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子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在保護創新”,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知識產權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它將包含技術創新在內的智力成果引入經濟生活。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人的大量涌現,有人說,中國科技創新已經由跟跑為主轉向一些領域的并跑和領跑。但試想,如果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樣的創新勢頭是否能夠持久?為此,為了贏得國際核心競爭力,保護知識產權已然成為國家戰略。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專利法的第四次修改,積極引入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意味著,今后,侵犯知識產權者將付出更加沉重的法律代價。
一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實質就是對知識的尊重,對知識創造的價值以及創新動力的保護。能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知識創新的功能,不僅取決于立法的不斷進步完善,更決定于制度運用的成效,執法的到位。
2018年4月23日,在迎接第十八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前一天,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2017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白皮書》。該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產權創造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局面。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5.1萬件,同比增長12.5%,排名躍居全球第二;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受理商標注冊申請574.8萬件,同比增長55.72%,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累計有效商標注冊1492萬件。我國申請人提交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4810件,排名全球第三。
這是令人振奮的一組數字。支撐這些數據的重要因素在于,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制度推進和司法保護正在日益成熟與加強。2017年,我國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審批登記、執法、機制和能力建設、宣傳、教育培訓、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我國在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執法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專利行政執法辦案量6.7萬件,同比增長36.3%;商標行政執法辦案量3.01萬件,涉案金額3.33億元;版權部門查處侵權盜版案件3100余件,收繳盜版制品605萬件;海關查獲進出口侵權貨物1.92萬批次,涉及侵權貨物4095萬件,案值1.82億元。
4月25日下午,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檢察機關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會上,新聞發言人肖瑋通報了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情況: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知識產權犯罪2510件4272人,提起公訴涉知識產權犯罪3674件6809人。
上海是我國科技創新重鎮。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司法護航,積極發揮刑事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震懾作用,依法全面保障科技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是上海檢察的責任擔當。
近日,被全球反假冒機構(GACG)授予“全球反假冒國家公共機構最高貢獻獎”的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對2017年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知識產權犯罪案件進行系統梳理,深入分析犯罪特質、趨勢及成因,發布了《上海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這是該院2016年以來第二次向社會發布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
“檢察白皮書”顯示,上海地區知識產權犯罪呈現七個特點:在售假類案件中,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并行,網絡“刷單”促銷假貨情況嚴重;被假冒的注冊商標普遍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初犯、偶犯情況較多;由共同犯罪形成的產業鏈化趨勢明顯;經銷商成為知識產權犯罪高發人群;濫用互聯網技術已成為侵犯著作權犯罪的主要方式之一;部分知識產權犯罪案件還危及食品安全。
通過白皮書的形式,上海市人民檢察院還發布了13起典型案例,就當前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關專業建議。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徐燕平在4月2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相信知識產權白皮書將能引導上海市檢察機關凝聚智慧和能量,提升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科學有效地開展各項具體工作,為上海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營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博鰲論壇上強調的,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將進一步“完善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無疑是國家的信用背書,保護知識產權,我們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