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燕
摘 要:教育是對生活的追求,要讓教育凸顯生活的本質特征,就必須要有一種充滿愛與智慧的教育情懷。北京師范大學曾琦教授曾在她的講座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粒種子,教育要做的是給這粒種子提供合適的土壤。”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在這顆種子發芽之前,我們也許永遠不知道它會不會破土而出。也許,就在我們即將遺忘的時候,他卻能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關鍵詞:教育;種子;土壤
我們班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是二年級從外校轉來的學生,剛開始來的時候因為跟班級的人不熟悉,又是陌生的環境,所以他顯得特別內向,也不和同學說話、玩耍,甚至下課連座位都不離開。慢慢地,在和同學熟悉了之后就沒有那么內向了。他在班級成績中等,和同學相處也是比較愉快的。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我們就到五年級了。上了高年級按理說孩子們應該變得更懂事才對,可是他卻恰恰相反:衣服是臟的,書本是缺失的,桌子是歪的,對待作業永遠是興趣來了寫兩筆,沒有興趣就連本子也消失不見,說話出口成“臟”。他經常跟我說:老師我不想下去做操,老師我不想掃地……諸如此類的“不想”太多太多。因為變化太大,我就打電話跟他家長溝通交流,想找找問題的原因所在。家長說:老師,我現在有了二寶,沒時間管他,他經常跟小區的大孩子在一起玩,這些不好的習慣都是跟他們學的,我回來也打他,可他就是改不掉……聽了這些話,我也是真的很無語,這是孩子的錯嗎?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張動態圖片:有一個女孩一直在原地不停地轉圈,有的人看到她是順時針在轉,有的人看到的則是逆時針在轉,還有的人既能看到順時針轉又能看到逆時針轉。每次看到這張圖片時我都很有感觸:同樣的一幅圖片,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會是不同的狀態?只要想到這些,我就覺得孩子的許多做法固然不好,但是我們真的完全理解他的心理嗎?也許,換一種思維就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去發現他的不同之處。
那天和往常一樣,放學后孩子們都在班級門口站路隊準備離校,我在整理路隊時經過這個孩子的身邊,無意中看見他的衣服爛了:整個袖子都裂開了,我打算叫他回家之后讓家長補一下或者換一件衣服,但是我最終還是沒有這樣做,我讓這個孩子把衣服脫下來,給他破爛的地方縫了一下。
就在我已經忘了這件事的時候,他的媽媽給我發來這樣一段話:老師,謝謝你昨天幫孩子縫衣服,他回家就和我說老師幫他縫衣服了,我感覺他整個人都不一樣了,特別開心……昨天他表現還好,不知道能不能堅持……
就是這樣一個無意的小舉動讓他在學校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上他能夠認真聽講了,盡管還不能夠坐滿整節課;臟話也很少說了,盡管偶爾還會有一些不文明的詞句;衛生也能夠認真打掃了,盡管偶爾還會偷懶不愿意干……上課也經常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只要他一有進步,我都會及時表揚他。他的媽媽跟我說他回家之后的變化也很大:不再排斥弟弟了,放學回到家也不再和小區里的孩子瘋玩到天黑都不回家,有時還會幫著媽媽做點家務,照顧弟弟,而媽媽也不再忽略他,經常和他溝通交流。現在經常能在這個孩子的臉上看到開心快樂的笑容,這種笑是發自內心的。我很慶幸我沒有放任他不管。
班里淘氣的孩子很多,有時我們也的確覺得很煩,但是只要我們用心、靜心、有耐心地去對待他們,我們就一定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無論他長到多大都一樣,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他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關注,而不是因為成績不好就不被認可。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閃光點,學習不行還有能力,能力不行還有體力,體力不行還有其他,只要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放棄去尋找孩子的能力和閃光點,我們就總能找到讓我們為之高興的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教育是對生活的追求,要讓教育凸顯生活的本質特征,就必須要有一種充滿愛與智慧的教育情懷。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成為適合孩子們生長的土壤,因為孩子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張張知識的問卷,還有一份厚重的人生答卷。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看到孩子身上蘊藏的潛力,一旦我們發現他們身上的潛力時,他們也就會開始發現自己的潛力。教師不單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快樂。如果把教師當作快樂的來源,一切都將不一樣。在對待每個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更多的真誠和寬容,還需要思考如何使用正確的方法讓他們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為這些種子提供適合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土壤和養分,讓他們都能夠長成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喻健.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6):47.
[2]徐姍姍.用心呵護心靈的花朵[J].神州,2016(1):12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