
1.今天我值日,我該……
2.做完作業,我要整理……
3.爸爸媽媽不在家,吃完飯,我該做什么……
4.星期天,我自己整理小房間……
活動開展分兩個層面:
1.先讓學生討論自己在場景中該怎么做;
2.然后讓學生對這些場景進行一些模擬演示。
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整理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對整理生活用品有了充分的情感體驗。老師新穎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創新,也誘導了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
四、學生交流信息,加深感悟
討論交流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結束了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之后,進入活動四:讓學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信息,說說別人是怎樣整理東西的;討論:這樣整理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如果不整理又會怎樣?使學生明白我們需要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它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從而讓整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最終實現教學的三個目標。
五、開放教學空間,拓展延伸,提高教育實效
新課標提倡教育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1)向課前拓展,將課前準備作為教學的必抓環節,如組織學生認真通過調查、訪問、體驗和收集資料,做好準備。(2)向課后延伸,把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必擔的職責,指導好學生的實踐活動,要與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以及其他科任老師緊密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自覺性,使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總之,不管是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還是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感悟、體驗道德的過程,它給孩子帶來了快樂,給老師也帶來了快樂,因為“孩子快樂,也就是我們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填滿了孩子知行脫節的鴻溝,促進了知行統一,塑造了學生良好的人格,帶來了課堂教學的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謝曉紅.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新課程(教研),2010(6).
[2]黃俊杰.加強情感體驗,促進思想品德教學[J].文教資料,2009(3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