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
摘 要:千百年來,送別詩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濃郁的離情在古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送別詩穿越千年時光,直抵人的內心。在此,通過激發想象,在融情聯想中悟情;反復吟誦,悟意明理;拓展延伸,積累沉淀。一步一步引領學生學習離別古詩,使其主動融入詩的意境,從而受到思想的啟迪、藝術的熏陶。
關鍵詞:想象;悟情;吟誦;延伸;沉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人文性的培養,以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因此,加強和重視古典詩文的啟蒙教育,不但是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時代的要求。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千百年來,送別詩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濃郁的離情而膾炙人口,在古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等,均是送別詩中的精品,歷代傳誦。“動人心者,莫乎情”,能讓送別詩穿越千年時光,直抵人內心的,是那真摯的友情。教師應如何引領學生學習離別古詩,主動融入詩的意境,領悟詩中的形象和情感,從而受到思想的啟迪、藝術的熏陶?
一、激發想象,在融情聯想中悟情
想象是對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移情和共鳴,才能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激趣導入新課,激起學生探討的欲望,通過這樣的訓練,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又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含義,為新課做了鋪墊。以《贈汪倫》一詩為例:
(一)游戲導入,鞏固舊知
1.師: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們一定會背誦很多古詩吧?接下來我們就進行一場詩歌競賽。老師說上句,看誰,能對出下句來,好嗎?
小時不識月,( )。
朝辭白帝彩云間,( )。
故人西辭黃鶴樓,( )。
舉頭望明月,( )。
不敢高聲語,( )。
飛流直下三千尺,( )。
2.師:同學們真不錯,你知道這些詩句是誰寫的嗎?(生自由說)
李白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咱們再學習一首,齊讀詩題《贈汪倫》。
(二)激趣,引發學生討論問題的欲望
1.師:同學們,你們在和同學、朋友、親戚分別時,會送對方什么呢?
討論后,學生回答各式各樣:布娃娃、書、筆、幾句話等。
2.請生讀詩,體會當時的情景,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教師板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師:剛才的問題,你們回答得非常好,老師獎勵你們一幅畫吧!(學生顯得很高興,手舞足蹈,教師用簡筆畫勾勒出汪倫送行的情景)
師:老師畫了什么?你能根據畫面的景物說一句話嗎?
生1:汪倫帶著很多人來送行。
生2:有人在岸邊唱歌,跳舞。
生3:他們在揮手告別……
(通過這樣的訓練,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又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含義,為新課作了鋪墊。)
二、反復吟誦,悟意明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的學習,誦讀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逐漸體會古詩中蘊含的節奏美和音律美,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詩詞的韻律,動之以情誦讀之;其次要感受詩詞形象,學習文化精髓,曉之以理誦讀之。這樣誦讀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從“忽聞”兩字,學生體會到李白意料之外的驚喜、激動。學生帶著驚喜、激動的語氣讀一二句,從字里行間去感悟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正是因為汪倫的踏歌送別,才有了李白的情動辭發。洋溢于古詩詞中的思想情感通過朗讀展現出來。
譬如,我們還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此詩創作的背景,使其進一步體會詩的寓意。
師:擁抱、互贈禮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別常見的方式,可汪倫對李白卻與眾不同,他們是以什么方式送別?(板書:踏歌)什么是踏歌?出示踏歌的相關圖片資料。由此可見,踏著節拍唱歌是怎樣的心情?(歡快的)師:聯系當時的送別情形,你有什么疑惑嗎?(既然是送別朋友,照理說應該很難過、很憂傷的。為何汪倫要選擇踏歌相送呢?)
師:正因為汪倫深深了解李白,知道李白是個豪放之人,不會喜歡憂傷地分別,所以選擇快樂相送。這才是真正的知己啊!所以聯系背景資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感情。
李白又是如何聽見踏歌聲的?(忽然聽見)從哪兒知道?(忽聞)從“忽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可能會說:“體會到了李白意料之外的驚喜、激動。”汪倫為何之前不送行呢?(可能有事,可能不愿面對離別,可能就是為了給李白一個驚喜;也可能李白在這里住了一段時間要離開了,他不想再麻煩汪倫,所以打算不辭而別,可是沒想到汪倫聽說了他要走的消息,帶著全村的男女老少,用一種最特別的踏歌方式來給李白送行,就是一邊用腳打著節拍一邊唱歌的方法,你說李白看到這個場景是不是很激動呀?)
讓學生帶著驚喜、激動的語氣讀一二句。
師:是啊,這驚喜、這激動、這深情,讓一代文豪的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生齊誦)
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點評,指導朗讀。)“深”“不及”讀重,“送我情”應輕、慢。
師:“不及”即“比不上”,“情”是“情誼、感情”的意思。這句詩的意思是——
(生答: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這么深的情誼就算是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同學們,1米=3尺,千尺相當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引導生從身邊的事物比較感受,如:如果一層樓高4米的話,比83層樓還高。)
師:同學們,李白的詩,表達情感毫不掩飾,而是噴薄欲出,一瀉千里。所以,才會有——出示課件。師引:《夜宿山寺》中的——生齊讀:“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師引:才會有《望廬山瀑布》中的——(生齊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師引:也才會有這流傳千古的——(生齊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再讀這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整句又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也運用了夸張。)
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為的是表現什么?(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板書:情深。關注寫法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詩中的情感。
師:然而,相聚的日子總是過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離去了。站在船頭,那湛藍的桃花潭水深沉、清澈,正好比汪倫對自己的情誼一樣,又深厚、又真摯。讓我們通過讀來表達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深情。(在樂曲下伴奏朗讀)
齊讀——師: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愁。李白和汪倫都是豪爽之人,李白忽聞踏歌而來送別的汪倫,情不自禁地吟誦——(生再齊讀)師過渡:同學們,現在對這首詩還有疑問嗎?(回應前面的自學提示)
三、拓展延伸,積累沉淀
中國古典詩歌是華夏文化遺產的瑰寶。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故而,古詩詞當之無愧成為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古詩詞語言精練,形象生動,情感豐富,富有圖畫美和音樂美,是語言中的精品。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把這首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抓住“不及”,詩人沒有說汪倫對我的情誼像桃花潭水一樣深,而是說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比不上這份情誼,可見這份情誼已達到非常深的程度,給讀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和回味的空間。學生根據古詩的內容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景,透過字里行間品味詩人的情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師:古詩《贈汪倫》是唐朝詩人李白即興為好友汪倫所賦的一首道別詩,字里行間蘊含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正是因為有汪倫的踏歌送別,才有李白的情動辭發。
師:請同學們通過想象再現詩人與汪倫別離的畫面,把“踏歌聲”與“桃花潭”作為別離的背景,緊扣“將欲行”“忽聞”“深千尺”“不及”,同時把回憶汪倫用美酒款待李白的描寫插進去,以具體生動地演繹“不及”的深層含義。
詩詞大都是為了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或悲或歡、或傷或喜。我們從詩詞中能夠讀到百態人生,可以覽盡世間冷暖,學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完善人格,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對外界的一切都無動于衷。小學生現在也許不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意思,但誰能斷言在不久的將來孩子不會幡然領悟此詩中開闊的意境和那份濃濃的友情?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則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凈化自己的靈魂、開闊自己的視野。
參考文獻:
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M].首都師范出版社,20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