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輝 王天品
目前,中國經濟領域最為引人關注的改革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對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指明了道路,也對政府職能轉變產生了一系列挑戰。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上海政府職能轉變主要體現為:不斷優化行政審批改革、推進事中事后監管、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與此同時,改革也遭遇了不少問題和障礙。
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是“大政府,小社會”,歷來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這只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場的主體地位,以致經濟健康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多。從這個角度而言,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求政府開展刀口向內的自我革命,通過行政審批、政府監管、行政執法等系列改革,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減輕政府對微觀經濟行為的過度干預。
在此,以行政審批為例,管中窺豹,來透視上海政府職能轉變遇到的困難,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當改革舉措與責任風險并存時,審批部門和審批者更多的是考慮自身責任問題,擔心率先提出改革建議或實施改革設想,如果出現問題,會被追究“亂作為”的責任,形成一種對不合理的行政審批規定“不敢改”的心態。正是這種心態,弱化了行政審批主體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主動性和進取性,導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缺乏必要的內在動力。
“局部利益”問題在行政審批中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由于行政審批所涉及的面較廣,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協調溝通合力推進。調研中,局部利益或者部門利益對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形成障礙,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一些政府機構緊握手中權力不愿放手,使得實踐中通過審批方式來進行資源分配依舊較為普遍:“彈簧門”“玻璃門”現象在一些領域依舊客觀存在,通過許可制度、核發資料、注冊登記等方式限制新企業的準入或束縛企業資質升級。
法律的具體規定往往滯后于動態改革的進程。調研發現,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具體實踐中,政府及職能部門遇到了應該改、想改、卻又無法改的“天花板”困境。相關法律規定的缺失,相關法律規定沒有及時調整,或者相關法律規定之間不協調,都會成為阻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攔路虎”。
整合和加強行政審批平臺建設,利用網絡平臺方便百姓辦事。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跨部門協作平臺建設,加強數據的共建共享,優化業務處理的流程,提高辦事效率。一是明確平臺建設各方的職責,完善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臺的建設方案,比如對于數據標準、數據接口、數據處理、數據運用等達成一致意見;二是積極推進網上審批。在大數據背景下,亟待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除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機密及個人隱私,其余事項的行政審批工作的主陣地由線下逐步轉移至線上,加快行政審批線上直接受理、審批、進度查詢及結果告知等;對于不適合網上行政審批事項,應當由審改辦及行政審批部門共同審定,并制作行政審批網上辦理的負面清單,對外公布。三是逐步開展移動審批平臺建設,利用移動平臺提供查詢、預約服務。審批部門在收到電子材料后應在一個工作日啟動審核工作,對于不便使用信息化平臺的特殊人群提供輔導服務工作,做到服務對象全覆蓋。四是實施全過程記錄,推行審批效能評估。行政審批部門應當實現行政過程全記錄,并形成紙質或電子材料存檔備查。并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術,實施審批效能評估分析統計,并于每年向全社會定期公布評估報告。
加快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審批事項標準化。公共服務功能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勢不可擋,建設便捷、高效、集中化的“一門式”行政服務中心,已成為服務政府建設的一大舉措。一是按照“應進則進”的原則,進一步推進審批事項相對集中。進一步加大事項進駐證照服務中心力度,凡是與企業相關的行政審批事項,除特殊對象和特殊事項之外,都進入行政服務中心辦理。除了行政審批事項以外,行政服務中心還應當承辦部分涉及市民個人的行政服務事項,相關事業單位也可以入駐中心。雙重管理部門和垂直管理部門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便于工作、加強服務”的原則,適合依托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理的,也應當逐步予以納入。對于垂直管理部門和雙重管理部門所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按照“工作便利、提升服務”的準則,也應將其逐步納入行政服務中心辦理。二是探索審批力量逐步下沉,優化配套服務便利措施。對于區和街道共同行使行政審批權的事項,或街道初審,區級終審的行政審批事項,區級行政審批機構可會同審改辦研究將行政審批終審權下放鎮、街道辦理。
明確評估指標和方法,建立審批機關的效能評估和效能考核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效能評估和考核機制。一是效能評估的指標。應當圍繞“能、效、績”進行,可以從審批能力建設、制度建設與執行、審批效果、審批成本等四個方面設定效能評估指標。在行政審批過程中,行政審批機關和審批工作人員的能力、態度、工作作風無疑會對行政審批的效率、行政效能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效能評估要把服務質量提到重要地位。二是效能評估的方法。可以是綜合評估,結合網上評議、市民服務熱線、群眾投訴、監察部門評價、行政部門自身評價等,實現各類數據的交叉采集和驗證。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保評估過程公開、透明。三是效能評估的程序。效能建設管理部門或者第三方機構開展政府效能評估,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收集與分析被評估對象的相關資料;定性或者定量分析被評估對象的各項評估指標完成情況;開展效能總體評估,提出改進對策和建議。四是運用效能評估結果。將評估結果作為對相關單位進行考核的依據,也可以作為對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切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五是效能考核制度。效能建設管理部門負責對政府工作部門進行效能考核。公務員管理部門負責對相關政府工作部門的公務員進行效能考核,效能考核應當作為公務員崗位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