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經濟正由粗放型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背景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升溫的貿易保護主義,擴大進口成為我國平衡世界貿易的“中國方案”。專家預計,我國外貿今年仍將維持增長,同時必須著眼長遠,解決創新驅動不足以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9.4%,民營企業繼續保持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結構持續優化是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呈現的主要特征,這表明我國經濟自主發展能力增強,對外依存度降低。
從國際市場看,中國貿易伙伴更趨多元化。一季度我國對美國、歐盟、香港等傳統市場進出口增長均超過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興市場國家進出口增長12.9%。
中國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商務部部長鐘山表示,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14.2%,增幅創6年來新高,連續9年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高技術、高品質和高附加值外貿產品出口比重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30%左右,外貿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我國涌現出一批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力?!辩娚秸f。
2017年5月,中國宣布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中國政府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有利于促進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的當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而是不斷擴大進口,這將為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的市場紅利帶來新的機遇?!?/p>
和跨國企業相比,世界各地的中小企業同樣對中國消費市場升級所帶來的巨大商機趨之若鶩。韓國商人李英泰說,他所在的Quoss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馬桶蓋,80%以上銷售到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對我們企業而言,是決定性的?!?/p>
展望未來,中國擴大進口還將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分享紅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肖鷂飛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產業結構的改善,許多中國企業可能會發展全球供應體系,增加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
智利亞洲文化和商業研究所所長羅德里格·阿巴雷與100多家智利公司一起參加了本屆廣交會。他說,智利將有一個企業代表團參加十一月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產品、服務帶給中國?!拔覀冊谶@里買了很多年,現在我們將更多地出售商品,中國正在用新的路徑推進全球貿易平衡?!彼f。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外貿“大而不強”的特點突出:體量、順差雖然都很大,但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和高技術產品出口水平仍和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且存在巨額逆差。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2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11474億元,支出11030億元,順差443億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2170億元,服務貿易逆差1727億元。而1月服務貿易逆差則為1404億元。我國服務貿易從1995年開始出現逆差,逆差規模總體呈擴大趨勢,2017年服務貿易逆差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高技術產品的差距更為明顯。今年1月的技術貿易數據顯示,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相關商標許可和計算機軟件的進口合同金額為137.6億元,同比增長61.4%,占技術進口總額高達78.2%,而相關出口只占技術出口總額的24.8%,顯示出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
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對我發展高新技術的“中國制造2025”橫加干涉,恰恰說明我們走對了路,必須堅持下去。核心技術一味靠買是不行的,只有自力更生才是解決之道。多位受訪企業人士表示,對互聯網和信息產業來說,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財富,但最終比拼的還是核心技術實力;對政府部門而言,應該形成更加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比如說芯片設計具有試錯成本高和排錯難度大的特點,就需要從更大層面統合科研力量、實現集中攻關。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在增強服務貿易出口競爭力方面,商務部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逐步完善服務貿易的財稅政策,加強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創新服務貿易便利化的政策,打造“中國服務”的國家品牌,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制造”共同構成我國外貿競爭的新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作者:周強 來源:半月談 原標題:《用新路徑推進貿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