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鑫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水峪煤業, 山西 孝義 032300)
12302采煤工作面位于本井田北部、北翼三采區東側,是三采區第四個回采工作面,整個工作面呈北偏東向南偏西方向布置。工作面的垂直深度為-592~-615m,地質儲量 8.12Mt,可采儲量 5.55Mt。12302 采煤工作面主采煤層為石炭二疊系月門溝群太原組12下層煤,工作面范圍內見煤點煤厚1.2~1.92m,平均1.6 m(含 0.1~0.4 m夾矸),屬中厚煤層,結構中等,層位穩定,煤層厚度變化較小,煤類單一。
12下煤層頂板為粉砂質泥巖、細砂巖,硬度系數f=4;煤層偽底板為泥巖,底板為第八層石灰巖,結構致密堅硬,厚度約為6.2 m,硬度f=6.5。
根據巷道的現場監測結果以及動壓巷道的圍巖變形控制原則,在保證經濟合理的情況下,現提出以下三種動壓巷道的支護方案:
選用無縱筋左旋螺紋鋼錨桿支護,錨桿規格為Φ22 mm×2200 mm,頂板與實體煤側巷幫錨桿端頭錨固,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右幫錨桿全長錨固,錨桿間排距為600 mm×800 mm,靠近頂板位置的錨桿與水平成20°安裝,如圖1所示。

圖1 支護方案示意圖(單位:mm)
本文運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中的摩爾一庫倫運行準則研究,在優化支護的條件下12302工作面回采至12306工作面軌道巷不同位置處,12306軌道巷在受采動與巷道掘進復合影響下的圍巖應力、變形及塑性區變化的規律,模擬巷道的煤巖層物理力學參數如表1所列[1]。

表1 煤巖物理力學參數
模型尺寸為231 m×l80 m×100 m,模型Z軸方向上部為自由面,施加豎向荷載以模擬上覆巖層的自重載荷,模型Z軸方向底部限制垂直方向的位移,模型X、Y方向施加水平位移約束,其中沿X正方向布置12302工作面,12302回采工作面沿Y軸正方向推進,由于工作面平均埋深為600 m,故模型上邊界施加15 MPa應力值以模擬上覆巖層對煤層開采的影響。
主要模擬研究12302工作面回采及12306工作面軌道巷掘進復合作用下,采取三種優化支護方案后的12306工作面軌道巷的位移量變化。重點選取工作面距掘進巷道 70 m、40 m、0 m、-40 m、-80 m(“-”表示工作面推進至掘進巷道后方)五個位置處的位移量進行監測[2]。
2.3.1 頂板下沉量
工作面從掘進巷道前方70 m推進至后方80 m過程中在70 m、40 m、0 m、-40 m、-80 m五個位置處的頂板下沉量分別為:7 mm、17.5 mm、60 mm、120 mm、140 mm如圖2所示。

圖2 頂板位移(單位:m)云圖
2.3.2 兩幫移近量
工作面從掘進巷道前方70 m推進至后方80 m過程中在70 m、40 m、0 m、-40 m、-80 m五個位置處的左幫移近量分別為 3.9 mm、22 mm、70 mm、40 mm、20 mm;右幫移近量分別為 3 mm、20 mm、60 mm、60 mm、40 mm,如圖 3所知。

圖3 兩幫位移(單位:m)云圖
由數值模擬分析可知,該方案能夠對巷道能夠有效支護,但具體支護效果仍需進行現場實測。
在距離掘進迎頭20 m、40 m位置處布置觀測站(如圖4所示),每個觀測站內設置3個觀測點,測點間距為1 m,觀測每個觀測點巷道的垂直變形量與水平變形量,取平均值。由于巷道周圍各點的移動值不同,各觀測點在觀測斷面內的空間位置一致,可縮小數據誤差。
測點是量測的基準點應安設可靠,保證測點與圍巖同步位移。通常在圍巖上打一個100~200 mm的鉆孔,如果圍巖較破碎,鉆孔可更深一些。鉆孔直徑40 mm,在其中打入木楔,木楔上有作為測量基準點的基釘,測量過程中保護好基釘,以避免移動和損壞[3]。
觀測方法為:在A、B之間拉緊鋼卷尺,C、D之間拉緊測繩,測讀AO、AB的值;在A、B之間拉緊測繩,C、D之間拉緊鋼卷尺,測讀CO、CD的值;測量精度要求達到1 mm,并估計出0.5 mm。

圖4 測點布置圖
采用測桿和鋼卷尺進行測量、讀取、記錄數據,每天檢修班進行觀測,分別繪制出第I測站、第II測站的頂底板移近量、頂底板移近速率與兩幫移近量、兩幫收斂速率曲線,如圖5、圖6中所示。
3.2.1 掘進期間巷道表面變形情況
第1測站頂底板移近量最大為166 mm,兩幫相對移近量為141 mm;第II測站頂底板移近量最大為152 mm,兩幫相對移近量為129 mm。巷道的頂板下沉量要明顯大于巷道的兩幫移近量。頂底板移近量大約是兩幫相對移近量的1.18~1.25倍。巷道頂底板移近量基本上是由頂板下沉造成的。巷道頂板下沉量約占頂底總變形量的84.9%[4]。


圖5 掘進期間第I測站巷道變形曲線
第1測站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40 mm,最大底鼓量為26 mm,頂板下沉最大速度為8 mm/d,底鼓最大速度為4.0 mm/d,項板下沉最大速度為底鼓最大速度的2倍;第II測站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18 mm,最大底鼓量為34 mm,頂板下沉最大速度為7.8 mm/d,底鼓最大速度為3.7 mm/d,頂板下沉最大速度為底鼓最大速度的2.1倍。

圖6 掘進期間第II測站巷道變形曲線
第II測站巷道左、右幫移進量分別為88 mm和34 mm,沿空側煤幫移進量大于實體煤幫移進量,表明巷道靠近采空區一幫的變形量明顯較大,約是實體煤幫變形量的2.6倍。
3.2.2 掘進期間巷道表面位移速率變動情況
通過監測數據可以看出,掘進期間巷道主要變化量發生在測站設置之后16~18 d內。速率的變化量主要集中在前8 d之內。也就是說,圍巖的主要變形在掘進后8 d之內。這8 d之內也是圍巖內部變形能釋放的時間,之后趨于穩定。控制12306軌道巷兩幫(尤其是沿空側煤幫)位移及頂板下沉是控制整個巷道圍巖強烈變化的關鍵。
3.2.3 掘進期間的巷壓顯現
12306軌道巷是沿空巷道,一側是采空區,一側是未開采區,巷道布置在煤體當中,應力相對集中,支護難度大,由于兩幫壓力的不均衡,巷道的支護被推向采空區一側,造成巷道支護向采空區偏移,靠近小煤柱幫變形量大(見表2)。巷道一般是在掘出后16~18天內巷道變形較為劇烈,然后逐步趨于穩定[5-6]。

表2 掘進期間巷道表面變形情況表
巷道頂板及兩幫在30 d內的位移量均較小且位移量基本不再增加,兩幫及頂底板位移量均較小,能夠保證礦井的正常使用。因此,12306軌道巷支護優化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圍巖塑性區向煤體深部的擴展,提高了巷道圍巖的穩定性。
現場實測巷道變形量,表明優化后的12306軌道巷支護,有效地控制了圍巖塑性區向煤體深部的擴展,提高了巷道圍巖的穩定性,可見支護優化方案合理有效。
[1]張科學,姜耀東.大煤柱內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寬度的確定[J].2014,31(2):255;269.
[2]謝福星.大采高沿空掘巷小煤柱穩定性分析及合理尺寸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0.
[3]王琳,李樹剛.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寬度確定[J].煤炭技術,2013,32(3):86-88.
[4]梁興旺,王連國.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寬度的確定[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7,27(2):29-31.
[5]齊中立,柏建彪.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寬度研究與應用[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9(2):10-12.
[6]吳士良.綜放工作面留設合理小煤柱尺寸研究[J].煤礦開采,2007,12(3):8-10.