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精準對外傳播視角下國際受眾的歷時性研究*
——基于對廣州外國人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連續(xù)調查

2018-07-06 11:56:22唐佳梅
關鍵詞:受眾微信信息

■ 楊 凱 唐佳梅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固然與傳播主體和傳播渠道建設有緊密關系,但最終傳播效果的檢驗還是取決于國際受眾。在國際形勢和媒介技術都發(fā)生變化的新語境下,國際受眾對中國的信息期待和媒介接觸渠道也在發(fā)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如果不能把握國際受眾的這些變化,中國國際傳播力建設就難以獲得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對國際受眾的研究就成為打造中國精準國際傳播力的重要步驟。基于這一思路,本研究以廣州為城市樣本,分別于2009年、2011年和2017年三次對在穗外國人進行了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跟蹤調查,以求描繪一幅變動中的國際受眾面貌,為加強我國對外傳播的精準度尋求啟示和參照。

一、研究緣起

本研究三次對國際受眾的調查分別有不同背景。2009年廣州召開亞運會前夕,為了給亞運宣傳提供參考信息,同時作為廣州市社科規(guī)劃課題,本研究團隊對在穗外國人進行了廣州城市形象和媒介使用習慣及信息需求調查。2011年廣州亞運會之后,為檢驗亞運會給廣州城市形象帶來的影響,研究成員對在穗外國人進行了廣州城市形象和媒介使用的再次調查。2017年,為了考察新媒體迅速發(fā)展對外國受眾媒介使用方式的影響,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第三次在穗外國受眾調查。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1.在華外國社群最有可能受我國媒體影響并向境外傳播中國相關信息

2009年選擇在華外國人士為國際受眾研究重點基于這樣的設想:在華外國人可以親身接觸中國(人),也可直接從眾多中國媒介獲取信息,因而較未與中國有實際接觸的外國人更了解中國,更可能成為中國有關信息的重要擴散者和意見領袖。同時相較于境外國際受眾,他們具有更明顯的易得性和成本優(yōu)勢。2009年對在穗外國人所做的第一次問卷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推測:外國人在境外主要依靠人際傳播渠道和母國媒體獲取中國信息,而中國境內的國際社群更有可能受我國媒體影響和向境外傳播與中國相關的信息①。對在華國際社群進行調研,提高對他們的精準傳播能力,對中國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打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華國際社群規(guī)模日益增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眾多城市尤其是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代表的大城市國際化程度有顯著提高。常年排在外國人數(shù)前三位的北京、上海和廣州,國際社群規(guī)模不斷增長。廣州市公安局官方數(shù)據(jù)表明,廣州市常年流動的外國人數(shù)大致在8萬至14萬之間浮動,與國際性活動、節(jié)事之間具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2010年至2014年廣州市常住(居住時間半年以上)外國人口分別為為2.8萬、3.1萬、3.6萬、3.7萬、4.7萬人②,截至2017年4月25日,在穗常住外國人51430人,在住外國人8.8萬人③,呈逐年上升趨勢。除了一線大城市和沿海地區(qū),中國內陸城市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同程度地上升。

(二)研究目的:通過歷時性國際受眾研究彌補國際受眾研究缺陷

國際受眾分布在多種文化、國家、民族、政治體制環(huán)境中,分布范圍之廣,差異性之大,都造成了該項研究的難度。我國國際傳播受眾研究于1950年代中后期“開展國際受眾工作”起步,經(jīng)歷了一個從“對外宣傳”到“對外傳播”的觀念轉型,將國際受眾置于政治經(jīng)濟學、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觀照之下進行研究,起步較晚。有學者認為,“我國國際傳播受眾起步晚,積累少,迄今仍處于初級階段”④。雖然當前國際受眾研究呈現(xiàn)出研究主體多元化(對外傳播機構及管理部門、學界),研究方法也兼具質化和量化,但還存在如下結構性問題。

主流新聞傳播研究中國際受眾研究較為缺乏。新近研究表明,2011-2016年《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xiàn)代傳播》、《當代傳播》等5家影響較大的新聞傳播類CSSCI期刊發(fā)表的受眾研究文章中,以國際受眾作為研究對象的不到11.2%(國際受眾與其他群體并為一類,共占11.2%),遠遠低于大學生、青少年、粉絲、農民工和少數(shù)民族等受眾群體的文章數(shù)量⑤。從麥奎爾對受眾研究劃分的“結構性”、“行為性”和“社會文化性”三種傳統(tǒng)來看⑥,國內的國際受眾研究以量化、實證研究為主,絕大多數(shù)為結構性研究(描述受眾構成和媒體使用數(shù)據(jù)),以及行為性研究(解釋并預測受眾的選擇、反應和效果),采用民族志等研究方法進行社會文化性研究(理解意義接受、社會和文化語境)的文章很少。

缺乏對國際受眾的歷時性考察。即便是應用比例較高的國際受眾調查,在數(shù)量上也還遠遠談不上充足,更談不上連續(xù)性受眾考察。而歷時性的連續(xù)調查是受眾實證調查特別需要的。正如著名的伊里調查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美國受眾實證調查研究奠基者拉扎斯菲爾德所說,社會研究應具有連續(xù)性,多次研究的相互比較具有確證、說明和澄清功能⑦,有助于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提高結論的準確性。而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國際受眾的研究缺乏從歷史和社會等角度進行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的分析,受眾研究幾乎成為經(jīng)驗性描述的代名詞”⑧。由于缺乏歷時性的連續(xù)考察,耗資不菲的國際受眾調查往往具有暫時性效應。這一現(xiàn)象有著客觀原因,如研究經(jīng)費的缺乏和受眾實證研究的操作難度,但無疑反映了當前國際受眾研究的薄弱,這與中國加大國際傳播力建設的步伐極不協(xié)調。

本研究的歷時性受眾調研在方法論上有如下意義:

1.國際受眾抽樣調查很難真正實現(xiàn)隨機,當前大部分以街頭攔截、滾雪球和網(wǎng)絡方式進行。一次性抽樣調查必然伴隨不準確性,需要多次調研的縱向比對,以降低誤差,減少結論的不準確性。

2.國際受眾具有的規(guī)律需要多次調研結果來總結。既然是規(guī)律,必然具有較為廣泛的外推性和普遍性。國際受眾相對于國內受眾,以及國際受眾在境內和境外媒介使用的差異,都需要多個調研主體的多個結果來互相比對總結。

3.由于國際形勢和媒介技術的急劇變化,國際受眾的信息需求和特征也在發(fā)生相應變化,單次受眾調查結果的時間效應縮短,必須經(jīng)過多次調查來反映受眾的變化。

二、研究方法和發(fā)現(xiàn)

(一)2009/2011/2017年三次問卷調查的研究重點和方法

1.主要考察焦點

三次問卷重點調查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媒介使用習慣和信息需求,以求為對外傳播策略提供啟示,使對外傳播的內容選擇和投放路徑更具針對性和精準度。三次問卷設置的問題大致相同,2011年和2017年分別比前一次增加了少量問題和選項,以獲取更全面和更新的信息。在受訪者背景信息方面,2011年調查除收集外國受眾年齡數(shù)據(jù)之外增加了國籍和在穗目的。2017年調查增加了在穗逗留的時間選項。在國際受眾信息選擇方面,2011年在政治、經(jīng)濟新聞等基礎上,擴充為涵蓋文化信息和娛樂信息等軟新聞類型的多個選項。2017年問卷基于媒介技術發(fā)展和應用趨勢,在媒體選項中增加了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等社交媒體以及功能選項。因此,某些指標的歷時性考察缺少某次數(shù)據(jù)相對應。

2.研究方法

2009/2011/2017年三次調查均采用了街頭攔截、入戶調查和滾雪球方式相結合的抽樣方法,得到的有效問卷數(shù)分別是268份、198份和261份。主要按照官方公布的在穗外國人數(shù)量比例及主要分布地域選擇問卷發(fā)放地點,以求樣本采集盡可能符合外國人在穗的實際狀況。本文主要對三次問卷調查中比較一致的問題和指標進行比對,以求刻畫在華國際受眾的動態(tài)面貌。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1.對誰傳播

(1)年齡分布。三次調查的國際受眾年齡分布雖然有一定波動,但年齡結構依然穩(wěn)定,即20-29歲與30-39歲年齡段的人一直居人數(shù)前一、二名;此外20歲到50歲之間的人占絕大多數(shù),表明在廣州居住或流動的外國人以中青年為主。

(2)國籍分布。2011年調查的受訪者來自6大洲59個國家,集中于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這七個歐美國家(占45.5%)和印度、阿拉伯、日本、越南、也門、泰國、韓國這七個亞洲國家(占19.2%)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占18.7%)。

表1 2009/2011/2017年受訪者年齡分布

2017年受訪者來自6大洲67個國家。受訪者集中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西班牙和德國等七個歐美國家(占40%)和韓國、印度、老撾、伊朗、日本、孟加拉、柬埔寨、泰國等八個亞洲國家(占20%)。非洲國家人群分散于16個國家,一共占總數(shù)的14%。

從兩次數(shù)據(jù)來看,在穗外國人國籍更加多元化,但也呈現(xiàn)出集中在部分國家的結構性特征,這為中國對外傳播的內容選擇提供了一定參考。

(3)來穗目的。2011年外國人各種來穗目的對應人數(shù)比例為:公務39.9%、學習進修28.3%、工作6.6%、旅游18.2%、其他7%。

2017年外國人各種來穗目的對應人數(shù)比例為:公務27.6%、學習進修41.4%、工作13.8%、旅游8.4%,其他8.8%。

2017年新增了受訪者在穗逗留時長調查。在穗半年以上的外國人占比52.6%,半年以下為47.4%。這一數(shù)據(jù)較為接近2017年官方發(fā)布的廣州常住外國人口(5.1萬人)和在住外國人口(8.8萬人)的比例。同時與來穗目的中學習進修和工作兩類人群共占55.2%的數(shù)據(jù)比較吻合,因為這兩種居留目的一般逗留時長高于公務或旅游等其它目的。幾組數(shù)據(jù)的互相印證間接說明抽樣具有較高的隨機性和可信度。

從兩次數(shù)據(jù)來看,在廣州學習進修和工作的外國人比例有較為明顯的上升,而旅游人數(shù)比例下降較為明顯。

2.信息獲取渠道

(1)國際受眾境外獲取中國信息的渠道:人際傳播和母國媒體仍是最主要渠道。從三次數(shù)據(jù)來看,人際傳播和母國媒體始終是國際受眾境外獲取中國信息較為穩(wěn)定的主要渠道。這說明,中國國際傳播力不僅要依靠媒體,還絕對離不開“人”這一種媒介。

(2)國際受眾中國境內的媒體選擇:社交媒體取代傳統(tǒng)媒體成為首選。關于國際受眾在中國境內的媒介接觸調查,2009年和2011年問卷按照媒介類型和地域分布提供選項,分別為大陸(電視、電臺、報紙、雜志、網(wǎng)站)、香港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電視、電臺、報紙、雜志、網(wǎng)站)和母國(電視、電臺、報紙、雜志、網(wǎng)站)等。2017年更增加了社交媒體(微博、微信、QQ、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表2 2009/2011/2017年三次問卷中國際受眾在境外獲得中國信息渠道的選擇率

三次調查中居于在華國際受眾媒介接觸率前五的媒介類型分別如下:2009年:大陸電視(63.8%)、母國網(wǎng)站(44.0%)、大陸報紙(42.9%)、大陸網(wǎng)站(35.5%)、港臺電視(28.7%)。2011年:母國網(wǎng)站(50.0%)、大陸網(wǎng)站(40.4%)和大陸電視(19.7%)、大陸報紙(13.1%)、母國報紙(11.6%)。2017年:Facebook(69.0%)、微信(66.1%)、Instagram (60.9%)、大陸網(wǎng)站(41.6%)和母國網(wǎng)站(39.6%)。排在第六的大陸電視(15.7%)是在華外國人接觸率最高的傳統(tǒng)媒體。微信、大陸網(wǎng)站和大陸電視居于外國人使用中國媒體頻率的前三位。中國諸多社交媒體中微信的使用率66.1%,遠高于新聞移動客戶端(15.4%)、QQ(9.6%)和微博(7.9%)。

當前中國社交媒體中,微信不僅最受在華外國人青睞,而且使用頻率相當高(見表3)。微信諸多功能中,外國人使用最多的是聊天、其次是微信支付、朋友圈、公眾號和搖一搖等功能(見表4)。2017年調查顯示在華外國人的媒介使用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從傳統(tǒng)媒體轉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這需要對外傳播進行相應的渠道調整。

表3 2017年受訪者微信使用頻率

表4 2017年受訪者微信功能使用情況

(3)英語媒體仍然更受歡迎。三次調查問卷列出了外國人在廣州可以接觸到的19家主要的中英文報刊和廣電媒體,其中:中文媒體12家,英文媒體7家;地方性媒體14家,全國性媒體5家。根據(jù)受訪者媒體使用頻次定義受訪者忠誠度,并由高到低依次評分為5、4、3、2、1進行統(tǒng)計,三次調查得分在前三名的分別是:2009年: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香港電視英文頻道以及China Daily。2011年: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香港電視英文頻道以及廣州電視臺英文頻道。2017年: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CGTN)、Global Times以及香港電視英文頻道。

在實際使用中,國內英文媒體對在穗外國人士仍具有較強影響力。在具體的中、英文媒體受訪者選擇頻次中,英文媒體一直都比中文媒體多,另外對于國家級媒體的選擇多于對地方性媒體的選擇。

為了解國際受眾對媒體語言的需求意愿,三次問卷都就“增加英語媒體數(shù)量”的問題設置了非常贊同、比較贊同、無所謂、不太同意和完全不贊同(單選)。2009年非常贊同(42.2%)和贊同(37.3%)一共為79.5%,無所謂的人占比18.3%。2011年非常贊同(52.5%)和贊同(31.3%)一共為83.8%,無所謂的人占比15.7%。2017年非常贊同(45.5%)和贊同(35.0% )一共為80.5%,無所謂的人占比為15.4%。三次調查結果比較接近,絕大多數(shù)外國人贊同增加英語媒體的數(shù)量。

對于是否需要更多語種(more other language),三次問卷的結果為:2009年非常贊同(23.5%)、贊同(34.3%)、無所謂(36.6%),共57.8%表示贊同;2011年非常贊同(31.8%)、贊同(30.8%)、無所謂30.8%,共62.6%表示贊同;2017年非常贊同(28.2%)、贊同(32.6%)、無所謂30.4%,共60.8%表示贊同。

三次調查反映出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仍然穩(wěn)固。盡管2017年問卷反饋者使用語言為44種,排在前三名的是英語、俄語和法語,英語仍是適用面最廣的語言。這也說明了三次調查中為什么對于增加更多語種的贊同者比例并未出現(xiàn)大幅上升。

3.信息需求傾向

(1)在華國際受眾關注的信息類型。2009年問卷主要考察在華國際受眾對硬新聞的需求,只列出了政治、經(jīng)濟、服務信息三大類。2011年和2017年彌補了信息類型的不足,增加了文化和娛樂兩大軟新聞類別。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

從不同信息類別來看,政治新聞和文化信息一直穩(wěn)居在華國際受眾信息需求前兩位,超過其他類型的新聞;就單類信息來看,政治、經(jīng)濟、服務信息的需求一直在持續(xù)增長,經(jīng)濟類信息增幅較大;從硬新聞和軟新聞比例來看,二者差異不大。

(2)在華國際受眾關注信息的平臺差異、地域差異和群體差異。在不同信息平臺上,國際受眾的信息需求有一定差異。微信平臺上國際受眾的信息需求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有所不同。微信上娛樂和服務類信息需求最大,具體為政治信息占40%,經(jīng)濟信息占40%,文化信息占40%,娛樂信息占45%,服務類信息占65%。

地域差異同樣在國際受眾信息需求中存在。三次問卷中就政治新聞均給出了國際政治新聞和國內政治新聞的選項。三次調查都表明國際受眾對國際政治新聞的興趣高于中國國內政治新聞。數(shù)據(jù)分別為2009年(國際37.3%/國內18.7%)、2011年(國際33.8%/國內21.7%)和2017年(國際43.3%/國內32.6%)。雖然期間國際受眾對國際政治新聞的需求在2011年左右稍有回落,總體上看,國際和國內政治新聞的需求都在上升。國際受眾對國際政治新聞的需求始終明顯高于中國國內政治新聞,體現(xiàn)了國際受眾的國際化特征。

表5 2009/2011/2017年三次問卷中外國受眾信息需求內容分布

在穗外國人的信息需求還因在穗逗留目的不同而不同,表現(xiàn)出一定群體特征(見表6)。在穗工作的外國人除政治新聞需求之外,各項信息需求明顯高于在穗學習進修、公務和旅游的人群。

表6 2017年各類在穗外國人群的信息需求

三、在穗國際受眾歷時性考察對我國精準對外傳播的啟示

(一)國際受眾構成的變化需要歷時性考察精準把握特征

隨著全球一體化和媒介技術的變革加速發(fā)展,中國境內國際受眾,無論在規(guī)模、社會人口特征多樣性、媒介信息需求,以及媒介使用習慣方面,都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廣州的外國人從2009年來自181個國家⑨發(fā)展到2017年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除了規(guī)模增大外,國籍構成更多元,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非裔常住人口比例下降⑩,語言也更多樣化。

本研究的三次歷時性調查,也反映了在穗外國人構成和人口學特征的變化。三次數(shù)據(jù)表明,來穗外國人以中青年為主,國籍更加多元化,但也呈現(xiàn)出英美國家和亞非部分國家比較集中的結構性特征。在廣州學習進修和工作的外國人比例上升較為明顯,而旅游人數(shù)比例下降較為顯著。這意味著國際受眾不再是單一的“英美國家”或“非裔群體”,而是不同國家民族的多樣化構成。而在穗工作、學習的外國人口比例增加,與公務或旅游相比,這部分人的媒介使用和需求都有明顯區(qū)別。只有不斷發(fā)現(xiàn)變化中的國際受眾構成特征,才能對其進行精準傳播。

(二)精準傳播需了解國際受眾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變化

三次調研表明,無論在中國境內還是境外,“人”這一媒介是國際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際傳播和母國媒體是境外國際受眾獲取中國信息較為穩(wěn)定的主要渠道。而在中國境內,社交平臺成為外國人信息的最主要來源。臉書(Facebook)是他們最常用的社交媒體,微信這一中國社交媒體也具有相當高的使用率,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這兩種人際交流功能分別居使用頻率第一位和第三位,具有強大的信息擴散作用,個人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強大。

在媒介使用方面,境內國際受眾已經(jīng)從過去依靠傳統(tǒng)媒體為主,發(fā)展到當下以社交媒體和網(wǎng)絡為主。信息需求也因媒介平臺不同而異,盡管就總的信息需求來說,政治類和文化類信息居于前列,但是微信平臺上娛樂和服務性信息卻是外國人最需要的信息。在華國際受眾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諸多變化,迫切需要歷時性考察,才能對他們進行精準的把握。一方面,需要在縱向研究中,根據(jù)媒介技術和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設置新的問題和指標;另一方面,應在研究中不斷細化指標,依靠指標之間的關系來探尋他們媒介使用和信息傾向的原因,尋求解釋。如2017年調查將服務性信息的需求者按居留廣州時間長短進行細分,可發(fā)現(xiàn)這類信息的需求者絕大部分在廣州逗留的時間較短,58.4%的人在廣州居住不到半年,10.4%的人居住時間在半年至一年之間。31.2%的人居住時間在一年以上。這與新來異國或異地迫切需要了解融入當?shù)厣畹男枨笫且恢碌摹Mㄟ^對國際受眾媒介使用的歷時性考察和指標比對,可以獲得國際受眾更加準確的信息,為精準國際傳播提供依據(jù)。

(三)通過國際受眾調查的數(shù)據(jù)細分規(guī)劃精準傳播策略

對國際受眾的精準傳播,意味著傳播內容和渠道規(guī)劃符合差異化的受眾需求。

內容投放的精準,需根據(jù)人口統(tǒng)計特征差異性中隱含的媒介使用習慣、信息需求的特征差異,對不同群體有所區(qū)別。比如在穗工作的外國人信息需求從高到低依次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娛樂和服務信息。他們對于政治新聞的興趣遠遠高于因學習、公務來穗的人群,對經(jīng)濟新聞的興趣也遠高于在穗學習、公務和旅游的人群。這意味著針對工作類型的國際受眾,信息內容投放應當有別于學習、公務和旅游群體。

媒介渠道的精確,意味著將不同群體需要的信息投放到他們喜歡的媒介上。如微信平臺上,國際受眾信息需求以娛樂與服務信息為主,微信使用主要功能為聊天和朋友圈等社交功能,可結合這些細分數(shù)據(jù),規(guī)劃微信平臺上對外傳播的信息類型和傳播方式,信息通過朋友圈的植入方式比微信公眾號可能更加有效。在穗國際受眾使用語言以英語、俄語和法語為主的調查結果,為媒介語種細分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對英語媒體影響力的調查結果,以及外國人傳統(tǒng)媒體使用以電視為主的調查結果,也為加大電視英語媒體的內容和傳播提供了依據(jù)。數(shù)據(jù)細分使得國際受眾的特征更加具體入微,將為我國對外傳播媒體定位、內容選擇和傳播渠道等,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引。

(四)加大“兩微一端”尤其是微信平臺多主體傳播合力

本研究表明,社交媒體已成為在華國際受眾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這進一步驗證了我國打造“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國際傳播媒體戰(zhàn)略的正確性。需要注意的是,對外傳播的新媒體戰(zhàn)略,在實施中應針對國際受眾的實際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差異化策略。在平臺方面,外國受眾對我國社交媒體使用率最高的是微信(66.1%),新聞移動客戶端(15.4%)和微博(7.9%)使用率較低。因而“兩微一端”對外傳播既要整體投入,又不能在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諸平臺平均用力。目前外國人對微信公眾號的使用還居于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之后,這說明我國對外傳播微信公眾號運營還需加大推廣力度,尤其是借助微信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進行再次傳播。這既是機遇,也有風險,意味著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有可能通過人際傳播渠道影響外國人。但朋友圈中有外國朋友的中國公民,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和國際傳播意識,將會發(fā)揮負面的傳播效應,而且難以監(jiān)管和控制。這就使得國際傳播中協(xié)同多個傳播主體成為迫切任務,應將公民在新媒體國際傳播領域的媒介素養(yǎng)納入其中。

四、結語

當今的受眾不再是赫伯特·布魯默(Herbert Blumer,1939)所說的工業(yè)社會中零散、孤立、沒有交流的個體集群(mass),也不是拉扎斯菲爾德的基于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利益關系連接在一起的群體。如果說1940年代到1950年代間的研究成果對社會原子化理論提出了糾正,受眾概念上凸顯出來的集體和群體特征被稱為是“群體的再發(fā)現(xiàn)”,那么當下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人際互動成為了新的國際受眾群體特征。原有地理環(huán)境局限被打破,個體主動性被放大,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滲透加強,每個個體都處于多個朋友圈層之中。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構建的社會網(wǎng)絡,使人們得到了群體經(jīng)驗的高度體驗,而群體經(jīng)驗又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媒介使用。這樣的受眾群體,已是傳統(tǒng)受眾研究按人口統(tǒng)計特征劃分的受眾類型難以概括的。未來的國際受眾研究,無疑需要進一步通過歷時性考察,來發(fā)現(xiàn)國際受眾在新媒介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展現(xiàn)出的新群體特征,向著精準國際傳播邁進。

注釋:

① 楊凱:《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新思路—基于外國人對廣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習慣調查》,《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7期。

② 陸建鑾:《在穗非洲人50萬?其實只有1.6萬》,《廣州日報》,2014年12月17日,A6版。

③ 李文:《廣州共有在住外國人8.8萬人》,《南方都市報》,2017年5月11日,GA04版。

④ 劉燕南:《我國國際傳播受眾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研究》,《現(xiàn)代傳播》,2012年第9期。

⑤ 胡岑岑:《受眾研究的不同進路—我國傳播學受眾研究綜述(2011-2016)》,《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⑦ [美]拉扎斯菲爾德,貝雷爾森,高德特:《人民的選擇》,唐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頁。

⑧ 劉燕南:《譯者前言》,《受眾分析》,丹尼斯·麥奎爾著,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

⑨ 王攀、孔博、車曉蕙:《百萬外國人廣東居住工作 考驗涉外管理》,《中國改革報》,2009年10月15日,001版。

⑩ 李文:《廣州共有在住外國人8.8萬人》,《南方都市報》,2017年5月11日,GA04版。

猜你喜歡
受眾微信信息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微信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微信
微信
微信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动态图|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2020|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综合九九|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主播喷水|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一级在线毛片|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网18禁|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全部毛片免费看| 无码日韩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久草性视频|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色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六月天激情|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语少妇高潮| 久久综合色88|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强伦|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成人| 在线观看av永久|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国产三级成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